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 嵇晶晶

【机构】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太慈中心学校)


【正文】  摘 要:如何使小学美术课堂更加高效,教师不仅要丰富教学内容,对教学教法也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游戏激趣,发展愉悦的美术情感;观察比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发现探究,培养大胆创新能力。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探究,真正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领略美术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美术课堂;高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美育也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如何创建高效的小学美术课堂,是我们美术老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专注力不强,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这就要求我们美术老师的教学不能单纯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那样太过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孩子。教学方法也不能过于单一,教学活动要多样化。让我们的孩子们喜欢上美术课。
  一、游戏激趣,发展愉悦的美术情感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趣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课堂激趣,对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美术课堂上的激趣方法有很多。如:竞赛激趣、视频激趣,讲故事激趣,游戏激趣等。而游戏教学具有趣味性,对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在课堂中嵌入“游戏激趣法”寓教学的重难点于游戏活动之中,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支配下主动学习,以此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第三册第八课《大树的故事》时,为了促进学生了解大树的外形特征,我创设了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拼图游戏活动,通过拼图时的观察,让学生了解大树的结构组成。孩子们不知不觉在游戏中掌握了树的主要结构,为后面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在接下来的创作过程中,我依然根据学生爱做游戏的特点,用做游戏的方式教学生们画大树。“这是什么?”“手!”“那你们睁大眼睛仔细看看老师会变什么?”“树,是树!”“对,我们的手掌张开就像一棵大树的树枝,我们把手掌的外轮廓描下来,向下延伸画出树干,添加树杈,树叶和树根,这是不是就可以画出一棵茂密的大树啊?”这样的方法既简单又有趣。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出一棵棵大树。
  有人说,教育性的游戏不仅仅是玩耍,而是通过娱乐性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美术课堂上游戏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孩子们在美术课堂上愉悦的美术情感。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第六册第三课《会动的线条》时,上课一开始我便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做个游戏。“把自己想象成一条线,跟着着音乐的一起跳动,好吗?”学生高兴地齐声答到“好!”当音乐结束后请同学们用线条表现其中的一个动作。这边同学说“老师,我刚才是跳的,是不是用折线?”那边同学喊“老师,我是扭动的,我是波浪线!”有的同学说:“老师,我没动应该是直线吧?”有的着急地问:“老师,我刚才乱扭的,那是什么线啊?”“那就画不规则的线呗!”“哈哈哈......”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这一有趣的游戏和自己的肢体语言的体验,感受着线条表现出的不同动感。
  二、观察比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众所周知,观察就是用五官认真观察,感受、体验周围的事物,要求学生积极调动各种感官,用眼睛看,用手触摸,亲口品尝,用耳倾听,去感受事物。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第5课《画汽车》时,上课开始,我播放多媒体里面的汽车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然后请他们猜猜听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孩子们一下子挺直身体,闭上小嘴,认真倾听。不一会儿,有的同学喊:“这个声音我知道,是我们天天坐的校车的声音。”有的说:“有一辆是小轿车,声音是嘟嘟。”有的说:“这辆是救护车,呜呜,呜呜......”学生们通过倾听,进行分析比较,对小汽车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对自己带来的玩具汽车进行观察,触摸,引导同学们互相欣赏交流。有的说: “我的汽车最酷了。 ”有的说: “我的汽车是赛车,它跑得最快。 ”也有的说: “我的车是一辆老爷车,虽然慢,但是很有品位。 ” 孩子们通过听、看、触摸等方式全方位进行观察比较,对小汽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后面的创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因此在美术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引导孩子们去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第六册第11课《橙色的画》时,我用三个玻璃杯装了红黄蓝三种颜料,告诉同学们这三兄弟要到五彩城去找自己的好朋友。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用两种原色调配出一种新的颜色。虽然孩子们对各种颜色并不陌生,但是调色会像变魔术一样使颜色发生变化,这给孩子们带来了惊喜!一个个迫不及待的要去尝试。不一会儿,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将自己发现的间色画在纸上。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结果,说说同样是用红色加黄色调出来的橙色,为什么可以调出很多深浅不同的橙色?请同学们按规律从偏黄的橙色调到偏红的橙色。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利用不同量的原色可以调出深浅不同的间色。红多黄少,橙色就偏红,红少黄多,橙色就偏黄。学生通过颜料自己调色,亲身感受色彩魔术般的变化,并通过观察分析,对同一种色彩的深浅不同进行比较,从而对色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加强了对色彩美感的意识,会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三、 发现探究,培养大胆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指出: 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让他自己去做。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到的,让他自己去想。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孩子们积极性,鼓励孩子们自己去找答案,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形成创意,在这过程中允许学生犯错误。如果教师过多的参与,孩子们的思维会受到限制,这样难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第十课《生活与艺术中的花》时,在新授环节中,我让学生先欣赏《蓝花瓶》、《银莲花》两幅作品,再与《写生玉簪》和《露气》作品进行对比,比较分析它们在绘画方法、材料、风格上有什么不相同?最终讨论总结出中国画多以表现自然中生长的花,配以飞禽、昆虫增加生气。西画则多以瓶花、静物出现,展现花的造型、色彩魅力。学生们通过自己探索发现,不仅能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更鼓励学生在独立鉴赏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大胆创新。在创作中有很多学生都融合了中西方绘画元素。不由得让人眼睛一亮。
  在课堂上,老师要把课堂交给孩子们,给他们营造出宽松的环节,能让他们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这样才能创造出富有创意的作品。如:在教授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第六册第9课《会变的盒子》中,我给两个三年级上了不同的两节课。在301和304班,为了让学生了解造型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我课前都让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不同材质的盒子如:铁盒、纸盒、木盒、铜盒,让大家猜猜这些盒子分别装些什么?了解设计师是根据盒子的用途,选择不同的材料,形状设计的。这为后面自己进行创造打下了基础。在304班,我让同学们自己将搜集的纸盒亲自拆开,了解纸盒的构造,体验纸盒的折法,通过观察图示自己动手做做纸盒娃娃,遇到问题小组探讨解决。同学们在创作中除了使用剪、折、贴方法,还用到了画卷等方法,让纸盒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在301班由于时间不够,做纸盒娃娃我一边讲解一边制作。学生听的很认真,说起来也头头是道,但在后面的创作中作品完成的很单一,没有新意,缺乏创造力。很明显,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有着充分动手尝试探究的机会,大胆发表自己见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他们才会有出色的表现。
  总之,要打造高效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师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尝试,让孩子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美术课堂教学,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感受美术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第2次印刷。
  [2]尹少淳编著,《美术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第4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