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
【作者】 周 珊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十六中学)
【正文】 摘 要:新课程在要求培养全面人的同时也突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适应生命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当前的教学应该实现从以知识为重心的教育,转变为以能力为重心的教育;实现从说理教育向感悟教育;实现从重结果的教育向重过程的教育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才能给予学生完整的人生。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命教育
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新开拓的研究领域,近几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以生命为主题的内容,这些知识的讲授会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根据教学实际,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结合生命孕育的不易,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
学习初中生物教材中 “生命孕育”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感受生命,这些知识的讲授会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以最高等的被子植物为例,五颜六色的花并非为了抓人眼球,而是为其繁衍后代作好准备,但不是任何一朵花都能结果,没有传粉、受精,就不会有种子,但是为了孕育后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努力地绽放着,尽量实现着生命的最大价值。动物界如鸟类中伟大的“父亲”——雄帝企鹅在零下40℃的条件下在脚背上孵蛋,为了孕育生命,它们一动不动、不吃不喝地要站立60多天。动植物尚且如此,人类的生殖更是复杂,几亿个精子都希望能和卵子结合,它们花了大约100分钟的时间从子宫游到了输卵管,但是此时只剩下数千个了,到最后只有一个最快、最强的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后在子宫内着床发育成胚胎,胚胎又需要发育近十个月,一个新生命才能由母亲分娩后诞生。因此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优秀的个体。可在学习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回家结合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采访自己的母亲,让母亲回忆怀孕、生产、产后的切身感受,这期间包括了对新生命的感动与期盼、生产时痛苦与喜悦交集的心情以及孩子呱呱坠地后对其倾注的全部心力。让学生记录下来,切身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唤起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我爱父母!只有了解生命孕育过程,懂得生命的存在价值,学生才能正确认识生命。
二、结合生命成长的艰辛,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为每一个生命提供了居住场所,同时也见证了几十亿年的生命进化过程。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最终才能适应环境,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生物圈中的每一种生命都拥有生存权利,尊重自然规律,才能享受和谐多彩的世界。
(一)在课堂内容的延伸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在成长过程中会绽放光芒,这些生命现象让人们震撼。泥土中的种子为了生的意志,胚根不断往下扎,胚芽不断向上长,石块、瓦砾等都不是它的障碍,当它破土而出时,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在悬崖峭壁上刚从岩石中钻出来的那点绿意。沙漠中的仙人掌,通过刺状的叶子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靠绿色肥大的茎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储存水分;动物界中赫赫有名的伪装高手枯叶蝶能把自己模拟成与枯叶相似的体形,用“欺骗”的方式保护自己免遭捕食者的袭击;人体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而毛细淋巴管吸收甘油和脂肪酸,它们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这些结构和功能的适应让我们觉得非常奇妙,这又是一种和谐。生命和谐的形成过程中必须经过大量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规律永远存在。在生态系统中,自然选择造成的竞争其实是充满着缺陷的和谐,让生物适应性得以体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适应性,才有了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每一种生命的存在都值得我们尊重。
(二)结合身边案例,分析生命成长过程
在生物教学中,经常以贴近学生的话题为切入点,课堂上探讨一些个案。如新生刚进入中学,学生和家长都存在角色转变的适应性问题,有的学生两周就能适应初中生活,而有的学生需要花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适应初中的生活,这期间学生就需要更多生命的关怀与科学的帮助。适应能力的强弱,会造成学习兴趣的有无,直接影响学习成绩,此时可以结合生物学的一些规律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帮助自己提高适应能力探索科学知识,产生求知的兴趣,去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从而关注自然界生命的和谐。成语“蚌病成珠”中存在一些生命价值的思索,河蚌在遇到沙砾刺激后由外套膜分泌珍珠质,形成了美丽的珍珠,这样的生物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到生命成长的不易,让他们明白,只有正视困难,人生的花朵在经历了磨难后才能绽放得更美丽、更成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生物教学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具人性关怀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活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尊重生命、实现生命最大价值的信念。
三、结合生命衰亡的自然定律,让学生更加热爱生命
有生命诞生,就会有生命衰亡。生命的衰亡是个自然的过程,需要正视,不能回避。青少年自毁生命现象时有发生,需要教育学生正视生命,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活着就要热爱生命。生命的终结有时候也有意义,可以在课堂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器官移植案例给学生讲解伟大的人们在人生的最后关头为人类所做的贡献,让更多的人得到生命的权利,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价值的最大体现。人的自然生命历程从童年、少年、壮年到老年,最后死亡。这一生中必定会有各种挫折、各种困难,但是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问题肯定是可以解决的,看完人生路上的各种风景,生命的重量也就增加了,最后的收获是巨大的,个体死亡后最终会被分解为无机物进入下一轮物质循环,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生命衰亡,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生物学科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理应将生物科学知识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内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只有让学生学会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最大限度地提升生命质量,才能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让生命绽放出特有的精彩。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命教育
