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会比较思维 提升阅读能力

【作者】 俞伟景

【机构】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


【正文】摘 要:阅读是奠定青年一代精神根底的基石,是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起点,是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人立足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比较阅读思维”的训练研究,希望通过这一实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识别事物本质特性的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阅读思维;比较思维;差异性;可行性;比较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也不断加大。然而由于阅读思维的欠缺,大部分学生只能停留在浅层面阅读,甚至是走马观花的碎片阅读上;思想肤浅,难以有效地解读文本,已是常态。长此以往,我们的阅读教学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更别提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鄙人以为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尤其是比较思维的训练。之所以认为比较思维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下两个认识:
  其一,文章有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的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文章。不同的作家因其成长历程和生活境遇不同,外化于笔端的文字内容以及流淌在字里横间的情感思绪也是各有千秋。即便是同一作家不同阶段的生活体验也不可能创作出如出一辙的作品。单篇讲读,势必一叶障目,我们的学生难以吃透文本。那么,该如何把这些数以万计的作品风格、写作背景、创作意图等了然于心呢?不妨借助比较思维,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学生就会有所感悟并建立起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
  比如,众所周知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他们都生逢盛唐时代,但是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飘逸洒脱,是浪漫主义的典范;杜甫的作品却,沉郁顿挫,是现实主义的代表。而李清照由于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南渡之后,其作品一改早年的自然、率真风格,充满了哀愁、低沉之音。阅读过程中,倘若学生能够从横向或纵向进行比较鉴赏,就能理解同一时代的诗人作品抑或是同一个诗人的前后期作品为什们会大相径庭,从而产生自己独特深切的阅读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
  其二,比较有可行性。
  我们强调思维训练必须落实到文本的解读上,而比较思维正是一种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探究文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是语文考试的需要,更是可以促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透彻地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达到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必经途径。
  以鲁迅作品《祝福》为例,这篇小说意在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除此之外作品还告诉了我们: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它不仅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更可能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学生通过故事情节的梳理不难理解鲁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对于后一思想内涵想要让学生彻悟,鄙人以为“比较思维”是一种可行性较强的办法。通过比较,不难发现,鲁镇人对祥林嫂前后态度不一,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截然不同,祥林嫂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有了这一“比较”,学生就能更为深入地解读文本,多元的启示和感悟也随之而生。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篇文章实际上都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写照,作者的个人品质——修养、才力、气质、意志以及其他的个人特征都会在作品中折射出来。阅读文章,可以从内容上或形式上找到比较点,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形象、结构、技巧和语言等诸方面的理解。
  其一,内容上权衡。
  以自己的一次教学实践为例。有次课题我锁定比较点——探究“陈涉、刘邦同途殊归的原因”,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司马迁《史记》中《高祖本纪》和《陈涉世家》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一位学生就从主客观两方面整理出了三个重要原因:其一性格的差异,陈涉缺少刘邦身上的两种特质——虚伪和胸襟;其二贤内助的一臂之力,刘邦有吕雉,而陈涉却是光棍一条;其三迷信的力量,刘邦连用三招制造传说,为自己造势,而陈涉仅用过一次。最后该学生总结出司马迁不愧为史学家,能把人物研究的这么透彻,难怪《史记》会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学生通过找到内容上的比较点,切实感受到文本的“同中有异,各尽其妙”,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其二、手法上比较。
  教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这两篇文言文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但因所托之物不同,所言之志自然也不一样。《陋室铭》通过具体描写恬静、雅致的陋室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达作者两袖清风、安贫乐道的情怀。《爱莲说》则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洒脱的胸襟。此外,《陋室铭》采用隐寓、用典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爱莲说》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自己的独特爱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其三、语言上推敲。
  古诗人和作家非常注重用词的传神,词语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饱含丰富的内容。比如鉴赏同题诗: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叶茵的《山行》“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对两首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同样写山中行路,但语言风格迥异。其中杜诗十分注重推敲文字,创造不同意境,用一“斜”字,写出山的曲折;措一“红”字,写出深秋之艳丽;而叶诗的《山行》直写“山行”之感,语言上不事雕琢,口语化十足,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载体,个性鲜明的语言使人物各具特色。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妻子的“君美甚,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对丈夫发自肺腑的欣赏溢于言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直白表露对张生的忠告;《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义正词严地彰显女性的尊严和自爱。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性格迥异,但都共同表达了她们对美好爱情的专一和忠贞不渝。通过“异中求同”法,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因此,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要引导学生从内容上或形式上找出一定的比较点,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找同,真正向学生“授之以渔”,如此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又能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到作家作品所展示出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学生不是不会阅读,而是缺少方法,当我们把这一“比较思维”引荐给学生之后,他们不知不觉中已生成了自己的一种阅读思维,并产生了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也能近距离的和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获得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由于语文学科思维具有独特性,所以阅读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需要长期摸索与实践的过程。希望同仁们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注重“比较思维”训练的同时也能有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吴春风. 浅谈通俗文学的特征及其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J]. 语文学刊, 2006(22):43-46.
  [2]曹峰奎. 韩军“新语文教育”观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