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呈现“教语文”——以《鸟的天堂》为例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韦秀艳

【机构】 (广西省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凌霄小学)


【正文】综观当前的语文课堂,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理解”为重点。正如吴忠豪专家所说:“现在的有些语文课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重理解”的课堂学生的种种表现是站起来不会说,拿起笔来不会写,与人讲话不会交际等等,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还是要解决学生的运用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的能力。”在这句话里,理解是语文的基础,而运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因为真正的理解是要靠“运用”来检验的。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在运用中形成,并不断得到提高的。真正的语文教学应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为重点。语文课应当把重点放在学生语言发展上,而不是放在课文的讲解上。要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到轻理解,重运用。
  ??特级教师曹公齐说:“根据语文课程的特性,立足于语文课程的根本,以品味语言、学习语言为核心,选定语文教学内容,就不会走向偏差,就不会把语文课上成‘非语文’课。”
  为此,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践研究,初步探索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模式——读写结合。认真落实读写结合,能让教学回归“本色语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执教的《鸟的天堂》教学案例来具体阐述。
  一、教学案例
  学习活动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大榕树”图片,问:这是什么?这棵奇特的大榕树被人们称为——(生:鸟的天堂)。昨天我们跟着巴金爷爷到鸟的天堂游玩,见识了这棵大榕树的大和茂盛。但是,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生: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难道是我的眼睛骗了我吗?
  今天,让我们再次跟着巴金爷爷到鸟的天堂去看看吧!【板书:第二次】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回顾旧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活动二:研读感悟,体会鸟的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第10—14自然段,思考: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象?【板书:群鸟纷飞】
  2.默读课文12—13自然段,画出有关描写鸟的句子,这些句子体现了鸟的什么特点?写在句子旁边。【课件出示】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静心阅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找画,做旁批,这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做法。】
  (1) 学生读文,找句,写体会。
  (2)学生汇报:描写鸟的句子有哪些?
  3.根据学生汇报的句子,逐句品读感悟:
  【课件出示】
  句子1: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1)你从这句话里体会到了什么?(鸟多、热闹)
  (2)你从哪个词语体会鸟多?
  从“热闹、到处、到处”,体会到鸟多。【板书:鸟多】 
  (3)指导朗读,体会鸟多。(品读,师生合作读,小组合作读,带动作齐读)
  【抓重点词句,采用自读自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积极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品味语言中,感悟文本,迸发感情的火花,达到感情共鸣的效果。】
  句子2: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你从这句话里体会到了什么?(鸟多、鸟欢)【板书:鸟欢】
  (2)想象:还有的在做什么?
  小结:这是排比句,突出了鸟的种类多、姿态各异,为我们展现了群鸟纷飞,众鸟齐鸣的动态画卷。
  (3)指导朗读,体会鸟多和鸟欢快的样子。(个别读、带动作自由读、带动作齐读。)
  师点评:多么热闹的场景,多么自由的鸟儿,多么幸福的生活啊!
  【情境朗读,能增进情感体验,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鸟多鸟欢的画面,感受到了鸟儿的幸福生活,悄然地领悟了鸟的天堂的意境。】
  引读:这么多的鸟儿,这么热闹的画面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所以作者说——(生接: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1)理解“应接不暇”。
  a.“应接是不暇”什么意思?指名答。(课件出示:暇:空闲; 不暇:没有空闲,来不及。原形容景物繁多,目不暇接。后来形容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师:这是工具书中的解释。
  b.“应接不暇”在这篇课文中指的是(鸟儿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这个句子中哪里可以解释“应接不暇”?(这叫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c.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鸟多。
  (2)在生活中,什么情景可以应用“应接不暇”?你能用“应接不暇”造句吗?
