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把实践应用于数学教学中

【作者】 黄泽菊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小)


【正文】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进行数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和探索,去和同学交流学习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注重实践应用,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课外数学活动,巩固书本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学习了面积计算,让学生实际测量计算操场、花圃、圆形水池的面积;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学习了圆锥、圆柱的体积,让学生测量计算大沙堆的体积和质量;学习了比例,让学生测出旗杆、教学楼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
  二、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数学体验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已有知识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教学也达到了一定的目标。例如:在教学“人民币兑换”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到银行去了解有关的汇率并记录下来,猜想这些数据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带着疑问回到课堂,到上课的时候,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就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的意识。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感知了钟面结构,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四、参与实践活动,探究数学规律
  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例如:测量计算酒瓶的容积,一般学生认为酒瓶上半部既不是圆柱形又不是圆锥形,感到无法计算,而动脑筋的学生会想到:先在瓶内装大半瓶水,算出有水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这两部分的容积之和就是这个酒瓶的容积,别出心裁的方法,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
  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感悟数学。所以教学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书本,教学的时空不能只限于课堂。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感悟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面积单位“公顷”时,如果然学生从数字上描述1公顷是10000平方米,学生很难在头脑里建立起“1公顷”的表现。如果把学生领到操场,让学生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让4个同学分别站在这个正方形的顶点上,其他的学生每隔几米站1人,分别站在这个正方形的边上,这样全班同学就站在了一个边长是100米的大正方形上。“1公顷”的土地面积就具体形象地凸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实践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正真的感受中去探究知识,去获得知识,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一定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