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作者】 吴丽梅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小河镇中心学校)


【正文】如果让我在小学六个年级里选择教哪个年级,我想说,我首先要排除一年级。因为一年级孩子什么都不懂,没有养成习惯,什么都要教,什么都要讲,工作十分繁琐。而且,一年级没养成好习惯,以后麻烦极多,所以教一年级肩负重任,压力颇大。在我看来,一年级孩子的习惯养成极其重要,学习成绩的多少反倒其次。一年级孩子的上课习惯、写字习惯、读书习惯、识字习惯、生活习惯等,没有不让你操心的。
  那怎样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呢?我是语文老师,主要讲讲语文的一些好习惯。
  上课习惯
  一年级和幼儿园有很大区别。上课要求准时到位,这需要做到:课前就要准备好书、笔、本子,上好厕所。坐姿正确。不搞小动作。不随意下座位和随意说话。认真听,多动脑,举手发言。这大概要花一个月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孩子们很快就会知道上课铃声到了,要赶紧进教室。但进教室后,不会安静下来,这时我们可以站在门口,严肃地注视他们,他们意识到会瞬间安静下来;也可以喊口令(老师说前一句,学生齐对后一句),喊完后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还可以让孩子做动作(老师和孩子约定好一个简单动作,如“静息”),孩子们一起做动作后恢复课堂秩序。一年级上课时间比幼儿园长,孩子们对一种形式的教学会疲劳会走神,搞小动作就自然而然了,那我们教学时首先不要拖堂(本来上课时间对他们来说就够了),同时要形式多样(读、写、说、听、看、猜、画、动作等结合),能用辅助工具(比如多媒体)调节气氛,形象直观,帮助理解。上课时如果要写字,要求能迅速做出反应,本子和笔提前准备好,说写就写。很多孩子丢三落四,今天笔没带,要不笔没削,一会儿橡皮擦不见了,要不本子找不着,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告诉他们睡觉前检查书包文具盒,到学校后教会孩子们看课表,也可以每节课下课时告诉他们下节课是什么课,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如果哪个孩子自己没做好准备,耽误时间,导致写不完,那他必须写完才能下课,才能回家,并告知家长,让家长配合教育。
  写字习惯
  我们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握笔姿势千奇百怪,钢笔反着写,趴在桌上,眼睛都快挨着本子了,翘着二郎腿,本子歪着放。再看看字,你发现他们是不看格子的,重心不稳,要么飘到了天上,要么沉到了地下,高高低低,参差不齐;偶尔稀疏得像光头,偶尔稠密得像蜂窝里的蜜蜂。除此之外,你还会发现他们的字个个张牙舞爪,个性十足,该靠拢的分得很远,一个字像两三个字,该舒展开的笔画却又缩成一团,像被砍了半截,像缺胳膊少腿的残疾者。如果你站上几分钟,看看那些字是怎么来的,你会发现“口”由三笔变成了一笔,像画圆一样,“长”先写上面半竖再写下面半竖,这还变全了字,有些字根本不是字了。由于没练好基本功,你发现他们的问题多得你纠都纠不过来。
  如何纠正这些问题呢?一年级非常关键。
  一年级孩子写字,首先是姿势(坐的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臂开、两足安。写的姿势: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眼离本子一尺远。握笔的姿势:老大老二对对齐,手指之间留缝隙,老三下面来帮忙,老四老五往里藏。一抵二压三衬托,指实掌虚腕灵活,角度适宜方向正,笔画轻重细琢磨)。这些说起来很快,很简单,但要养成习惯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强调,随时纠正,长期坚持,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和帮助,考验着老师的耐性。然后是格式。一年级孩子从写第一个字母就要教他什么是一排,一排写几个,间隔多远,第二排和第一排怎样对齐。以及四线格的上格中格下格、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都要强调。