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及对策
【作者】 梁 珊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杨家畈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受教育者的发展以及健康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但从当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来看,学生身体素质急剧下降,而造成如此状况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因素;分析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目前,受教育者的发展以及健康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但目前学生的健康状况却非常令人担忧。
一、学生健康情况现状
从当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来看,健康状况一般水平的多,但体质强健的少;年龄身高比上代明显增高,但身子单薄的多;农村学生运动能力强,但容易营养不良;城市学生肥胖的多,运动能力差;营养条件好了,但不一定精气神旺;身体耐力和免疫力不强;没有长期从事负重的体力工作,许多学生却并不正直挺拔;没有经历生活的磨难,未老先衰的却很多。以上诸种现象反映了当下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已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迫切重视。
当下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提供的生活费在每学期已很不少,然而学生中还是会出现营养不良、体质不佳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把家长给的生活费用花到了吃零食或上网打游戏等非正常生活消费上,迫使生活费被削减,从而一日三餐得不到保障,长此下去造成营养不良;三是部分学生偏好吃方便面等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吃多了,以致消化功能不良,从而变成营养不良体质。而走读生由于大多是在家中吃饭,饭菜口味和营养应有保证,但有些学生由于偏爱吃零食,如小摊上常卖的麻辣串等,以致吃坏了自己的肠胃,造成消化功能紊乱,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从而造成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会让学生体质欠佳,但同时营养过盛也会让学生体质不良。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各部分器官代谢较快,对物质营养的需求也就较多,有些学生就会出现食欲特别旺盛的现象。此类学生如果在饮食上不加节制,大饮大食,以图吃得痛快,而自身如果又属于懒于运动的一族,那么过盛的营养就会在身体里堆积,出现肥胖症状,而我们都知道过度肥胖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时下的中小学学生中出现的肥胖症状不是少数小学体育教学论文,城里学生比乡下学生多,营养过盛与缺少体育锻炼是主要的罪魁祸首。
二、原因分析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分析,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较重,睡眠严重不足,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不够。此外,学生升学压力较大,引发学生精神紧张也是导致体质下降的原因。
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即中小学生体质差主要源于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四方面原因。
首先,是学校方面。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体质健康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初三和高三毕业年级的学生,学业负担重,中高考科目课程往往挤占了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锻炼。
其次,是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缺乏增强体质的自觉性,没有每天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认真做课间操;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仍然呆在教室里。有较多的学生在双休日及节假日热衷于把有限的一点空闲时间用来玩电脑游戏或上网聊天,没有安排体育锻炼时间,像跳绳、丢沙包等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在消失。
再次,是家庭方面。现在许多家长都过度地给予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除了正常的课业外,往往还给孩子报名各种家教、补习班、特长班等,导致孩子们身体综合负荷指标下降。通过调查发现,某重点高中大多数学生家长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表现出不支持和无所谓的态度,其中不支持的占39.5%,无所谓的占47.7%。
最后,是社会方面原因。如今社会上真正适合孩子们运动锻炼的场馆和设施很少。许多学生所住的社区附近根本没有体育活动场所,仅有三成学校体育场馆在节假日向学生免费开放。而各种名目繁多的夏令营中,真正能让孩子们接触和体验大自然、陶冶身心的户外活动也已经很少了,很多活动项目往往改头换面成了应试教育的培训班。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
1.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学校要建好体育场地,配置体育设施,学校要多举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要开足政策规定的体育课时数,并要开展高质高效的体育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体育锻炼。要向学生传授锻炼理念、方法、技巧,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
2.学校要把新课程改革与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相结合,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育部门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改善学生体质现状的重要性,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3.完善相关政策,为增强学生体质创造必要条件。学校要落实现代化建设标准,完成学校体育设施设置工作,还要因地制宜建设健身路径或健身走廊等学生健身场所,并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保证学生有地方、有器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加强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和利用率。
4.动员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强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体育锻炼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解决,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我们希望引起各界对体质健康状况的关注,共同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学校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家长要从小帮助孩子树立健身意识,支持和培养孩子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为使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逐渐系统的提高身体素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课余锻炼加以指导。家长可以根据孩子选定的运动处方督促锻炼,切实做到了让家长了解、关注学生身体情况,搭建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学生)多方位沟通的桥梁。学校要抓好体育传统项目教学,完善校运动队的建设。重视培养体育骨干,营造活跃的课余锻炼氛围,发挥“小体育明星”榜样带动效应,促进学校体育锻炼的深入开展,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因素;分析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目前,受教育者的发展以及健康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但目前学生的健康状况却非常令人担忧。
