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导中有引,以思悟情——《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例分析

【作者】 李 琴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正文】鲁迅,现当代文学中里程碑似的人物,想必所有的语文老师对这个大人物大概是又爱又恨的吧,我们爱他语言的犀利魅力,也感慨其内容的难懂难教。《记念刘和珍君》作为鲁迅的一篇战斗性与艺术性高度交融的声讨“檄文”,迄今为止是高中语文所选课文当中保留较久的篇目,鲁迅不会过时,鲁迅的文章也不会过时,人们对于作者其人、文章内容的解读更不会过时,针对这篇文章应该“如何教”的问题,我想就我自身的教学实例谈谈我的看法,以供商榷。
  语文课堂中的导入是评价一堂课好坏的关键。按照传统的语文教育,讲授文章必然深知背景作者,而鲁迅是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学生从小就多有接触,我认为教学中不必再度强调,因此以鲁迅其人课文背景作为教学导入,都是平庸的,导入是为了引起学生对于这一堂课的关注,应该让学生产生新奇感,由此我选择了以鲁迅的法名“长庚”和太白金星的早晚名字不同,晚上金星叫“长庚”与鲁迅本人相关联来导入,问题设计为“太白金星早晚的名字叫什么?和哪一个大人物有关系?”学生都有好奇心,然后就会联系课文思考,因此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思维,把他们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其次是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这是一篇写人叙事外加议论的杂文,语言难懂,内容丰富,情感复杂。本课基本定为三个课时完成,本课例属第一课时,语言是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因此我把语言的分析作为第一课时的重点,把本堂课分为“寻词觅句—品语之奇”、“借言入境—悟情之致”、“且思漫想—抒己之声”三个环节,先品语,初悟情,在写所思。遵循学生思考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
  第一环节挑战语言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学生对于“鲁迅体”语言往往会感到似懂非懂,语言中辛辣的讽刺和曲折的情感表达学生一眼很难明白,不知如何去下手,所以教师在语言环节问题的设计方面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突破口,比如我会做如下提示:
  “请从文章中相似语言出现的频率、标点符号使用是否错乱、语义是否重复矛盾、语言所用修辞的角度分析语言。”学生根据这个提示会去文中寻找相应的地方,小组谈论分析揣摩,也能透过语言透视情感,谈及语言的矛盾重复,多次出现反语修辞等都是文字背后的情感支配,从而细微之处探情感,领悟语言如此使用的好处。通过学生不同角度的点评言说,从而把握鲁迅先生在这篇杂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曲线,教师在适时总结。学生在这一“悟语”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他们的思维过程我觉得至关重要,比起教师专门就语言内容设几个点来质疑,可能效果会好很多。
  然后是悟情环节。很多老师对于“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把教学重难点都放在文章主题以及人物形象的解读上,却很少注重文章的朗读,以为朗读只是诗歌类学习的专利。其实不然,我认为这篇文章主题以及形象是很好理解的,主题无非就是悼念爱国战士,批判暴力镇压、警醒麻木庸人等,这些其实学生很容易明白的,他们小学初中学过的类似主题的文章不少,不难理解,至于人物形象那更为简单了。情感类文章朗读是关键,鲁迅先生在本文当中呈现出来的五味杂陈那样一种情感更是需要通过文字呐喊和呼吁出来,所以第二个环节的悟情我主要以朗读的形式来体现,学生必须以感情为前提再读语言,通过提示何处重读、何处停顿、何处高亢何处低沉的朗读要素让学生自行领悟情感,从而达到朗诵与情感的高度统一,在揣摩读法的过程中,通过语调语气等的改变和顿挫,学生会设身处地去接近鲁迅,从而明白文章深意,我觉得这应该是掌握作者情感最好的方式了。
  最后一个环节以学生抒发心声为切入点。我认为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对话的媒介,是作者通过自己的言语把自己内心世界袒露给读者的过程,所以在学生品语悟情之后应该是自我表达,作者抒情,读者悟情,两者之间达到统一之后需要心灵的碰撞和交流,那么不同学生对于鲁迅情感的领悟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想表达的思考也是不一样的,我要求学生通过“鲁迅,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下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思考,从而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把作者与读者的心拉近,产生共鸣,这不正是文学作品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语言情感,并触发学生抒发心声,那教师相应的也应该有自己的所思所感,才得以和学生分享交流,出于这样的思考,我通过自己写的小诗来结束这一堂课,一则与学生的抒情形成呼应,二则显示自我才华征服学生,小诗内容如下:
  叹鲁迅
  以梦为马笔为枪,断肠呐喊为国殇。
  悠悠数年长庚泪,莘莘学子咀花章。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研读文本,努力思考,切勿流于常规,死板教学。文学是艺术性的,每思一次总会有新启发。教学是一辈子的事业,我们应该教得快乐,教出亮点,教出心得,教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