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治校之道,道在脚下——陶继新《治校之道》读后随想

【作者】 林添才

【机构】 (福建省安溪沼涛中学)


【正文】摘 要:管理一所学校,就是在经营一份事业。而校长应如何将工作当成事业,在享受工作的同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带着诸多疑问倾心阅读《治校之道》,将学习所思、所悟记录下来。
  关键词:校长;引领;唤醒;潜能
  受陶继新先生的文字滋养已不是一两天了。所不同的是,这次倾心阅读的文本不似往日的单篇报道或文化游记,而是一本教育通讯集《治校之道》。
  书中记述了全国知名学校20位校长的成功之道,文字间流淌着各位校长的智慧。翻开扉页,在淡淡墨香中细细品味,让思想与二十位智者碰撞,让心灵与二十位智者对接。胡美山、高万祥、韩珍德、周奎齐、于春祥、崔其升,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那一个个用智慧经营学校的创业故事,它们感动了我,启迪着我,给我反思与启示:
  一、校长,应用思想引领学校前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有思想的校长,才是一个有魅力的校长,才是一位有着较强实践能力和执行力的校长。书中的20位校长各有所长,但共同之处就是都是有思想的校长。
  诚如作者所说的:“思想引领教育行动。……一个富有思想的校长,可以使一所前途无望的学校焕发出活力与生机;而一个没有思想的校长,则可以将一所原本很好的学校经营得江河日下。”的确,校长一定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因为办学思想是一种信仰,一种理念,一种境界。我们不妨先分享一组校长们的精彩语录:
  “干事业的进来,混日子的出去;不怕苦的进来,图清闲的出去;琢磨事的进来,琢磨人的出去。”(胡美山)
  “我是一个蠢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自守清纯的逆行者;我是一个狂人,在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学里想着民族大业的幻想者;我是一个废人——在追求时尚和现代的潮流中捡拾道德遗物的复古者”(李升勇)
  是的,从胡美山校长的“人本思想”到李升勇校长的“从小处着手铸民族之魂”的理念,再到赵福庆的“创新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理念,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出,思想不是一个技术、形式的东西,它是校长的教育理念、信仰和价值观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校长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展示,体现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思路、计谋、策略和韬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根据文件怎么说就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在实践上级文件中所体现出来的计谋、策略和韬略,更是校长向自我的智力和体力极限挑战的过程。书中的名校长们在管理学校工程中,都是清醒的、自律的和负责的,能经常自问:本校是个什么学校?本校应该是个什么学校?本校什么时候将是这样的学校……从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思想之美、思想之力,无疑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行动张力。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请坚信这句话的力量。
  二、校长,应关注教师的发展。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和学校的持续发展。教师的工作是对孩子们未来的宣誓与践诺。造就一批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培养出一批什么样的孩子。因此,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也必将带动学校的发展。胡美山校长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重视教师资源的投入、开发和有效利用;周奎齐校长维护和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让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教师树学校品牌;侯溪萍校长关注教师的心理和谐与生命成长……可见,学校只有为教师构建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才能长期保持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教研业绩,增加学校的竞争力,才能提高学校在当前环境下的生存、发展能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联想到当下我国不断升温的农村学生涌入城区、城市就读或者同一城市里的择校现象,究竟家长选择的是“学校”还是“老师”呢?我想,与其说学生家长在择“校”,还不如说是在择“师”来得更准确。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就教师就是成就学校,只有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发展。
  三、校长,应以文化去浸润生命。 
  一所学校,基业常青的奥秘是什么?那就是这所学校的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使整个学校形成强烈而感人的文化氛围,产生一种无形而巨大的渗透性影响,让人体味到一种高尚的人际交往方式、一种追求科学和学术的强烈欲望,让人感受到一种潜在而强烈的有利的感召力、内化力、熏陶力和统摄力,使人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同化,进而潜在地支配、制约、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和行为习惯。
  书中的20 位校长都是将营造积极、健康、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文化作为自己任职期间的最大追求。他们在学校管理中,都能紧紧围绕“校长应该关注什么”、“校长应该做什么”、“是否继续关注并强调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来思考,并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践: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②构建校本为主的课程文化,③倡导互助学习的教师文化,④打造充满人文情怀的环境文化。
