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 韩首魁
【机构】 (山西省和顺县职业中学)
【正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适应差、自卑、厌学、焦虑、缺乏目标、迷恋网络游戏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如何使中职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到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1、中职生的身心发展不同步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职学生正处于由童年向青年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又称为“心灵的断乳期”。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中职生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已接近成人。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与学生的身体变化并不同步,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成熟远远滞后,再加上中职生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近年来,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问题和行为的学生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五左右。
2、 中职生学习中的失败经历和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中职生大多是在学校教育中被忽视、被冷落的弱势群体, 这也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且复杂。他们虽然没有普高学生面对的高考压力,但面临的社会压力远比普高学生大得多,在学习上的遇到的失败远比普高学生多。中职生大多是学习基础较差,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力差,长时间受到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满足自己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很少有人能理解,逐渐形成自己是“差生”的观念,这种观念又反馈到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学生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失败者”。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失败的学习经历,学校、社会的评价尺度及家长的指责给中职生带来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由此郁积的负面情绪通常表现为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外部,即愤怒、冲动等,往往造成对他人和社会的伤害。二是指向自身,如焦虑、抑郁情绪等,造成对自己的折磨和伤害,这些负面的情绪状态会对中职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3、 家庭因素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中职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比例较高,这些家庭的孩子大多缺乏安全感,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自我封闭。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不少中职学生家长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他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使学生更加自卑。另外,一些家长对子女的爱又往往变成溺爱,他们自己整日辛劳,却不愿让孩子吃苦,他们省吃俭用,却不缺孩子的钱花,造成很多学生一遇到与家长发生矛盾的问题就选择离家出走,致使很多家长不敢对孩子进行管教。也有个别家长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成为孩子人生的榜样,家长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这些导致中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首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学校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内心因素,使其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同时各学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素材,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的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情绪冲动倾向等,及时进行疏导。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学生的烦恼、焦虑、紧张等因人而异,要消除这些心理障碍,仅仅通过心理健康课难以收到最佳效果。针对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采用个别咨询非常有效。个别心理咨询针对性强,能有效地解决学生许多心理问题。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并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该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再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校园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实现他们理想,放飞梦想的地方。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品质、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学校要定期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运动会、主题班会、读书活动、艺术节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了学生的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最后,实现学校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合力。
学校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校表现,针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班主任应主动与家长协商沟通,共同解决。通过班级微信群等网络管理平台与家长及时保持沟通,向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另外,家访也是促进家校沟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方式。家访可以让教师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兴趣、性格,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
总之,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素质形成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转变观念,多措并举,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好、做实。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更好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健康快乐成长。
1、中职生的身心发展不同步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职学生正处于由童年向青年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又称为“心灵的断乳期”。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中职生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已接近成人。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与学生的身体变化并不同步,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成熟远远滞后,再加上中职生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近年来,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问题和行为的学生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五左右。
2、 中职生学习中的失败经历和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中职生大多是在学校教育中被忽视、被冷落的弱势群体, 这也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且复杂。他们虽然没有普高学生面对的高考压力,但面临的社会压力远比普高学生大得多,在学习上的遇到的失败远比普高学生多。中职生大多是学习基础较差,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力差,长时间受到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满足自己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很少有人能理解,逐渐形成自己是“差生”的观念,这种观念又反馈到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学生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失败者”。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失败的学习经历,学校、社会的评价尺度及家长的指责给中职生带来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由此郁积的负面情绪通常表现为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外部,即愤怒、冲动等,往往造成对他人和社会的伤害。二是指向自身,如焦虑、抑郁情绪等,造成对自己的折磨和伤害,这些负面的情绪状态会对中职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3、 家庭因素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中职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比例较高,这些家庭的孩子大多缺乏安全感,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自我封闭。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不少中职学生家长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他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使学生更加自卑。另外,一些家长对子女的爱又往往变成溺爱,他们自己整日辛劳,却不愿让孩子吃苦,他们省吃俭用,却不缺孩子的钱花,造成很多学生一遇到与家长发生矛盾的问题就选择离家出走,致使很多家长不敢对孩子进行管教。也有个别家长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成为孩子人生的榜样,家长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这些导致中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首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学校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内心因素,使其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同时各学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素材,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的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情绪冲动倾向等,及时进行疏导。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学生的烦恼、焦虑、紧张等因人而异,要消除这些心理障碍,仅仅通过心理健康课难以收到最佳效果。针对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采用个别咨询非常有效。个别心理咨询针对性强,能有效地解决学生许多心理问题。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并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该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再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校园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实现他们理想,放飞梦想的地方。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品质、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学校要定期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运动会、主题班会、读书活动、艺术节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了学生的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最后,实现学校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合力。
学校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校表现,针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班主任应主动与家长协商沟通,共同解决。通过班级微信群等网络管理平台与家长及时保持沟通,向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另外,家访也是促进家校沟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方式。家访可以让教师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兴趣、性格,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
总之,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素质形成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转变观念,多措并举,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好、做实。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更好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