  (3)“应接不暇”的近义词:席不暇暖、应接无暇、目不暇接、接应不暇、美不胜收(课件出示)。
  【理解词语“应接不暇”不仅让学生知道这个词语在工具书中的解释,还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理解,最后还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并运用。在这一个环节中,不仅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还教学生学会了运用并积累语言材料。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才是有效的,可谓“教语文”。】
  (4)指导朗读句子体会鸟多。
  4.出示句子4:
  一只画眉鸟飞了起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鸟很欢快、幸福。)
  (2)想象:假如小画眉鸟真的会唱歌,那它会唱些什么呢?(自主选择回答方式:说或唱)
  【于想象处补白,是语言文字训练,也是读写结合的方式之一。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鸟的天堂和鸟的喜爱之情。】
  (3)学生读句子体会鸟欢快的样子。
  (4)播放视频:请仔细看,认真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交流观后感。
  【利用视频再现文本内容是情境教学的策略之一,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感情朗读课文做好铺垫。在看视频时提出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及听说的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2、13自然段,体会鸟多,欢快的样子。
  师生合作读:师做拍手动作并引读,生接龙读。
  6.小结写法:课文第12、13自然段描写的是众鸟纷飞,群鸟齐鸣的画面,这是场面描写。结合课文我们再来看看怎样把场面写“活”?(生交流,师小结:【课件出示】一点面结合:有整个场面的描写,也有某一点的描写,点面结合相得益彰;二抓住动作、神态、声音或语言进行描写;三适当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在阅读理解中有机渗透写作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有“法”可依,为下一环节的“运用”做好了铺垫,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7.学习14自然段
  引读:这群鸟纷飞,众鸟齐鸣的场面多么热闹,多么欢乐啊!难怪作者在划着小船离开时,竟然恋恋不舍,同时还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课件出示,生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后,指名回答。
  (3)【课件出示,指名答,再齐读】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_大榕树_,这里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第二个“鸟的天堂”没有引号,指的是这里的确是鸟儿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的乐园,这句话表达了作者_对鸟的天堂的赞叹之情。
  (4)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关键词两个“鸟的天堂”来理解,就明白了句子的含义。这是理解重点句的含义的一种方法。
  【这是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又是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语文能力的体现。】
  (5)情境朗读:船桨已经划动,我们就要离开这群鸟纷飞,众鸟齐鸣的美好画卷,心中虽然万般不舍,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让我们一起来连声赞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两次,语气一次比一次高昂)
  【此时创设的情境渲染朗读,将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由衷地发出了赞叹,一次比一次强烈,达到了师生本三位一体情感共鸣的最高境界。】
  学习活动三:总结提升,体会写法
  1.联系上文和生活实际,这棵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
  2.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3.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要想让鸟儿真正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要靠我们人类去保护环境,保护鸟类,不伤害它们。
  【这里看似简单的学习内容的总结,其实是内化文本语言的训练。让学生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会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又达到了教语文的最高境界——内化文本语言,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明白了保护环保,爱护鸟儿的重要。】
  4.总结写法: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从榕树的位置、大小、形态、颜色等方面来描写了这棵静止不动的大榕树。这样的描写叫静态描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主要写鸟儿活动欢快的场面,这样的描写叫动态描写。(课件出示)
  【阅读教学的第三个层面就是赏析文本。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再回顾全文,欣赏好词佳句和写法,目的是使学生得法于课内,而运用于课外。】
  学习活动四:迁移运用
  1.小练笔:请你回忆一下生活中遇到过的热闹场面,选择一个热闹场面,围绕中心词“热闹”,仿照12自然段的写法,把场面写具体。
  2.投影赏析学生习作。
  【阅读教学的目标系统就是读书、理解、积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书、理解的基础上积淀语言以及表达方法,并及时迁移运用。正所谓是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又一次落实了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是“教语文”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是真实有效的。】
  学习活动五:我会积累
  1.摘抄课文中描写大榕树和鸟多、鸟欢的精彩语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 教学随谈
  当前不少的语文教学专家都提倡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语文”,即回归“教语文”而非“教课文”;回归“言语实践”,而非“内容分析”。
  为此,近几年来,我们都在致力于“教语文”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就应该在“教语文”上下功夫,因此,本案例就以“轻理解,重运用”为理念进行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轻理解,重运用”,“轻讲解,重自悟”的原则,认真落实了读写结合。透过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姓“语”,要“教语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模式就是这种认真落实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整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整节课我用抑扬(下转第33页)(上接第35页)顿挫的语调,引领着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品味、积累,在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抓住“应接不暇”品词析句,不仅让学生知道这个词语在工具书中的解释,还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理解,在文本中站稳了脚之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运用和积累。这样扎实地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了赏析词语的能力,积累了语言材料,还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是简约而又有效。又如:抓住了两个“鸟的天堂”进行品味,凸出了学生个性的体会,个性表达的特点,又教给学生理解重点句的含义的方法,还进行情境渲染朗读,增进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2.充分挖掘教材的训练点进行言语实践训练
  (1)在教学第13自然段后,引导学生想象“假如小画眉鸟真的会唱歌,那它会唱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选择回答的方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引吭高歌,有的滔滔不绝,这样的教学淡化了分析,而言语得到了实践与发展的机会。
  (2)在教学第12、13自然段之后,播放鸟儿欢快生活的视频给学生欣赏时,先提出观看的要求,再交流观后所见所闻所感,这是一次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及听、说能力的训练。
  (3)在学完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行总结“这棵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时,学生又得到了一次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内化文本语言的练习机会。
  3.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
  阅读教学的目标系统就是读书、理解、积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书、理解的基础上积淀语言以及表达方法,并及时迁移运用。正所谓是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认真落实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进步,这就是“教语文”,这样的教学是真实有效的。
  杨再隋教授说:“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认真落实好每个教学环节,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有效课堂了。“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读写结合是学好语文的规律。张田若先生反复强调,阅读教学一定要把“写”挤进去。如果我们的教师能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挖掘教材的训练点,让学生在特殊句段中仿写,在课文空白处补写,在想象处放飞想象……坚持这样读写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有效,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园地》《小学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