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学困生”的转化
【作者】 温庆红
【机构】 (四川省德昌县教育和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局)
【正文】摘 要:“学困生”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在学习、品德、习惯上有很多问题和不足,对“学困生”的转化如果不对症下药,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
在学校教育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素质教育,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学生生理、心理差异,以及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出现差异,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比多数同学落后一些,有些学困生不仅不认真听讲甚至还会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这些学生往往被称为“学困生”。作为教师,如何转变学困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认识“学困生”?怎样转化“学困生”呢?这是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必然面临和必须回答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就从“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学困生”的界定及成因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学业上有困难,或者在思想品德、习惯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学困生”的出现,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每一个“学困生”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出现问题也非其所愿。因此,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进步,这不仅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教育和教育者价值的重要体现。
很明显,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品德问题学生。其形成也可分为两大类:内因和外因。内因指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外因指学校、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就内因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智力因素。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比较统一的看法认为,智力就是一般认知能力。它主要由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语言力和操作能力等多种心理成份构成的综合认知能力。在学校教学中,学生智力的个别差异不仅影响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概括程度。由于智力因素而出现的“学困生”,或者是由于先天条件的限制,如精神系统发育不良,或者因为后天的培养不足。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非智力因素。指除了智力和能力之外的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个性意识、情绪、意志、气质、性格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内容。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性意识是引起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内驱力;二是气质和认知方式是以习惯化的方式来影响智力与能力活动的表现形式;三是非智力因素能弥补智力与能力的缺陷和不足,或者削弱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以上是“学困生”的内在心理因素。除此以外,其形成还包括外在因素,如社会影响、家庭教育、教学方法、基础知识及生理原因等。
二、在“学困生”转化中常见错误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对“学困生”的埋怨,也深切地了解“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艰巨性。正因如此,我认为它不仅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更是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价值的体现。不可否认,很多教师在“学困生”转化方面多出奇招,成效显著。但是也有部分教师的方法欠妥。一般来说,以下几种错误是常见的:
(一)机械重复。对于未掌握知识的学生,往往让其做同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或是简单地复述,背诵知识。这种机械重复的方法违背了心理学规律,效果是不好的。具体地讲:在智力因素方面,机械重复忽视了意义联系的记忆规律,记忆效果差。同时,这种方法忽略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非智力方面,机械重复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容易造成学生厌学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会反作用于智力因素,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下降,效果反而不好。
(二)对学生的惩罚。对于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完成课业任务的学生,有的教师用作业惩罚学生的方式:罚学生抄很多作业,以示惩罚。而且这在偏远的中小学还很常见。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是十分不妥的。原因在于教师将课外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工具,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和心理负担,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厌学、畏学情绪。
(三)否刺挖苦学生。有的教师没有摆正角色,往往用一种高压的态度来对学生。对学业、品德较差的学生动则挖苦否刺。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而且对于学生心理发展,人格完善都是有害的。同时,容易破坏师生感情及教师形象,于教育的成功非常不利。
(四)忽视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有的教师不注意身教的作用,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五)忽略“学困生”。教师从心理上对“学困生”不寄予希望,或对差生持怀疑态度。这客观上的忽视容易让学生产生悲观厌学情绪,值得我们注意。
三、在“学困生”转化中应注意的原则和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小学生的心理处于发展时期。具体讲,思维方面,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进一步由经验型逻辑思维向理论发展;情感方面,中小学生的社会高级情感发展快速,并逐渐带有内隐的性质;个性方面,自我意识发展并完善,道德意识和行为发展日益加强。因此,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具体分析“学困生”的困难,找到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
(二)避免机械重复,加强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注意总结已学知识,进行必要的概括,进一步巩固、加强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其理性抽象思维能力。
(四)注重方法和原理的讲述,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给予爱的呵护,塑造人格,树立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对于学生的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心的前提下直言指出。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学生,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六)设立小目标,运用激励机制。针对不同“学困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小目标,激发其自身学习兴趣,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要求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注意循序渐进。
(七)多开展活动,注重能力培养。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从而提高自信心,增强毅力,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有教育存在的地方,就有“学困生”,“学困生”和“优等生”只是相对而言的。学困生的转化是我们教师要永远面对的问题,“学困生”的转化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把握原因,关心爱护,循序渐进。相信只要我们要有耐心,有责任感,不轻言放弃,“学困生”终究会成为“优等生”。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
