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顾卫华

【机构】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塍中学)


【正文】  摘 要:目前大多数英语课堂还是比较重视语言知识、语法项目的讲解与巩固,而缺乏对“过程与方法”中思维元素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没有得到较好的提升。而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则能有效地破解这一困境。本文先对英语学科教学与思维可视化教学进行界定,然后分析了目前英语课堂思维教学欠缺的现状及成因,最后结合教学实践对思维可视化英语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一阐述。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有效;教学策略
  一、英语学科教学与思维可视化教学
  思维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是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维能力是人通过大脑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从而实现对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理解的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能力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跨文化的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目的语者的语言,也学习其思维,语言学习过程也是思维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思维教学贯穿在整个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思维活动,都可以找到与思维结合的方式。而思维可视化则是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以可视化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即通过图式和非图式的方法把隐性的思维用视觉表征呈现出来,从而对思维进行分析、反思和改进。
  二、英语课堂思维教学欠缺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教学目标设定时没有强化思维元素。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要考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外,还应强化对“过程与方法”中思维元素的关注,比如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抽象与概括等。而较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常忽略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借鉴别人的东西太多,虽然设计了较多的课堂活动,但这些活动却偏离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教师的课堂设问缺乏思维含量。
  问题是教学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的逻辑起点,问题来源主要是教师预设、学生的学习发现和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借助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利用问题串对教学内容进行链接。通过问题及问题引导,激活学生思维,并引导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但有些教师在问题设置缺乏梯度和深度,课堂表面上虽然活了,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课堂展现的只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理解,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3、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思维元素。
  由于有些教师的文本处理能力欠缺,他们没能深入理解文本材料,并分析各个材料的内在联系,揣摩文本的立意、主旨、作者的意图与表达方式,从而导致所设计的课堂活动缺乏思维含量。
  4、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欠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忽略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回答都在教师的预设范围之内,没有出彩的地方,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由老师“牵”着,学生成了配合课堂、配合老师的配角,没有主动创新、探究创造的余地。
  5、学生的学习方法过于传统。
  学生过分依赖已有经验,学习方法也过于传统机械,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而不重视语言的实践运用。学生在学习中偏重记忆语法和零散的语言项目,不会在整体的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语言。
  6、师生双方教学思维没有呈现。
  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思维过程没能较好地呈现出来,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效能,如教师没有迅速掌握学生错误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没能给学生提供及时、精准的帮助,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思维可视化英语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1、挖掘思维源发点,进行有效驱动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思维是需要有源发点的。思维首先要凭借感觉、知觉,特别是表象材料进行的,如果没有这些,人的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或课中对新材料的阅读感知而形成一定的表象,这可能与学生的原有经验存在差异甚至冲突,这样就找到了学生思维的源发点,就可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基础之上,教师还要借助有效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
  例1:Creating
  T: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
  Ss: The children are making a castle with sand. 
  T:  Let’s see what else we can use to make a castle.
  S1: I can make a snow castle. 
  S2: …
  T:Do you want to make your own castle?
  Ss:Yes.
  T:What do you think we can use to make a castle?
  Ss: …
  T: Look around the classroom. What are the things that we can use to make a castle?
  Ss: Books. Dictionaries. Money…
  T: Great! Please work in groups of 4 to make your castle. Two students make the castle and the other two introduce your castle.
  First, what’s the name of your castle?Why do you use the name?
  Second, how did you make it?
  Ss:…
  2、积极开发工具,搭建“思维支架”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看得见的实体支架,如房梁、桥柱、心脏支架、相机三脚架等。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支架”,那就是“思维支架”。它的作用更加强大,它几乎决定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因为它支撑着人类的思考, 没有“支架”支撑的思维是没有结构的思维,是混乱的思维,是没有品质的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思维支架”,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1) 运用思维导图
  人的思维往往是“点式”或“线性”的,而点、线思维容易使我们囿于一隅,当遇到问题时常常会钻“牛角尖”,思考问题僵化、片面、混乱。借助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我们就可以突破点、线思维的局限,看到更多可能性。如在导入环节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积累,可以使教师准确把握学情,明确教学起点,设计科学有效的课堂活动。同时,可以在复习旧知的同时,自然引入新知,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
  例2: 7A Module7 Unit 2 When do you use a computer?












  思维导图还可以用在语法教学或归纳中。如复合句的语法较为复杂,理解起
  来也较难,有些学生会望而生畏。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将语法理解过程及可能出现的障碍点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学习将变得更轻松,理解也更透彻。
  例3:学生语法归纳思维导图











  2)运用鱼骨刺图
  鱼骨刺图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鱼头为问题,鱼骨上列出现象及原因。鱼骨刺图作为一种“思维支架”,主要用于对复杂问题进行程序化分解,它可把一个宏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微观问题使问题更容易解决,同时它还融入了逆向思考的思维策略,当我们正向思考无法解决问题时,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支架进行逆向思考,从而突破困境。
  例4:NSE8B Module7 Unit2 利用鱼骨图将阅读文章串联起来,使学生对全文结构更为理解。









  3)运用PMI三视角思维支架
  PMI中的P代表想法的肯定部分,M代表想法的否定部分,I代表兴趣点。这个“思维支架”操作简单,非常适用于讨论,特别是当人们的观点出现一边倒或者两极分化的时候,三视角思维支架可以帮助人们看到更多可能性,增加思维的弹性,把关注点从自己的观点中脱离出来,更加理性的分析问题。








  3、科学设计板书,展示教学思维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板书的作用越来越被弱化,其实板书有着多媒体课件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好的板书不仅能展示本节课的重难点还能帮助学生归纳所学,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但板书的设计与呈现要精心考虑,应让板书成为师生展示教与学思维过程的重要平台,因此,板书应随机板演,动态生成,随着课堂教学进程教师逐步将知识点、学生的创新亮点等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可以跟着教师的板书直接感知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也可以随机根据课堂上的即时生成来改变自己的上课步骤和思路,甚至调整可视化图形上所应呈现的内容,以便教学的合理开展。
  例5: NSE7B Module6Unit2 Tour of London板书设计










  4、设计有效活动,加强思维反馈
  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因学生参加而产生结果,有些结果是定性的,但有些结果是出乎意料的,这些出乎意料的结果有的是富有创意的,又有些则是需要矫正的。所以,教师要从思维角度做出有效的反馈与评价。就是将一些“含有谬误的”的、“含有创意的”的反馈信息,通过实例或反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把一个学生或一个小组的想法,或是学生表述不清晰的想法,通过讨论、分析或者评价引向明朗、确定、确切或纵深。尤其是在习题分析时,不能简单地核对答案,而是要让做错的同学展示他/她的错误思维轨迹,找到其错误原因,引导其正确的思维方向,这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个理清思维的过程。
  5、基于数据分析,实施精准教学
  只有全面深入分析学生学情,找准“最近发展区”,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精确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实际—也就是学生的思维展示(各类作业的作答信息),并在这基础上,精准设计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与形式、精准测绘学生表现并精准应用,使教学真真往“以生为本,私人订制化”方向发展。
  课堂永远是培育学生思维习惯、训练其思维方法、提升其思维品质的主阵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密切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捕捉教学思维点,并适时进行引导、矫正、强化与反馈,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标(征求意见稿) 》  2016.5
  [2]梁巧华 鱼骨图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板书中的应用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5.1)
  [3]《给思维一个“支架”,撑起一片思考的天空》林书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