  此外,他们都是爱读书的校长,不但自己爱读,也号召老师读。胡美山校长将老师们“逼上书山”,教育老师们把拥有知识与智慧,养成终身读书的良好习惯,当成幸福一生的事情。是的,作为校长要带出一批爱读书的老师,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第一精神需要,让自己和老师们要有读书的兴趣,喜欢博览群书,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
  但谈到读书,我发现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大多数老师整天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几乎可以说,从没有看见谁煞有其事的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大多数老师仍然以吃可怜的“老本”,努力支撑维持着现状。同时,我认为学生也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让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乐趣,把读书视为自己的生活。让学生懂得生命因读书而精彩,成长路上有书相伴其乐无穷。一所读书蔚然成风、饱受文化浸润的学校必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四、校长,应成为教科研的领头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应当成为教育科学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就要和教师一起认识教育实践中包含的研究意义并积极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如果我们的校长能像草根深入和亲近大地一样,深入课堂和学生,脚踏实地,远离浮躁,宁静致远,不断地去追问教育现象,不断进行深入地研究,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就能被重新认识,从中所发现的教育科学也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治校之道》中的20位校长既是行政领导,又是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领头雁。他们都能回归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到课程和教学上。比如,农村教育的拓荒者——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使新课改扎根穷乡僻壤且又能开花结果的本土化之路,实现了“由麻雀变凤凰”的教育神话,他和全校教师一同分享了创业的幸福感;而以“脚印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图腾的于春祥校长提出了教师的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凭借已有知识就能应付现有工作的“常能生态”,另一种是需要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去迎接挑战的“潜能生态”。他就是通过“脚印文化”的魅力冲击着每一个生命,唤醒每一个生命,感染每一个生命,让全校教师共同走进潜能生态的幸福园地之中!
  从这些校长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规律:只有校长自己亲身搞研究,才能更好地带动教师搞研究,只有教师也广泛深入地研究了,教育才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五、校长,应拥有教育家的情怀。
  对于校长而言,成长为教育家的过程是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历程。书中20位校长的教育思想、教育历程和教育业绩,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校长要想有所作为,就需要从教育前辈身上汲取营养,从他们身上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方法的指引。
  从书中一位位名校长乐此不疲的创业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在教育道路上的孜孜追求。或许,我们无法评判他们是不是一个教育家。但我们可以肯定,他们都是有着自己思想和个性的校长,有着对教育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校长,而这,则是成为一个教育家型校长的先决条件。
  拥有教育家情怀的校长应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变为教育的机会和手段,让自己和教师的一言一行,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是教育。同时,他对事情的选择和判断一定是来源于对学生好还是不好的考虑,对教师的评价一定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他不会以事情好办或难办,简单或复杂来衡量,更不会以成绩来单纯评价奖励教师。
  最大限度地使教师和学生具有获得成功的能力,把学校建成团体认同、心灵安全、个性开放、敢于尝试、乐于探索的精神家园,这就是对教育家情怀的最好解读。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与其说《治校之道》感动了我,毋宁说是品读陶继新的书,是一种享受幸福的教育,更是一种对人生格调的引领。我始终认为,校长的职业幸福感,应该是一种心态,一种感觉,是再累也不觉得苦的感觉,是再苦心里也乐的感觉,是把学校看成自己家的感觉,是付出之后得到回报的感觉,是想把压力化为动力的感觉,是把工作学习当成享受的感觉。她是那么充实、那么温暖,始终洋溢着爱与激情。正是有了这种幸福感,校长才会将工作当成事业,在享受工作的同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实践告诉我们:管理一所学校,就是在经营一份事业。真正的管理是必须能够“唤醒潜藏于人心灵深处的潜能”。管理者说的话要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位,让人感动;管理者制定的措施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当那时,校园是活跃而有生机的,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是幸福和快乐的。我迷恋那样的校园,常常“恍兮惚兮”,心驰神往之。掩卷长思,我更坚信:“治校有道,道在脚下!”。
  参考文献:
  [1]陶继新《治校之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
  [2]朱永新《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