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新开拓的研究领域,近几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以生命为主题的内容,这些知识的讲授会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根据教学实际,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结合生命孕育的不易,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
学习初中生物教材中 “生命孕育”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感受生命,这些知识的讲授会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以最高等的被子植物为例,五颜六色的花并非为了抓人眼球,而是为其繁衍后代作好准备,但不是任何一朵花都能结果,没有传粉、受精,就不会有种子,但是为了孕育后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努力地绽放着,尽量实现着生命的最大价值。动物界如鸟类中伟大的“父亲”——雄帝企鹅在零下40℃的条件下在脚背上孵蛋,为了孕育生命,它们一动不动、不吃不喝地要站立60多天。动植物尚且如此,人类的生殖更是复杂,几亿个精子都希望能和卵子结合,它们花了大约100分钟的时间从子宫游到了输卵管,但是此时只剩下数千个了,到最后只有一个最快、最强的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后在子宫内着床发育成胚胎,胚胎又需要发育近十个月,一个新生命才能由母亲分娩后诞生。因此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优秀的个体。可在学习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回家结合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采访自己的母亲,让母亲回忆怀孕、生产、产后的切身感受,这期间包括了对新生命的感动与期盼、生产时痛苦与喜悦交集的心情以及孩子呱呱坠地后对其倾注的全部心力。让学生记录下来,切身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唤起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我爱父母!只有了解生命孕育过程,懂得生命的存在价值,学生才能正确认识生命。
二、结合生命成长的艰辛,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为每一个生命提供了居住场所,同时也见证了几十亿年的生命进化过程。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最终才能适应环境,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生物圈中的每一种生命都拥有生存权利,尊重自然规律,才能享受和谐多彩的世界。
(一)在课堂内容的延伸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在成长过程中会绽放光芒,这些生命现象让人们震撼。泥土中的种子为了生的意志,胚根不断往下扎,胚芽不断向上长,石块、瓦砾等都不是它的障碍,当它破土而出时,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在悬崖峭壁上刚从岩石中钻出来的那点绿意。沙漠中的仙人掌,通过刺状的叶子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靠绿色肥大的茎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储存水分;动物界中赫赫有名的伪装高手枯叶蝶能把自己模拟成与枯叶相似的体形,用“欺骗”的方式保护自己免遭捕食者的袭击;人体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而毛细淋巴管吸收甘油和脂肪酸,它们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这些结构和功能的适应让我们觉得非常奇妙,这又是一种和谐。生命和谐的形成过程中必须经过大量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规律永远存在。在生态系统中,自然选择造成的竞争其实是充满着缺陷的和谐,让生物适应性得以体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适应性,才有了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每一种生命的存在都值得我们尊重。
(二)结合身边案例,分析生命成长过程
在生物教学中,经常以贴近学生的话题为切入点,课堂上探讨一些个案。如新生刚进入中学,学生和家长都存在角色转变的适应性问题,有的学生两周就能适应初中生活,而有的学生需要花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适应初中的生活,这期间学生就需要更多生命的关怀与科学的帮助。适应能力的强弱,会造成学习兴趣的有无,直接影响学习成绩,此时可以结合生物学的一些规律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帮助自己提高适应能力探索科学知识,产生求知的兴趣,去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从而关注自然界生命的和谐。成语“蚌病成珠”中存在一些生命价值的思索,河蚌在遇到沙砾刺激后由外套膜分泌珍珠质,形成了美丽的珍珠,这样的生物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到生命成长的不易,让他们明白,只有正视困难,人生的花朵在经历了磨难后才能绽放得更美丽、更成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生物教学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具人性关怀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活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尊重生命、实现生命最大价值的信念。
三、结合生命衰亡的自然定律,让学生更加热爱生命
有生命诞生,就会有生命衰亡。生命的衰亡是个自然的过程,需要正视,不能回避。青少年自毁生命现象时有发生,需要教育学生正视生命,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活着就要热爱生命。生命的终结有时候也有意义,可以在课堂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器官移植案例给学生讲解伟大的人们在人生的最后关头为人类所做的贡献,让更多的人得到生命的权利,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价值的最大体现。人的自然生命历程从童年、少年、壮年到老年,最后死亡。这一生中必定会有各种挫折、各种困难,但是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问题肯定是可以解决的,看完人生路上的各种风景,生命的重量也就增加了,最后的收获是巨大的,个体死亡后最终会被分解为无机物进入下一轮物质循环,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生命衰亡,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生物学科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理应将生物科学知识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内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只有让学生学会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最大限度地提升生命质量,才能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让生命绽放出特有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