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刘 佳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莱州路小学)
【正文】摘 要: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能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运用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点,教师上课时的所有策略都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感悟,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以及策略。
关键词:问题意识;数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通常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解决问题,这样固然可以促使学生思考,但总是被动的。而问题解决教学中与以往的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才是积极的。那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我们该怎样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1、创设质疑氛围。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 它能消除学生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的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由于学生间存在个别差异,他们在提问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从而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勇气和激情。
2、采取主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敢于提问。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提问,让学生不要一下子面对老师和同学,先在小组内提问;也可以先让学生把问题写在本子上,然后再问,帮助他们消除恐惧心理;还可以采用边讲边问的形式;对于课堂没有勇气问的,课后可以继续问。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创设性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的、妙趣横生的、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并分别把量出的各角的度数标上)老师自信的说:“我不用量你们手中的每一个角,只要你告诉我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就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你们信不信啊?不信?就试试吧!”结果学生一个个报出,老师一个个答对,可神气了。这时,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这样的问题:究竟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什么规律呢?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的去探索知识规律。
2、 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操作”中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进行直观教学,并运用学具,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在视觉和触觉感知事物的同时,初步形成表象,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教师先拿出用木条做的三角形拉一拉、扯一扯给学生演示。然后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捏住两角,拉一拉、扯一扯,感受一下。教师接着问:你们动手拉平行四边形后,他有什么变化?“形状变了!”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跃跃欲试。教师接着问:由它的形状变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啊?学生七嘴八舌:(1)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变化说明了什么?(2)变形中平行四边形的每组对边有变化吗?(3)平行四边形的内角有变化吗?(4)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啊?怎样用?等等。由此可见,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 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在“悱”中“问”。
在新课引入中,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诱发思考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问题意识自然而生。
三、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小学生由于学习经验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他们自主创新学习。
1.教给质疑方法。
(1) 抓住“算理”质疑。如在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可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成整数?”
(2) 抓住“解法”质疑。如在学习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时,可鼓励学生质疑:“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怎样算简便?”
(3) 抓关键字、词质疑。如在总结“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时,可启发学生抓住“不是0”质疑,“不是0”指的是哪些数?删去行吗?
(4) 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质疑。如在学习“分数与除法”时,教师出示课后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了:“分数与除法一样吗?他们有什么联系呢?”
(5) 抓住标点符号质疑。如在学习“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小数就扩大到原来10倍、100倍、1000倍……”这一规律时,引导学生提问:“省略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6) 从自己不明白、怀疑处质疑。如学习五上折线统计图第二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本,然后让他们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便提出:“怎样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标准是什么?”等非常好的问题。
2.教给提问的方法。
(1) 追问法。
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追根究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是“为什么……?”
(2) 反问法。
根据教材或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3) 类比法。
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例如学习“8的乘法口诀”时,便可联系“6、7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的乘法口诀?前后各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等等。
(4) 联系实际法。
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分析提出问题。
实践证明,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问题意识;数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通常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解决问题,这样固然可以促使学生思考,但总是被动的。而问题解决教学中与以往的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才是积极的。那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我们该怎样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1、创设质疑氛围。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 它能消除学生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的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由于学生间存在个别差异,他们在提问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从而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勇气和激情。
2、采取主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敢于提问。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提问,让学生不要一下子面对老师和同学,先在小组内提问;也可以先让学生把问题写在本子上,然后再问,帮助他们消除恐惧心理;还可以采用边讲边问的形式;对于课堂没有勇气问的,课后可以继续问。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创设性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的、妙趣横生的、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并分别把量出的各角的度数标上)老师自信的说:“我不用量你们手中的每一个角,只要你告诉我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就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你们信不信啊?不信?就试试吧!”结果学生一个个报出,老师一个个答对,可神气了。这时,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这样的问题:究竟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什么规律呢?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的去探索知识规律。
2、 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操作”中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进行直观教学,并运用学具,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在视觉和触觉感知事物的同时,初步形成表象,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教师先拿出用木条做的三角形拉一拉、扯一扯给学生演示。然后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捏住两角,拉一拉、扯一扯,感受一下。教师接着问:你们动手拉平行四边形后,他有什么变化?“形状变了!”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跃跃欲试。教师接着问:由它的形状变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啊?学生七嘴八舌:(1)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变化说明了什么?(2)变形中平行四边形的每组对边有变化吗?(3)平行四边形的内角有变化吗?(4)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啊?怎样用?等等。由此可见,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 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在“悱”中“问”。
在新课引入中,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诱发思考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问题意识自然而生。
三、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小学生由于学习经验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他们自主创新学习。
1.教给质疑方法。
(1) 抓住“算理”质疑。如在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可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成整数?”
(2) 抓住“解法”质疑。如在学习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时,可鼓励学生质疑:“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怎样算简便?”
(3) 抓关键字、词质疑。如在总结“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时,可启发学生抓住“不是0”质疑,“不是0”指的是哪些数?删去行吗?
(4) 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质疑。如在学习“分数与除法”时,教师出示课后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了:“分数与除法一样吗?他们有什么联系呢?”
(5) 抓住标点符号质疑。如在学习“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小数就扩大到原来10倍、100倍、1000倍……”这一规律时,引导学生提问:“省略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6) 从自己不明白、怀疑处质疑。如学习五上折线统计图第二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本,然后让他们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便提出:“怎样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标准是什么?”等非常好的问题。
2.教给提问的方法。
(1) 追问法。
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追根究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是“为什么……?”
(2) 反问法。
根据教材或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3) 类比法。
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例如学习“8的乘法口诀”时,便可联系“6、7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的乘法口诀?前后各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等等。
(4) 联系实际法。
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分析提出问题。
实践证明,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