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高考地理选择题技巧

【作者】 曹慧阳

【机构】 (曹老师地理工作室)


【正文】摘 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进行了改革,选择题上更加注重解题方法的研究。其中湘教版教材的课程,以其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受到高考试题编写组的重视,湘教版教材更加注重地理学科的解题技巧,本文以高中湘教版教材为例解析高考地理选择题的技巧。
  关键词:高考地理;选择题;技巧
  众所周知,高考地理选择题分数一直占总分的很大比重,地理选择题成绩的好坏直接左右着考生的最终成绩。湘教版教材注重素质的全面性,新课标下高考地理的选题内容多与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相结合,选择题的命题也不再是为了单一的做出选项没了下文,而是列举出一个题干,进行多个题设让学生做出选项。
  一、明确题意找出题干精髓
  任何一道选择题作答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题干找出线索,然后“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重要语句或词汇上标记出来,提示自己解题大体方向,这样就能初步了解该题的思路,迈出解答的第一步。
  湘教版地理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考察考生,因此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要求,题组中每到小题之间都有必然的联系,比如上一道选择题的答案正式下一道题的提示条件,如果不能明确题意,就会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1]。一旦发现选项没有标准答案,就需要在上一道题上重新思考,或者将自己进入“答题怪圈”无法找到正确答案。不仅大大浪费了作答时间,甚至还会影响考生情绪,不能用平和的心态作答。反之,如果出现题干条件不断变换的情况,解题时就不可以将上题中的条件作为下一题的线索,否则也会做出错误的选项。所以这种情况下每道题就没有必然关联,需要将每道试题独立解答。
  二、灵活运用解题技巧
  (一)排除法
  考生通常不能直接做出选择或不能确定选项,这时大多数考生在做地理选择题时可以采用排除法[2]。排除法就是通过题干把搜集到的信息整合,选项逐一排除错误选项。解题时从最不可能是正确答案的选项入手,通过这种方式依次排除选项,最后剩下的选项就是正确选项。如题:
  2000年的澳大利亚和2016年巴西都举办了夏季奥运,两国自然地理特征相似的是 (  )  
  ①都是所在大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②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 ③都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 ④首都都是单一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 ⑤人口都集中分布在沿海 ⑥都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A. ①④  B. ②⑥  C. ③⑤  D. ③⑥ 【答案】B
  巴西大部分处于亚马逊流域所以排除选项C和D,巴西的首都政治经济职能兼备排除选项A。
  (二)直选法
  直选法又称再现法,是基于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考生通过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即可选择出正确选项。这对记忆力的准确性有极高的要求。高考向来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但扎实的书本知识是才是解题的基础,在选择题中甚至能达到直接读出选项。为保险起见,考生最好把选项都看完才是最稳妥的方式。通常,每套试卷中会出现一道需用直选法来解答的选择题。如题: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      
  ①太阳尘埃加强将导致荒漠化日益严重?②带电粒子流可以引发地球上的磁暴?③耀斑的强辐射会干扰无线电通讯?④ 太阳黑子增多会导致地表平均气温下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答案】B
  如果考生能够熟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突出表现。那么这道题自然不难作答。
  (三)同意相溶法
  这也是排除法的逆向思维,单项选择题只有选出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如果在四个选项中有某两个或三个选项的含义相同或相近,就可以排除这三个选项,这样就提升了准确率,甚至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四)优选法
  备选答案的四个选项如果都符合题干要求,但题干中“最”、 “主要”、“第一”,“核心”等字样要求只选其一,做出最佳选择,就要采用优选法[3]。通常用于比较研究、材料解析等类型的选择题。如题:
  目前,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主要位于( ) 
  A. 干旱区  B. 半干旱区
  C. 半湿润区  D. 湿润区【答案】C 
  我国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都是水资源稀缺地带,由于华北平原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加上浪费严重等因素使其成为但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
  (五)因果联系法
  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是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的,在解答这类选择题时,考生要分析题干,明确题组内部各题的相互关系,找出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只要找出题干和选项之间的联系,就能得出因果结论。
  (六)图形分析法
  高度重视图形材料中的信息。如坐标方位、温度数值,人口密度值等,高考地理考试图示中的信息都可以“为我所用”,要高度重视,千万不能忽略其作用。
  结束语:
  选择题的考察形式无论怎么灵活多变,都是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只有不断积累平时所学的地理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在考场上作答游刃有余。地理选择题作答并不是无从下手,而是有一定的额解题技巧在其中,总结以上方法并灵活运用可以节约很多作答时间。
  参考文献:
  [1]邹旭兵.高考地理选择题审题及答题技巧[J].新课程·中学,2016(1):60-60,61.
  [2]楚会,王欣.湖南地理高考选择题命题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16-19. 
  [3]李明刚.高考地理选择题常见错误分析与备考建议[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5):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