在学校教育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素质教育,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学生生理、心理差异,以及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出现差异,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比多数同学落后一些,有些学困生不仅不认真听讲甚至还会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这些学生往往被称为“学困生”。作为教师,如何转变学困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认识“学困生”?怎样转化“学困生”呢?这是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必然面临和必须回答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就从“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学困生”的界定及成因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学业上有困难,或者在思想品德、习惯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学困生”的出现,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每一个“学困生”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出现问题也非其所愿。因此,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进步,这不仅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教育和教育者价值的重要体现。
很明显,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品德问题学生。其形成也可分为两大类:内因和外因。内因指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外因指学校、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就内因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智力因素。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比较统一的看法认为,智力就是一般认知能力。它主要由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语言力和操作能力等多种心理成份构成的综合认知能力。在学校教学中,学生智力的个别差异不仅影响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概括程度。由于智力因素而出现的“学困生”,或者是由于先天条件的限制,如精神系统发育不良,或者因为后天的培养不足。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非智力因素。指除了智力和能力之外的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个性意识、情绪、意志、气质、性格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内容。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性意识是引起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内驱力;二是气质和认知方式是以习惯化的方式来影响智力与能力活动的表现形式;三是非智力因素能弥补智力与能力的缺陷和不足,或者削弱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以上是“学困生”的内在心理因素。除此以外,其形成还包括外在因素,如社会影响、家庭教育、教学方法、基础知识及生理原因等。
二、在“学困生”转化中常见错误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对“学困生”的埋怨,也深切地了解“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艰巨性。正因如此,我认为它不仅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更是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价值的体现。不可否认,很多教师在“学困生”转化方面多出奇招,成效显著。但是也有部分教师的方法欠妥。一般来说,以下几种错误是常见的:
(一)机械重复。对于未掌握知识的学生,往往让其做同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或是简单地复述,背诵知识。这种机械重复的方法违背了心理学规律,效果是不好的。具体地讲:在智力因素方面,机械重复忽视了意义联系的记忆规律,记忆效果差。同时,这种方法忽略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非智力方面,机械重复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容易造成学生厌学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会反作用于智力因素,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下降,效果反而不好。
(二)对学生的惩罚。对于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完成课业任务的学生,有的教师用作业惩罚学生的方式:罚学生抄很多作业,以示惩罚。而且这在偏远的中小学还很常见。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是十分不妥的。原因在于教师将课外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工具,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和心理负担,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厌学、畏学情绪。
(三)否刺挖苦学生。有的教师没有摆正角色,往往用一种高压的态度来对学生。对学业、品德较差的学生动则挖苦否刺。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而且对于学生心理发展,人格完善都是有害的。同时,容易破坏师生感情及教师形象,于教育的成功非常不利。
(四)忽视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有的教师不注意身教的作用,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五)忽略“学困生”。教师从心理上对“学困生”不寄予希望,或对差生持怀疑态度。这客观上的忽视容易让学生产生悲观厌学情绪,值得我们注意。
三、在“学困生”转化中应注意的原则和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小学生的心理处于发展时期。具体讲,思维方面,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进一步由经验型逻辑思维向理论发展;情感方面,中小学生的社会高级情感发展快速,并逐渐带有内隐的性质;个性方面,自我意识发展并完善,道德意识和行为发展日益加强。因此,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具体分析“学困生”的困难,找到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
(二)避免机械重复,加强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注意总结已学知识,进行必要的概括,进一步巩固、加强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其理性抽象思维能力。
(四)注重方法和原理的讲述,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给予爱的呵护,塑造人格,树立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对于学生的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心的前提下直言指出。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学生,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六)设立小目标,运用激励机制。针对不同“学困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小目标,激发其自身学习兴趣,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要求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注意循序渐进。
(七)多开展活动,注重能力培养。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从而提高自信心,增强毅力,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有教育存在的地方,就有“学困生”,“学困生”和“优等生”只是相对而言的。学困生的转化是我们教师要永远面对的问题,“学困生”的转化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把握原因,关心爱护,循序渐进。相信只要我们要有耐心,有责任感,不轻言放弃,“学困生”终究会成为“优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