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与途经

【作者】 杨自媛

【机构】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甸阳镇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只有树立整体观念,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对学生施加有效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我们人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约束。对小学生而言,我们要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他们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我校德育处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准实质问题,本学期确定了两个月训练主题,每周突出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推进这项特色教育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以下做法和其他班主任交流: 
  一、管理体系有力 
  班级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制度有力、干部得力、工作协力。第一,制度有力,每次的训练标准定出后,我都在班内将行为标准给学生宣读,然后和学生共同讨论,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依据,也可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依据。第二,干部得力,干部得力是班级管理体系中的关键,像室内卫生和室外环境区的检查与督促离不开班干部的配合。第三,工作协力是管理体系中的保证,它包括与家长协力、与科任老师协力,如个人卫生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室内和室外环境的保持有科任老师的支持工作更好开展,只有向着既定目标,围绕中心任务,管理工作才会有推进、有特色。 
  二、教育重在说理 
  要让学生这样做,先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规范课间操和集会纪律时我通过多种方式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讲道理,使他们逐渐知道为什么要守纪律,原因是什么。但是光讲道理也不行,我们必须在讲道理的同时组织或引导学生进行行为练习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为了培养学生遵守上下楼秩序,教师必须是要讲清遵守秩序的意义和要求,然后按集会纪律的内容和步骤组织他们进行实际练习(如眼操完毕起立放椅子、出教室门排队、下楼两路纵队靠右行、不说话、不打闹),使学生掌握每一个环节的行为。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快、静、齐地集合站队和出操。此外还可对行为规范的要求编成“行为规范歌”,让学生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指导实践。另外,教师还要经常提醒学生记往这些要求,组织学生反复练习。 
  三、要求学生严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严格要求也就无所谓教育。作为班主任就是要端正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言行,对学生的不足、缺点乃至错误,必须提醒、引导并督促其改正。如在训练下楼时不说话,我的要求很严格“谁管不住自己的嘴,伸出手来,双手捂住嘴”,经过训练后,学生基本上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和手了。但是班主任的“严厉”也不是整天板着面孔,在课间活动时和候课时,我经常和学生交流谈心。总之,班主任的“严厉”要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爱,严而有方。 
  四、树立良好形象 
  为学生提供主动模仿的参照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成反射机制,只是对新的条件要求一种具有依赖性的被动反应。而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只是养成学生对某种条件的依赖,而是要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规范。在具有依赖性的“条件反射”向具有主动性的“自我规范”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主动模仿”的发展阶段。“主动模仿”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模仿能力;二是模仿对象。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就是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模仿对象。为学生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作为教师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身作则,作为学生心目中偶像的老师,就应在他们面前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平时把讲桌收拾得干干净净;板书时字写得横平竖直,使他们学会怎样在作业本上书写;有时下课,故意把教具丢在教室里,让学生帮着手拿,然后说声“谢谢”,使他们学会礼貌用语;有的学生迟到了,就对着全班同学问一声,老师迟到过吗?升旗时,老师随便说话吗?久而久之,学生更加敬重老师,在他们眼里,老师就是自己的榜样,千方百计学着老师的样子做人。这样产生了很好的模仿效应,为培养唯美是学,唯先是学的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孩子对自己身边的“英雄”都饶有兴趣,视其为“王”,极力效法。而这些“王子”的影响,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老师的责任就在于正确引导。因此,我抓住孩子们心理上的这个特点,利用班队课、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分辨哪些角色的行为、思想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哪些角色的思想、行为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抵制。而且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除此以外,在班内开展了“成功之星”活动,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了“成功之星”专栏,哪一个同学在某个方面做得好,就分别誉其为遵纪星、卫生星、好学星、助人星、新风星……号召大家学习他,并且实行他。而且实行动态管理,今天是星座上的星,明天不是了,就暂时换下来;在几个方面做得好,就可以拥有几个星。这样,全班开展了赶星追月的活动,正面效应越来越大。 
  五、进行引导矫治,优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形成一套新的规范性行为时,同时也在两个方面进行着改造、舍弃和抵御;一是对原有行为习惯,尤其是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改造和舍弃,二是对一些具有干扰性影响的抵御。前者是内部问题,如已经养成的课堂上随意讲话的习惯;后者是外部问题,如在课堂喜欢随意讲话的同学造成的干扰。小学生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单凭他个人的力量进行改造、舍弃和抵御还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矫治”这种外部介入的形式,帮助学生优化行为习惯。 
  总之,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只有树立整体观念,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对学生施加有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