一、学生健康情况现状
从当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来看,健康状况一般水平的多,但体质强健的少;年龄身高比上代明显增高,但身子单薄的多;农村学生运动能力强,但容易营养不良;城市学生肥胖的多,运动能力差;营养条件好了,但不一定精气神旺;身体耐力和免疫力不强;没有长期从事负重的体力工作,许多学生却并不正直挺拔;没有经历生活的磨难,未老先衰的却很多。以上诸种现象反映了当下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已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迫切重视。
当下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提供的生活费在每学期已很不少,然而学生中还是会出现营养不良、体质不佳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把家长给的生活费用花到了吃零食或上网打游戏等非正常生活消费上,迫使生活费被削减,从而一日三餐得不到保障,长此下去造成营养不良;三是部分学生偏好吃方便面等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吃多了,以致消化功能不良,从而变成营养不良体质。而走读生由于大多是在家中吃饭,饭菜口味和营养应有保证,但有些学生由于偏爱吃零食,如小摊上常卖的麻辣串等,以致吃坏了自己的肠胃,造成消化功能紊乱,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从而造成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会让学生体质欠佳,但同时营养过盛也会让学生体质不良。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各部分器官代谢较快,对物质营养的需求也就较多,有些学生就会出现食欲特别旺盛的现象。此类学生如果在饮食上不加节制,大饮大食,以图吃得痛快,而自身如果又属于懒于运动的一族,那么过盛的营养就会在身体里堆积,出现肥胖症状,而我们都知道过度肥胖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时下的中小学学生中出现的肥胖症状不是少数小学体育教学论文,城里学生比乡下学生多,营养过盛与缺少体育锻炼是主要的罪魁祸首。
二、原因分析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分析,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较重,睡眠严重不足,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不够。此外,学生升学压力较大,引发学生精神紧张也是导致体质下降的原因。
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即中小学生体质差主要源于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四方面原因。
首先,是学校方面。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体质健康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初三和高三毕业年级的学生,学业负担重,中高考科目课程往往挤占了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锻炼。
其次,是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缺乏增强体质的自觉性,没有每天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认真做课间操;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仍然呆在教室里。有较多的学生在双休日及节假日热衷于把有限的一点空闲时间用来玩电脑游戏或上网聊天,没有安排体育锻炼时间,像跳绳、丢沙包等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在消失。
再次,是家庭方面。现在许多家长都过度地给予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除了正常的课业外,往往还给孩子报名各种家教、补习班、特长班等,导致孩子们身体综合负荷指标下降。通过调查发现,某重点高中大多数学生家长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表现出不支持和无所谓的态度,其中不支持的占39.5%,无所谓的占47.7%。
最后,是社会方面原因。如今社会上真正适合孩子们运动锻炼的场馆和设施很少。许多学生所住的社区附近根本没有体育活动场所,仅有三成学校体育场馆在节假日向学生免费开放。而各种名目繁多的夏令营中,真正能让孩子们接触和体验大自然、陶冶身心的户外活动也已经很少了,很多活动项目往往改头换面成了应试教育的培训班。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
1.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学校要建好体育场地,配置体育设施,学校要多举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要开足政策规定的体育课时数,并要开展高质高效的体育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体育锻炼。要向学生传授锻炼理念、方法、技巧,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
2.学校要把新课程改革与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相结合,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育部门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改善学生体质现状的重要性,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3.完善相关政策,为增强学生体质创造必要条件。学校要落实现代化建设标准,完成学校体育设施设置工作,还要因地制宜建设健身路径或健身走廊等学生健身场所,并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保证学生有地方、有器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加强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和利用率。
4.动员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强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体育锻炼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解决,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我们希望引起各界对体质健康状况的关注,共同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学校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家长要从小帮助孩子树立健身意识,支持和培养孩子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为使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逐渐系统的提高身体素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课余锻炼加以指导。家长可以根据孩子选定的运动处方督促锻炼,切实做到了让家长了解、关注学生身体情况,搭建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学生)多方位沟通的桥梁。学校要抓好体育传统项目教学,完善校运动队的建设。重视培养体育骨干,营造活跃的课余锻炼氛围,发挥“小体育明星”榜样带动效应,促进学校体育锻炼的深入开展,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