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作者】 何 菲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煤城小学)
【正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全球信息化,教学亦是如此。多媒体技术已不知不觉走进课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也广泛应用。多媒体凭借特有的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感染力极强的声音,把学生平时看不到的场面,更加生动形象展示出来,不但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品德与社会学科来说,知识枯燥、乏味、抽象,如何使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孩子想学、乐学、爱学呢?信息技术可以直接解决这一问题,无论是PPT,还是希沃,还是网页同步,都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愿意学习,从而提高整堂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内容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来源于与学生的生活,并且服务于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因为作为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不断从生活中去捕捉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及各种生活素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多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把学生不知不觉带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如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我们北方的春天来的比较晚,当我们讲这课时鹤岗室外还是冰雪未消,找不到一点春天的影子,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能很好地感知春天的可爱与美好,我为学生播放了生机勃勃春天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寻找春天的特点,当学生看到多媒体视频就产生了好奇感,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课本上春天的图画,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寻找春天的行动中,每个人都自觉地担当起春天的使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可以清晰看出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现实生活更多地融入到《品德与生活》中。有效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孩子们在《品德与生活》中会更清晰地了解生活和社会的相关知识,从而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热爱生活的能力和高尚品德。
二、巧用多媒体,解决重点难点
平时教学中我们老师课堂上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费劲心血。可是即使这样,有的学生还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学生对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就是不太懂,不往心里去,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多媒体的出现解决了教师不容易讲清,学生不容易听懂的教学内容,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把较复杂、难理解、不常见的内容变成直观、生动、学生喜欢接受的画面,从而有效地完成精讲,解决了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这是传统教学根本达不到的。
如教《战争风云下的苦难》一课,战争离学生较远,他们感受不到战争的残酷,更体会不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课前我搜集了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课堂上让同学们观看这些多媒体资料,学生看到那一幅幅惨不忍睹图像,先是吃惊,震惊,随后是暗自落泪,他们为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们感到哀伤,他们在默默地为这些苦难的人们祈祷,希望他们尽快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同时他们也表示特别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这节课不用教师加以多讲学生都能理解,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合理运用多媒体营造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突破难点,解决重点。通过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整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激发孩子想象
爱因斯坦曾这么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内容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插图是静止的,效果一般,作为该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图、文、声、像丰富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动形象的画面、恰当的演示,引导学生由抽象变形象,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单一的插图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以生动的画面把品德与社会相关学科知识展现出来,让学习起来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形象,不但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还能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跳动,使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可见,想象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咱们鹤岗的学生对台湾的了解非常少,台湾什么样也不知道,教学中为学生播放有关台湾的影视资料,学生对台湾有了了解,知道台湾的美丽和富饶与千百年来人们辛勤的耕耘和开发是分不开的。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台湾与祖国大陆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学生会从刚才看到的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谈起,风俗、饮食、文字、历史等等,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兴趣就来了,他们互相争辩着,从而理解了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巧用多媒体,渗透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一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事,作为小学生也应该时刻关注环保,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对社会负责任的思想。但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并不那么深刻。
如何渗透环保思想,让孩子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呢?现在我结合具体课例说一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整合教材内容,先让学生欣赏一段课前我搜集的一段视频,感受碧水蓝天的大自然是那么令人愉悦,此时学生发出啧啧称赞,这时我适时点拨学生,地球为我们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发展的资源,我们的吃、穿、用都与地球息息相关,我们平时要多爱护我们的环境,不去摘花踏草折树枝,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去呵护和创造;然后我又为学生播放一段遭到破坏的海滩,清清的海水被弄脏了,海面上飘着污油,散发着难闻的味道,海鸟无处安身;高大的树木被砍掉,光秃秃的山上看不到一只小动物的视频,学生的表情由刚才的轻松逐渐变得沉重,不断发出啧啧的议论,在他们的讨论中学生真正体验到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家园。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树立了环保意识。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品德课堂教学呈现丰富精彩。我们教师巧用多媒体应用到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中可以改变以往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想学、乐学、爱学。运用多媒体已经成为促进品德与社会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内容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来源于与学生的生活,并且服务于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因为作为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不断从生活中去捕捉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及各种生活素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多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把学生不知不觉带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如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我们北方的春天来的比较晚,当我们讲这课时鹤岗室外还是冰雪未消,找不到一点春天的影子,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能很好地感知春天的可爱与美好,我为学生播放了生机勃勃春天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寻找春天的特点,当学生看到多媒体视频就产生了好奇感,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课本上春天的图画,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寻找春天的行动中,每个人都自觉地担当起春天的使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可以清晰看出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现实生活更多地融入到《品德与生活》中。有效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孩子们在《品德与生活》中会更清晰地了解生活和社会的相关知识,从而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热爱生活的能力和高尚品德。
二、巧用多媒体,解决重点难点
平时教学中我们老师课堂上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费劲心血。可是即使这样,有的学生还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学生对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就是不太懂,不往心里去,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多媒体的出现解决了教师不容易讲清,学生不容易听懂的教学内容,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把较复杂、难理解、不常见的内容变成直观、生动、学生喜欢接受的画面,从而有效地完成精讲,解决了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这是传统教学根本达不到的。
如教《战争风云下的苦难》一课,战争离学生较远,他们感受不到战争的残酷,更体会不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课前我搜集了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课堂上让同学们观看这些多媒体资料,学生看到那一幅幅惨不忍睹图像,先是吃惊,震惊,随后是暗自落泪,他们为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们感到哀伤,他们在默默地为这些苦难的人们祈祷,希望他们尽快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同时他们也表示特别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这节课不用教师加以多讲学生都能理解,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合理运用多媒体营造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突破难点,解决重点。通过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整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激发孩子想象
爱因斯坦曾这么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内容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插图是静止的,效果一般,作为该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图、文、声、像丰富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动形象的画面、恰当的演示,引导学生由抽象变形象,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单一的插图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以生动的画面把品德与社会相关学科知识展现出来,让学习起来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形象,不但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还能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跳动,使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可见,想象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咱们鹤岗的学生对台湾的了解非常少,台湾什么样也不知道,教学中为学生播放有关台湾的影视资料,学生对台湾有了了解,知道台湾的美丽和富饶与千百年来人们辛勤的耕耘和开发是分不开的。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台湾与祖国大陆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学生会从刚才看到的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谈起,风俗、饮食、文字、历史等等,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兴趣就来了,他们互相争辩着,从而理解了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巧用多媒体,渗透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一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事,作为小学生也应该时刻关注环保,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对社会负责任的思想。但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并不那么深刻。
如何渗透环保思想,让孩子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呢?现在我结合具体课例说一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整合教材内容,先让学生欣赏一段课前我搜集的一段视频,感受碧水蓝天的大自然是那么令人愉悦,此时学生发出啧啧称赞,这时我适时点拨学生,地球为我们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发展的资源,我们的吃、穿、用都与地球息息相关,我们平时要多爱护我们的环境,不去摘花踏草折树枝,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去呵护和创造;然后我又为学生播放一段遭到破坏的海滩,清清的海水被弄脏了,海面上飘着污油,散发着难闻的味道,海鸟无处安身;高大的树木被砍掉,光秃秃的山上看不到一只小动物的视频,学生的表情由刚才的轻松逐渐变得沉重,不断发出啧啧的议论,在他们的讨论中学生真正体验到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家园。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树立了环保意识。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品德课堂教学呈现丰富精彩。我们教师巧用多媒体应用到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中可以改变以往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想学、乐学、爱学。运用多媒体已经成为促进品德与社会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