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人教版初中语文小说教与学策略研究

【作者】 连素文

【机构】 (浙江省玉环市楚门第一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当中,选择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小说作品,在整部教材中占到很大的比例,小说的教学也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但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小说教学的本质和技巧都有所偏离和歪曲。本文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主要参考,研究如何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角度来探讨小说学习的科学策略。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小说教学
  小说这一体裁,在古今中外的作品当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小说能够通过时空情境的创设,包容进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以及完整的故事情节。无论是在哪版的教科书中,小说都是从未缺席的文本。对于初中小说教学的研究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初中生接受了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于文学的学习也逐渐从记叙文发展到叙事性文学,正处于一个对于文本认识的承上启下的极端。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强调的是所谓的小说四大要素,即“人物”、“主题”、“情节”、“环境”。无论是在阅读课文还是进行阅读训练时,多采取固定的模式进行。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在学生理解小说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当前很多的初中语文课堂的小说教学的效率非常低下,原本有趣、生动的文章却变成了死板的应试题目,这无疑背离了当前新课标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以及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与目标。本文从回归小说文本的角度出发,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才能提高初中小说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策略
  (1)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来自于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小说的教学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较多,如果自身缺乏对于古今中外基本文学形式的了解以及对作家、作品的自我鉴别和审美能力,那么也很难用教师的审美能力向学生传授出教师对于作品的解读。结合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美育教育的要求,即在语文课堂上也需要注重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人格的关注,教师应当在掌握一定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钻研有关接受美学、心理学、叙事学等相关理论和知识。教师在充实自我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哥哥新自己在小说教学中的教育理念:当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同一篇小说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置于和学生同样的视角中去阅读和感受小说,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小说阅读中的自主性。通过多角度理解的方式让学生不再只一味接受来自教师灌输的人物形象或故事主题,用多元解读和深入体会的方式来获得对小说更丰富的认知,而不是简单地背诵枯燥的标准答案,真正提升学生在小说阅读中的审美能力,加强语文课堂的美育教育能力。
  (2)合理制定小说教学内容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补充,明确自己的教学内容。在结合教学参考书辅助设计小说的教学内容时,应当对教参的辅助功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教师可以通过借鉴教参中对于小说背景知识、作家作品介绍等方面的知识型的补充来丰富课堂的常识基础,也应当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教学经验来对教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调整。同时,教师也应当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来对小说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例如在讲解鲁迅的《社戏》时,可以适当增加鲁迅与其故乡绍兴的背景介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鲁迅的其他描写故乡风土人情的小说和文章,例如《故乡》以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在同一层面的对比阅读能够让学生更真实地体验到鲁迅的文风,也能够区别感受出鲁迅在不同文章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此外,对于人物形象的解读也应从原有的标准答案的框架中“解放”出来,通过与其他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对比来丰富对于人物的解读。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中还要结合课程时间和课程计划,分清主次、轻重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小说体验与理解。
  (3)创新改进小说教学方法
  与学习文言文、古诗、散文等其他文体的文章不同,初中生对于小说内容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强。在打破文体局限与文字表达限制的情况下,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描述的故事都能够较为容易的被初中生理解。但即便如此,当前我国初中的语文课堂中仍然会呈现出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教师教授、学生听讲的灌输式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几乎不会在课堂上提问题,更不要提学生之间讨论和互动的形成。但语文课堂本就是一个交流和语言表达的平台,在阅读障碍较少的小说教学课堂中,教师更应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首先,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启发式提问的方式来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创设讨论的氛围来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计循序渐进的课堂活动,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逐步参与进课堂讨论当中,在教师的提问中拓展自己的思考。其次,对于一些故事情节较强的小说,教师也可以增加情景再现的表演式活动。尤其针对一些在文章中占有重要作用或者矛盾冲突较多的情节,教师更应当鼓励学生通过演绎的方式来感受人物当时的情感,并结合小说的故事背景来做更加深入的理解。避免将小说内容与实际生活脱离开来,只以文字形式进行生搬硬套的理解。
  二、 学生在初中语文小说学习中的策略
  (1)制定阅读计划,拓展阅读容量
  初中生在学习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的过程中,除了对教材中选定的小说内容要进行细读之外,还应根据教师布置和引导的其他课外延伸书单进行阅读。例如在学习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时,可以同时延伸阅读契诃夫以及其他短篇小说巨匠的小说作品,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以及《麦琪的礼物》等。初中生可以在对多篇短篇小说的阅读对比过程中,拓展自己阅读的广度,并对《变色龙》有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认识。此外,针对初中生学业时间繁忙的特点,教师对于长篇小说的推荐应当循序渐进。教师可以先根据自己整理的有关名著的导读材料向学生提供引导,让学生对于一些长篇的名著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有关作品背景、内容简介以及作家生平等知识的基本了解。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假期的空余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几本长篇巨著,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除了教师推荐,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推荐书物。以“读书角”或者“流动图书站”等方式,让学生每周推荐一本优秀作品,同学间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在同学们的推荐下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减轻应试负担,提高审美情趣
  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对于中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这种应试的氛围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小说或者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常常会以强调得分技巧的方式来进行阅读。这对于阅读、对于认识文学都无疑造成了很大的扭曲和歪解。一旦这种应试的压力过大,初中生就很难在小说的学习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对于文章内容的感受停留在较为浅层的认识程度,且因为标准答案的限制而造成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缺少多元性的认识。事实上,能够编选进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都是经过众多学者、教育家千挑万选的,能够代表古今中外最具特色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当中对初中的阅读行为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初中生在小说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被灌输应试的技巧和理念,而应适当在放松的心态下真正的去理解和感受文本,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观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小说教学中如何“驱遣想象”——以《变色龙》的教学为例[J]. 汪洋. 语文教学通讯. 2014(32)
  [2] 于平常处见真功夫——听黄厚江老师执教《孔乙己》有感[J]. 岳学贤.语文建设. 2014(31)
  [3] 《香菱学诗》教学实录[J]. 汪雅虹,王玲. 语文教学通讯. 2014(Z2)
  [4] 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作者构成的分析[J]. 张青民.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9(11)
  [5] 语文教材的选文及单元组合设计评述[J].方智范.  语文建设. 2008(03)
  [6] 新课改前后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 戴金花.湖南师范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