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教育叙事——爱是教育的灵魂
【作者】 董芳妤
【机构】 (山东省威海经济开发区皇冠中学)
【正文】时光荏苒,转眼间我站在三尺讲台上已经九个春秋,从一个说话就脸红的小姑娘,历经岁月的种种,成长为一名有着多年班主任经验和毕业班从教经验的数学老师。能从事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我一直感到非常荣幸。九年来我始终怀着一腔热情,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引领我的学生一同成长,并肩前行,学生因为有我的陪伴而快乐,我因为有学生的同行而幸福。在享受这些快乐与幸福的同时,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爱是教育的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有人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老师承载着爱的阳光,哪怕仅仅是投向学生的一瞥,开心地一笑,灵机一动的言语,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都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今天我想说的是:学生们需要老师的关爱,我们的工作,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一生的前进道路。我作为众多教师中的一员,既感到自豪又感到任务的艰巨。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的深刻了解。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对班主任老师尤为重要!
记得第一年当班主任时,班里有一个“捣蛋王”—李磊(化名),他好动、纪律性差、脾气非常倔强、叛逆心理极其强。他的数学成绩在中游偏上,但其他科目一塌糊涂,除了数学课听讲还算认真,上其他课时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他人学习;下课和同学追逐打闹;课后不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即使做了,也是乱写一通。对于当时还没有任何班主任经验的我来说,这简直就是个“定时炸弹”,找他谈话了好多次也不见好转。我几乎对他失去了信心。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真是“不可雕的朽木”。但我又觉得作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把他管好还会影响整个班集体。为此,我请教了好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自己也到网上去查阅资料,堵不如疏,我决定采取疏导的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谈心、聊天,我了解到他的父母离异多年,他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做生意非常忙,晚上常常很晚才回家,平时是体弱多病的奶奶接送他。父亲脾气暴躁,经常怒骂他不争气,没有上进心。他非常喜欢打篮球,每天放学后经常混在篮球场,直到天黑才回家,用他的话说,就是“家里没有温暖,我不喜欢呆在家里”。我还了解到,他喜欢数学,可他喜欢数学的原因让人大跌眼镜,原因竟然是做数学题可以让时间过的很快,可以很快就到睡觉的时间,可以排解寂寞。此时,我认识到了症结所在,李磊是一个缺少“爱”的孩子。
为此,我做了一次家访,和他父亲认真的谈了一次,我把李磊在学校的表现、我了解的情况,以及我的判断告诉了他。听了我的话,他父亲非常震惊,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确实忽视了孩子的心理,为了孩子的将来,我只想着多赚点钱,让孩子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对他的关心确实不够,我们平均一天也说不上三句话,光知道孩子调皮、不听话,可越骂他,他就越不听话。”我接过话茬:“其实李磊挺聪明的,他的数学成绩还算不错,如果所有科目都像学数学这样,他还是很有希望考上高中的。我建议以后您少一点应酬,多陪陪孩子,多一点耐心,在学校里我也会多关注他,我们一起努力,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从那以后,我积极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心理世界,从全方位对他关心,并积极引导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候;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他生病时我主动关心他。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我们之间的谈话,我了解到他的父亲现在基本每天按时回家,陪他打篮球,陪他写作业,他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对老师的话也不再抵触。久而久之,他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有了质的变化。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不仅工整也能按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都有明显的进步,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任课老师都夸奖起他。
爱学生还要鼓励学生、表扬学生,通过有效的激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记得曾有幸拜读过一位资深教师的一篇教育心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我把这句话当成了我教学中的座右铭。虽然我的学生暂时有学习好坏之分,但我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只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多赞美、多鼓励,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做的更好。
刚接手初二时,班级有一位女同学,成绩较差,特别是数学成绩很不好,学生告诉我她本来就不好,对数学没有感觉。对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说没有这回事,会抓住多钟机会夸她好,对她的表现给于肯定。在学期结束写评语时,我请她来看我给她的评语:“你是一个上进、善良、可爱的小姑娘!你关心集体,对集体的事就象自己的事;你对同学总是那么关心,深受同学的好评;你安静、守纪,从不让老师担心你的表现;在劳动中,你肯吃苦、做事细心的表现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学习上,你认真、虚心好学,作业整洁漂亮;老师都认为你聪明、敏捷、好学,学习的潜力很大。如果你对自己的自信再强一些,做事的毅力再坚强一些,你一定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一定会在学习上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我相信你一定是好样的!”。她看完后,高兴的问:“老师,你是不是把我说得太好了?”,我问她:“老师说假话了吗?你自己不是这样的吗?”,通过不断的赏识,潜移默化之中,她就不断提高自己的要求,而当她完成了要求之后,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自己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的话效果,提高了她的自信。期末考试她数学考了109分,对她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从此以后她学习更加认真了,而且在班级里更加活跃了。
