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 周连夫

【机构】 (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


【正文】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提高素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
  创新需要环境,就像种子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一样,没有适当的环境,必然限制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把实施创新教育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体验成功的前提,教师要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之间的亲切、信任、尊重,在和谐的气氛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给与表扬和鼓励,运用期盼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真正感想、敢说、敢做,体现主体性,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异想天开的问题,也要给与鼓励和支持,保护学生的独创精神,让学生在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创新的开始,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受开水将壶盖掀动的启发而发明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受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这些震惊中外的发明都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有关,教师要善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浅显,幼稚,也予以鼓励和肯定,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在学法指导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基本方法,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化归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从辩证的观点看,事物之间的普遍矛盾构成了五彩缤纷、千差万别的世界,事物的普遍联系,又使得事物之间可以转化。小学数学分析、解决问题时,一般将较复杂的问题向易解决的问题方向转化,即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数学问题解决,就是不断的转化问题,直到把一种新的不熟悉的运算化归为一种已知的、已掌握了的数据运算来处理,例如,在分数运算中,异分数加减法运算中借助于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而化归为整数(分子)加减运算来实现;复杂应用题通过适当分解,可以化归为若干简单应用来求解。如数学“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根据公式“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教学时,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就会明晰:侧面积展开后就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长是底面周长,宽是圆柱体的高,这实际就是把曲面图形化归为平面图形,所求的底面积就是圆面积,侧面积就是长方形面积。
  三、恰当运用电教媒体
  电教媒体具有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神奇效果,具有声、光、色、画高效能的渲染力,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难点,提示知识形成过程,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大大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如教学“直线、射线”这两个概念,过去只靠语言的形象化描述或借助生活中现象作比喻解说,学生理解起来普遍困难,学生总是想象不出直线和射线中“无限长”的含义,因为学生在课堂或日常生活中所见图像都是有限长的,我在教学中利用投影器材讲解,首先设计了两组抽拉投影片,屏幕上先出现一个亮点,然后向一端延长,成为一条亮线,慢慢抽拉亮线越来越长,教师一边抽拉,一边叙述,“像这样无止境的抽拉下去,亮线无休止的延长,这样的图形,就是射线。”借助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无限延长的图景向两个方向延长的情景,通过动态的演示,突破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较大的优势,许多独创性的想法都是在小组交流中产生的,创造性人才通过相互交流而成为独立的人。数学教学应在新旧知识的连接上,在探究问题揭示规律的关键处,在开放性问题或学生意见分歧较大时,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争辩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或补充,有利于问题的圆满解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小组讨论是发扬教学民主的生动体现,讨论中要把小组成员看成一个思考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让学生在心理自由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即使看法幼稚、错误,也要允许发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修正他人想法,“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几个想法能够组成一个更佳的想法,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提供几种大小不一样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不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学生装沙试验,学生通过探究、对比、讨论,学生发现,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五、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动手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学生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摆一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萌发创新意识,如学生通过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开,所得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即所得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这样,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建立了有机联系,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推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加深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条件和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