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统摄全文,驾驭整体——写人记事类文言文的整体阅读细节指导
【作者】 盛玉艳
【机构】 (浙江省玉环陈屿中学)
【正文】摘 要:文言文,因年代感强烈和语境的陌生,导致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但中考的指挥棒又倒逼着文言文阅读教学必须有所突破,因而打破常规的“熟读――自学――交流――质疑――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就成了势所必然。本文试图结合案例,对文言文中写人记事类的文本进行整体阅读做一些初浅的解构和探究。
关键词:文言文;写人记事;整体阅读;细节指导
一、基于文言文写人记事类文本整体阅读的迫切性
文言文阅读是每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必考内容。近年来,中考文言文的文本选择已从过去单一的人物传记向写人记事类转移,且趋势越来越明显。以2017浙江全省11套中考卷涉及的文言文阅读部分中发现,几乎全是写人记事类的。而命题者似乎把文化的考查也纳入了命题的范畴。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我们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随着课改的深入,全国中考题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力度不断加大,试题难度也水涨船高,不断走向深水区。新课标对学生文言文语感和思维习惯的培养以及对文学文化的欣赏思考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务必树立文言文整体阅读的思想,抓细节的落实,注重技巧的养成。
二、基于文言文写人记事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现实要求
写人记事类文本一般篇幅短小,因为都写真人叙真事,所以大多出自正史;其次,文言文中的写人记事类的文章,习惯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性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叙为主,议论较少。如《曹刿论战》在叙述战争的过程中,就是着力塑造了具有爱国热情、政治上有远见,才能卓越,谋略过人的曹刿。《陈涉世家》中的陈涉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面对秦王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是个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过去的阅读教学经验昭示:文言文阅读教学强调的是读准、读顺,强调的是字词句的落实,强调的是主旨的把握。现在,对文言文教什么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江苏黄厚江老师为代表的专家,提出文言文教学要“四文结合”―――文字落实、文章鉴赏、文学欣赏、文化深厚。这一理论把文章的功能由经世致用、言志载道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因而教学写人记事类文本,更要注重整体性阅读教学。
三、文言文写人记事类的文本特点召唤相宜的教学策略
古往今来,写人记事类的文本多侧重于从叙述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从一个角度选材,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塑造人物形象或以中心事件为主来反映生活的本质特点。文言文中写人记事类文本的教学当然要遵循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即把“反复诵读”放在首位,只有认真通读原文,才能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离开了“言”去谈“文”,那是缘木求鱼,适得其反,因而就需要进行细节处理。
首先,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其次,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1、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
2、要素:弄清叙事脉络,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3、语言: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再次,核对文章、完成答题。
1、语言题:依照全文意思,确定字词的文中意,结合句型规律做好句子的翻译;
2、信息题:多为人物性格概括题,或主要事件概括题。
以《孙权劝学》为例,我先要求学生听老师范读,然后再学生自己朗读,指名读,齐读,在诵读之后,请学生勾画出文中的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然后让学生当堂进行对课文内容大意的复述。复述过程中对相关重点词语和句子中省略的部分适当加以疏通。
再然后给出两个问题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来进行品味鲁肃、吕蒙的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出的人物特点。
整篇文章大意就形成于胸: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全文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结构脉络清晰可见。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当然,在教学《孙权劝学》时,也有个文化深厚问题,文中的“士”,泛指读书人,又指魏晋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鲁肃与吕蒙不仅仅是上下级关系,也是世俗的社会关系的折射。
四、文言文写人记事类的文本期待整体阅读细节的感知方法
1、通读选文。通常情况下,阅读选文时,必须明确几个问题:第一、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第二、文章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会写几件事。)第三、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哪些语句能够证明?) 如读《曹刿论战》,通读全文之后,我们明白文章是以塑造曹刿为主,鲁庄公是次要人物,以鲁庄公来衬托曹刿;文章叙述主要是以曹刿的“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以此来塑造一个有爱国热情,有政治远见,还有卓越才能和过人谋略的曹刿。简单地说,就是在进行整体阅读后,力争抓住基本的信息――什么时间、为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
2、学会圈画。在做到阅读点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可以通读全文,速度不宜过快,词句意思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但在通读的过程中还要动手圈画,在文中留下痕迹。首先要及时圈画重要信息,如姓名、官职及变动情况、任职地点等等;其次要圈画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这主要指一些专有名词或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和官职升降等。再次是在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这些断句往往在文中直接会对句子产生不同的理解。若理解上造成了偏差,无法形成整体阅读,也不可能提高阅读效率。如果阅读熟练,基础较为扎实,这道程序可以简化,但最重要的信息必须圈画出来。