但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表扬也应该差别对待,切忌讲空话、讲套话。一次在网上和同样是教师的朋友闲聊,她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伺候了,连表扬的话都听不进去。她帮里有个学生成绩老是倒数三名,一次谈心的时候她对那个学生说:“其实你很聪明的,你很棒,将来一定有大出息的。”谁知道他反问说:“老师,你觉得我哪里聪明?连我妈都说我笨,你这不是在讽刺我吧?”经过了短暂的尴尬,谈话就草草结束了。所以说,如果表扬的不到位、不具体,不真实,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在表扬的具体应用中,我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 多角度原则
中学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科学家、发明家,孩子学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在这个前提下,我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班级中除了“学习标兵”、“纪律标兵”、“卫生标兵”之外,还有“书法家”、“数学家”、“小雷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特长等多方面出发,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自信的阳光中。
二、 自身对比原则
在表扬学生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突出的表现和巨大的进步,而且要多注意学生微小的进步,以学生自身的今天和昨天相比,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及时的表扬,因为对部分学生而言,与别人相比,他们很容易导致自暴自弃,与自己的昨天相比,倒充满信心。他们微小的进步可能已经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因此,通过自身对比,更有利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三、 实事求是原则
对学生进行表扬,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能缩小事实,必须实事求是,真诚可信。特别是对两种学生:一是优秀生、一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无论什么学生,都要以诚相待,切忌带“有色眼镜”,语言方面,更要把握好度,说得太多了,受表扬的学生容易产生虚伪感,别的学生易滋生不满和敌对情绪;说少了,学生又容易失望,对自己的进步失去信心,产生怀疑。
四、 及时性原则
如果表扬过早,学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有时甚至会使事情半途而废;如果表扬迟了,时过境迁,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得不到强化而消退。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严在该严处,爱在细微处”。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并努力去实践。具备了这样的师爱,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满腔热忱。因此,对学生在活动中要多留意、多观察、多关心、多鼓励,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搭起相互信任的友爱桥梁,建立起和谐平等、融洽纯真的师生关系,向他们无私地奉献出真挚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善于发现闪光点,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树立追求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而真正与学生交流、交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有力地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育的目标。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有人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老师承载着爱的阳光,哪怕仅仅是投向学生的一瞥,开心地一笑,灵机一动的言语,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都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今天我想说的是:学生们需要老师的关爱,我们的工作,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一生的前进道路。我作为众多教师中的一员,既感到自豪又感到任务的艰巨。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的深刻了解。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对班主任老师尤为重要!
记得第一年当班主任时,班里有一个“捣蛋王”—李磊(化名),他好动、纪律性差、脾气非常倔强、叛逆心理极其强。他的数学成绩在中游偏上,但其他科目一塌糊涂,除了数学课听讲还算认真,上其他课时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他人学习;下课和同学追逐打闹;课后不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即使做了,也是乱写一通。对于当时还没有任何班主任经验的我来说,这简直就是个“定时炸弹”,找他谈话了好多次也不见好转。我几乎对他失去了信心。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真是“不可雕的朽木”。但我又觉得作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把他管好还会影响整个班集体。为此,我请教了好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自己也到网上去查阅资料,堵不如疏,我决定采取疏导的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谈心、聊天,我了解到他的父母离异多年,他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做生意非常忙,晚上常常很晚才回家,平时是体弱多病的奶奶接送他。父亲脾气暴躁,经常怒骂他不争气,没有上进心。他非常喜欢打篮球,每天放学后经常混在篮球场,直到天黑才回家,用他的话说,就是“家里没有温暖,我不喜欢呆在家里”。我还了解到,他喜欢数学,可他喜欢数学的原因让人大跌眼镜,原因竟然是做数学题可以让时间过的很快,可以很快就到睡觉的时间,可以排解寂寞。此时,我认识到了症结所在,李磊是一个缺少“爱”的孩子。