这时老师不仅要规范板书,还要巡视,一一指正。还有写字时不要看一笔写一笔,要反复书空把笔画、结构、字形、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等记在心里后再下笔写。有的孩子会着急,结果一下笔就错,所以老师不要总是催促。最后总会有个别孩子出错,错了以后及时改错也是一种好习惯,有的孩子看见错误不以为然,总想着玩,这时需要老师的督促,并且要讲解改错的格式(改在哪里,改几遍),并面批面改,一一过关。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对于汉字书写还是有新鲜感的,但这种新鲜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如何让新鲜感变成持久的兴趣,变成习字写字的动力,是我们要想办法解决的问题。大多数老师会让习字变成一种习惯,每天定量地完成书写作业,这个量一定要把握好,不能太少,太少完不成教学任务;也不能太多,太多让学生厌烦,手抄累了,麻木了也不利于练字。所以机械性重复性抄写是兴趣的天敌。每天适量接触到不同的生字,不同的笔画,不同的结构会让学生有兴趣学,有动力写。从一开始,就要把每一笔,每一个字当成一幅画,一朵花,当作艺术品精心绘制,让孩子从中感受汉字的魅力,每一笔起笔、顿笔,每一笔的位置、疏密都是技巧,每个字里都能看到精气神。学汉字,写汉字,让新鲜感开头,让成就感来滋养,培养出兴趣,演化为习惯,汉字学好写好才能水到渠成。
  书写是一生的事业,从刚拿笔的一瞬间就开始了,正确的拿笔姿势决定了字的好坏,从一开始就要做好。写字是一件神圣的事儿,孩子是爱的,有兴趣,但为什么孩子们会逐渐讨厌呢?因为我们一些粗暴的做法,罚抄罚写让他们厌倦了,而孩子是需要鼓励的,越是鼓励,越是有效,越是打击,越没信心,所以每一个老师都要做情绪的主人。
  读书习惯
  我们每天早上走进校园,希望的是听到朗朗读书声。但一年级的孩子,刚学字母,连“领头羊”都不会读,所以老师得辛苦些,早到,亲自带读,直到上路。不然那一定是乱糟糟的,到校以后聊天、做游戏、画画、唱歌甚至吵架都会出现。除了在学校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孩子广泛阅读的习惯也十分重要。我们农村学校的孩子,留守儿童非常多,家长不识字,无法辅导功课,家里也没有适合孩子读的书籍。他们有的跟我说:“连语文书还没背完呢,读什么闲书!”家里也没人读书,更没人陪读、讲故事。孩子没有好的学习环境,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刚学习认识的字少,读书的难度也很大。有人就觉得:我完成了学校的教学任务就完了,他回家读不读书跟我不相干。这时我们要为孩子们的将来着想,想出办法来激励他们借书,找书读。比如,定时给孩子们讲讲故事,诱导他们爱上故事书;给他们讲讲科学知识,让他们读《百科知识全书》之类的书;给他们说说名人故事,让他们从小有理想有追求,主动读书;举行读书讲故事比赛;给爱读书读好书的孩子一些奖励等等。读书时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要及时问老师或者查字典解决。会主动提问,质疑。遇到优美的词句要反复读,慢慢的还可以抄下来。时间长了,读书也就成了一种习惯。让孩子们爱读书会读书,这样的老师可是功德无量啊!
  识字习惯
  越往高年级,我们发现,学生们的识字量差距越大。有的连书上的字也不认识,有的却比老师知道的还多。这和从小养成的读书识字习惯有关。一年级刚开始,我们学习书上的字,我们口头说词语句子,可这根本不够。生活中处处都有字,需要我们提醒,让孩子们自主的去认识。零食口袋上、电视上、故事书上,大街上,路牌上等,让孩子们听、看、问、查、读,从而学会更多的字。平时教学时交给孩子一些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并鼓励识字多的孩子,让识字成为一种乐趣。
  每一种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培养,都需要长期坚持。而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随时提醒自己,言传身教,习惯成自然,从自己做起,从点滴抓起,让每一个孩子都养成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