3、跨越“难点”。中考要求学生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正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但这并不表示选文就没有难点。受基础的限制,不同的学生会碰到不同的难点,难免会碰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这个时候,正确的方法是暂时跨越“难点” ,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做过多的推敲,力求整体把握选文内容,再回头解决“难点”。这些“难点”可能会在读后文时迎刃而解,可能有注释,题目中可能有提示,这些信息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
4、借助语境。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借助语境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语境不仅包括文本内容,还包括篇名、选文出处、注释等,这些信息对于理解文本和重要的词句有很大的帮助。如“谪”、“出”、“左迁”等词语出现,并和主人公发生联系,往往可以推测出主人公的任职经历。若在文中出现历史人物,作者可能是有意将主人公和历史人物作类比或对比,从而表达情感倾向。这些都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选文的内容。通常情况下,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应遵循“文本――题目――文本――解题”的基本顺序。
下面就以《五柳先生传》为例来分析“整体阅读”的特点:
在读了这则文章两三遍之后,我们大致上可以知道主要是写人――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已然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
接着我们再读文章弄清楚文本围绕五柳先生写了他个人的哪些情况?分别是“名号由来、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然后根据事件进行分析文本,概括人物的品格。文章为什么多次用“不”字,这个“不”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什么关系?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
为什么五柳先生放荡不羁,率性而为呢?魏晋时期出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文人,典型代表如阮籍、嵇康、向秀等,陶渊明也是其中的一个。汉末魏初,随着幻想的破灭,预言的失败,社会的持续动荡,再加上此时道教的兴起,佛学的传入,玄学之风开始盛行,这一大批人对于混乱的政局极端不满和失望,便以此为寄托,放浪形骸,饮酒、清谈和纵情山水是他们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但这些都是表象,陶渊明提出的桃花源的设想,表明他的骨子里也不忘忧国。桃源情结是知识分子对政治热情的充分体现。
当阅读随着内容的深入再到文化的层面,我们就仿佛在海边捡到了五色的贝壳,和古往今来的文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进而才会感受到古人那聪明才智。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文言文写人记事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永远在路上,只要立足于课本,不断去探索,掌握整体阅读这把钥匙,智慧阅读的大门就永远敞开着!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 文言文应该怎么教 黄厚江
[2]《教学月刊》2007第8期 文言文阅读的整体感知 郭凤斐
关键词:文言文;写人记事;整体阅读;细节指导
一、基于文言文写人记事类文本整体阅读的迫切性
文言文阅读是每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必考内容。近年来,中考文言文的文本选择已从过去单一的人物传记向写人记事类转移,且趋势越来越明显。以2017浙江全省11套中考卷涉及的文言文阅读部分中发现,几乎全是写人记事类的。而命题者似乎把文化的考查也纳入了命题的范畴。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我们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随着课改的深入,全国中考题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力度不断加大,试题难度也水涨船高,不断走向深水区。新课标对学生文言文语感和思维习惯的培养以及对文学文化的欣赏思考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务必树立文言文整体阅读的思想,抓细节的落实,注重技巧的养成。
二、基于文言文写人记事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现实要求
写人记事类文本一般篇幅短小,因为都写真人叙真事,所以大多出自正史;其次,文言文中的写人记事类的文章,习惯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性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叙为主,议论较少。如《曹刿论战》在叙述战争的过程中,就是着力塑造了具有爱国热情、政治上有远见,才能卓越,谋略过人的曹刿。《陈涉世家》中的陈涉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面对秦王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是个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过去的阅读教学经验昭示:文言文阅读教学强调的是读准、读顺,强调的是字词句的落实,强调的是主旨的把握。现在,对文言文教什么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江苏黄厚江老师为代表的专家,提出文言文教学要“四文结合”―――文字落实、文章鉴赏、文学欣赏、文化深厚。这一理论把文章的功能由经世致用、言志载道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因而教学写人记事类文本,更要注重整体性阅读教学。
三、文言文写人记事类的文本特点召唤相宜的教学策略
古往今来,写人记事类的文本多侧重于从叙述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从一个角度选材,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塑造人物形象或以中心事件为主来反映生活的本质特点。文言文中写人记事类文本的教学当然要遵循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即把“反复诵读”放在首位,只有认真通读原文,才能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离开了“言”去谈“文”,那是缘木求鱼,适得其反,因而就需要进行细节处理。
首先,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其次,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1、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