为此,我做了一次家访,和他父亲认真的谈了一次,我把李磊在学校的表现、我了解的情况,以及我的判断告诉了他。听了我的话,他父亲非常震惊,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确实忽视了孩子的心理,为了孩子的将来,我只想着多赚点钱,让孩子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对他的关心确实不够,我们平均一天也说不上三句话,光知道孩子调皮、不听话,可越骂他,他就越不听话。”我接过话茬:“其实李磊挺聪明的,他的数学成绩还算不错,如果所有科目都像学数学这样,他还是很有希望考上高中的。我建议以后您少一点应酬,多陪陪孩子,多一点耐心,在学校里我也会多关注他,我们一起努力,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从那以后,我积极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心理世界,从全方位对他关心,并积极引导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候;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他生病时我主动关心他。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我们之间的谈话,我了解到他的父亲现在基本每天按时回家,陪他打篮球,陪他写作业,他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对老师的话也不再抵触。久而久之,他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有了质的变化。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不仅工整也能按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都有明显的进步,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任课老师都夸奖起他。
爱学生还要鼓励学生、表扬学生,通过有效的激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记得曾有幸拜读过一位资深教师的一篇教育心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我把这句话当成了我教学中的座右铭。虽然我的学生暂时有学习好坏之分,但我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只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多赞美、多鼓励,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做的更好。
刚接手初二时,班级有一位女同学,成绩较差,特别是数学成绩很不好,学生告诉我她本来就不好,对数学没有感觉。对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说没有这回事,会抓住多钟机会夸她好,对她的表现给于肯定。在学期结束写评语时,我请她来看我给她的评语:“你是一个上进、善良、可爱的小姑娘!你关心集体,对集体的事就象自己的事;你对同学总是那么关心,深受同学的好评;你安静、守纪,从不让老师担心你的表现;在劳动中,你肯吃苦、做事细心的表现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学习上,你认真、虚心好学,作业整洁漂亮;老师都认为你聪明、敏捷、好学,学习的潜力很大。如果你对自己的自信再强一些,做事的毅力再坚强一些,你一定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一定会在学习上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我相信你一定是好样的!”。她看完后,高兴的问:“老师,你是不是把我说得太好了?”,我问她:“老师说假话了吗?你自己不是这样的吗?”,通过不断的赏识,潜移默化之中,她就不断提高自己的要求,而当她完成了要求之后,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自己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的话效果,提高了她的自信。期末考试她数学考了109分,对她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从此以后她学习更加认真了,而且在班级里更加活跃了。
但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表扬也应该差别对待,切忌讲空话、讲套话。一次在网上和同样是教师的朋友闲聊,她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伺候了,连表扬的话都听不进去。她帮里有个学生成绩老是倒数三名,一次谈心的时候她对那个学生说:“其实你很聪明的,你很棒,将来一定有大出息的。”谁知道他反问说:“老师,你觉得我哪里聪明?连我妈都说我笨,你这不是在讽刺我吧?”经过了短暂的尴尬,谈话就草草结束了。所以说,如果表扬的不到位、不具体,不真实,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在表扬的具体应用中,我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 多角度原则
中学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科学家、发明家,孩子学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在这个前提下,我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班级中除了“学习标兵”、“纪律标兵”、“卫生标兵”之外,还有“书法家”、“数学家”、“小雷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特长等多方面出发,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自信的阳光中。
二、 自身对比原则
在表扬学生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突出的表现和巨大的进步,而且要多注意学生微小的进步,以学生自身的今天和昨天相比,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及时的表扬,因为对部分学生而言,与别人相比,他们很容易导致自暴自弃,与自己的昨天相比,倒充满信心。他们微小的进步可能已经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因此,通过自身对比,更有利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三、 实事求是原则
对学生进行表扬,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能缩小事实,必须实事求是,真诚可信。特别是对两种学生:一是优秀生、一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无论什么学生,都要以诚相待,切忌带“有色眼镜”,语言方面,更要把握好度,说得太多了,受表扬的学生容易产生虚伪感,别的学生易滋生不满和敌对情绪;说少了,学生又容易失望,对自己的进步失去信心,产生怀疑。
四、 及时性原则
如果表扬过早,学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有时甚至会使事情半途而废;如果表扬迟了,时过境迁,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得不到强化而消退。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严在该严处,爱在细微处”。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并努力去实践。具备了这样的师爱,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满腔热忱。因此,对学生在活动中要多留意、多观察、多关心、多鼓励,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搭起相互信任的友爱桥梁,建立起和谐平等、融洽纯真的师生关系,向他们无私地奉献出真挚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善于发现闪光点,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树立追求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而真正与学生交流、交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有力地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育的目标。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