2、要素:弄清叙事脉络,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3、语言: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再次,核对文章、完成答题。
1、语言题:依照全文意思,确定字词的文中意,结合句型规律做好句子的翻译;
2、信息题:多为人物性格概括题,或主要事件概括题。
以《孙权劝学》为例,我先要求学生听老师范读,然后再学生自己朗读,指名读,齐读,在诵读之后,请学生勾画出文中的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然后让学生当堂进行对课文内容大意的复述。复述过程中对相关重点词语和句子中省略的部分适当加以疏通。
再然后给出两个问题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来进行品味鲁肃、吕蒙的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出的人物特点。
整篇文章大意就形成于胸: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全文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结构脉络清晰可见。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当然,在教学《孙权劝学》时,也有个文化深厚问题,文中的“士”,泛指读书人,又指魏晋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鲁肃与吕蒙不仅仅是上下级关系,也是世俗的社会关系的折射。
四、文言文写人记事类的文本期待整体阅读细节的感知方法
1、通读选文。通常情况下,阅读选文时,必须明确几个问题:第一、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第二、文章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会写几件事。)第三、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哪些语句能够证明?) 如读《曹刿论战》,通读全文之后,我们明白文章是以塑造曹刿为主,鲁庄公是次要人物,以鲁庄公来衬托曹刿;文章叙述主要是以曹刿的“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以此来塑造一个有爱国热情,有政治远见,还有卓越才能和过人谋略的曹刿。简单地说,就是在进行整体阅读后,力争抓住基本的信息――什么时间、为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
2、学会圈画。在做到阅读点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可以通读全文,速度不宜过快,词句意思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但在通读的过程中还要动手圈画,在文中留下痕迹。首先要及时圈画重要信息,如姓名、官职及变动情况、任职地点等等;其次要圈画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这主要指一些专有名词或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和官职升降等。再次是在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这些断句往往在文中直接会对句子产生不同的理解。若理解上造成了偏差,无法形成整体阅读,也不可能提高阅读效率。如果阅读熟练,基础较为扎实,这道程序可以简化,但最重要的信息必须圈画出来。
3、跨越“难点”。中考要求学生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正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但这并不表示选文就没有难点。受基础的限制,不同的学生会碰到不同的难点,难免会碰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这个时候,正确的方法是暂时跨越“难点” ,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做过多的推敲,力求整体把握选文内容,再回头解决“难点”。这些“难点”可能会在读后文时迎刃而解,可能有注释,题目中可能有提示,这些信息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
4、借助语境。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借助语境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语境不仅包括文本内容,还包括篇名、选文出处、注释等,这些信息对于理解文本和重要的词句有很大的帮助。如“谪”、“出”、“左迁”等词语出现,并和主人公发生联系,往往可以推测出主人公的任职经历。若在文中出现历史人物,作者可能是有意将主人公和历史人物作类比或对比,从而表达情感倾向。这些都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选文的内容。通常情况下,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应遵循“文本――题目――文本――解题”的基本顺序。
下面就以《五柳先生传》为例来分析“整体阅读”的特点:
在读了这则文章两三遍之后,我们大致上可以知道主要是写人――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已然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
接着我们再读文章弄清楚文本围绕五柳先生写了他个人的哪些情况?分别是“名号由来、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然后根据事件进行分析文本,概括人物的品格。文章为什么多次用“不”字,这个“不”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什么关系?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
为什么五柳先生放荡不羁,率性而为呢?魏晋时期出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文人,典型代表如阮籍、嵇康、向秀等,陶渊明也是其中的一个。汉末魏初,随着幻想的破灭,预言的失败,社会的持续动荡,再加上此时道教的兴起,佛学的传入,玄学之风开始盛行,这一大批人对于混乱的政局极端不满和失望,便以此为寄托,放浪形骸,饮酒、清谈和纵情山水是他们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但这些都是表象,陶渊明提出的桃花源的设想,表明他的骨子里也不忘忧国。桃源情结是知识分子对政治热情的充分体现。
当阅读随着内容的深入再到文化的层面,我们就仿佛在海边捡到了五色的贝壳,和古往今来的文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进而才会感受到古人那聪明才智。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文言文写人记事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永远在路上,只要立足于课本,不断去探索,掌握整体阅读这把钥匙,智慧阅读的大门就永远敞开着!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 文言文应该怎么教 黄厚江
[2]《教学月刊》2007第8期 文言文阅读的整体感知 郭凤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