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处理好幼儿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作者】 莫 间

【机构】 (广西陆川县珊罗镇中心幼儿园)


【正文】幼儿天生就会游戏,喜欢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游戏是上天赐予孩子的礼物。这个礼物是孩子看得懂和喜爱的, 而这又恰恰不是成人完全看得明白、完全能理解和真正懂得欣赏的。在幼儿园课程中,既有游戏,也有教学。在编制和实施幼儿园课程过程中,难点不是如何开展游戏,也不是如何进行教学,而是如何处理好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在以游戏为主的活动中教师如何给予幼儿指导。
  幼儿游戏通常无需特别的材料, 一张纸、几块砖、一根绳子、几条橡皮筋、几颗弹子,甚或没有任何东西,幼儿都可以做游戏。相反,有时成人给予幼儿一大堆玩具,幼儿反而不会游戏了。幼儿游戏通常无需成人刻意安排,无需成人手把手地去教。游戏是幼儿自发的、自主的,没有任何社会功利目的,幼儿游戏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愉悦自己。看看孩子在游戏时的目光吧,那种喜悦,那种灵性,那种专注,那种尽心尽情,没有人会不为之感动。相反,有时成人一教幼儿怎样游戏,幼儿反而不会游戏了。因此,我们也不要用所谓的“游戏”去为难孩子。诸如,为孩子的游戏制定目标,让孩子按照成人的方式去“游戏”;为孩子设计和制作成人意想中的“优质”玩具(如,所谓的自制玩具),让孩子根据成人的设计去“游戏”;不断地去评判孩子在游戏中的是非,让孩子根据成人的要求去“游戏”……
  幼儿园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人就一定会涉及教学, 涉及教学就一定会提及培养目标以及培养途径和方法等,教学虽然与游戏并不对立,但两者容易被混淆。
  根据学前教育学的学科逻辑,幼儿园会同时强调游戏和教学,游戏(玩)主要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而教学主要将幼儿的发展纳入社会、文化所要求的轨道。从教育的视角看, 只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换言之,只在意幼儿的游戏,而不在意教师的教学,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如果任凭幼儿自然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就会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只有教学,特别是把握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 才能促使幼儿在更高水平上得到发展。因如游戏与教学玩(游戏)与教(教学)不能绝然分开,两者实质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所谓的“玩中有教,教中有玩”。
  “教中有玩”是以教师为主的活动,教师多少能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玩中有教” 指的是在幼儿游戏时教师给予指导,以幼儿为主的活动,含有太多教师无法把握的因素,如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等,教师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游戏幼儿”的倾向。因为它不同于纯游戏,幼儿在纯游戏时通常是无需教师教的;它也不同于高结构的教学,教师在开展高结构的教学活动时能否顾及幼儿的游戏有时并非十分重要。
  要做到“玩中有教”就必须解读幼儿游戏, 必须基于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所谓观察, 就是“看”,“看”自然是需要用眼睛的。但是,“看”并不等于“看到”,人所“看到” 的是大脑将眼睛所看的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对一些复杂的事物, 特别是对一些可以有多种解释的事物进行观察,就不如对一些简单的事物进行观察那么容易。对于简单事物的观察,也许人们会强调客观性,而对于复杂事物的观察, 人们会部分地强调主观性和解释性。换言之,当人们在观察一些可以有多种解释的事物时,观察者所“看到”的事物往往是自己想看到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同样,观察者所看到的事物含有的意义也往往是观察者所赋予的,而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也不例外。
  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时,必须先有立场,有了立场,才会有视角,才会从这个视角看到幼儿游戏的表象,才会赋予其意义。也就是说,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幼儿游戏,看到的是不同的游戏表象,赋予的是不同的意义。例如,看一组幼儿将球从斜坡上滚下来,持建构主义立场的人看到的是幼儿如何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赋予的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主动建构两类不同知识的意义;持成熟理论立场的人看到的则是幼儿滚动球的即时发展水平,考虑的是幼儿下一步的发展会是怎样的,赋予的意义则是成人应顺应幼儿在滚球游戏中的自然发展过程。
  将“看到” 的幼儿游戏记录下来,并赋予意义,编成一个“故事”,这就是所谓的“记录”。“记录”只是一个能给教师带来思考和启示的案例,而不是一种可以照搬的规则和方法,更不是所发生的过程的客观记载。由于“记录”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对于同样的幼儿游戏,不同的观察者就会确定不同的游戏指导方案。例如,对于将球从斜坡上滚下来的幼儿,持建构主义立场的教师不会急于要求幼儿学会什么知识和技能,而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操作,去尝试,去体验,因为他们相信物理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的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可能会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改变斜坡的长度、倾斜度以及球的种类、球放置的位置等让幼儿获取不同的经验,但不会去要求幼儿完成事先设定的任务。对于同一组将球从斜坡上滚下来的幼儿, 持成熟理论立场的教师也不会急于要求幼儿学会什么知识和技能,而是会耐心等待幼儿成长, 让幼儿自己去游戏,至多可能会要求幼儿用体现下一步发展水平的滚球动作去尝试。
  由于观察幼儿游戏的教师经验或背景不同,所持的立场不一,他们对幼儿游戏的解读也会不一样,所做的“记录”都不会相同,于是他们可以各执其词,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碰撞、冲击、协商和分享,建构各自对幼儿游戏的理解和认识,逐渐形成自己认为幼儿游戏的独特经验(所谓的默会性知识),以便在特定的情景中能够有效地指导幼儿游戏。
  总之对于幼儿游戏与教学, 会有不同的解读, 于是就会演绎出不同的指导策略、内容和方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解读幼儿游戏,演绎不确定的、情景化的指导策略、内容和方法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实施。这也就是说,对于一般水平的教师,不如先放手让幼儿尽情地去游戏,在积累了诸多教育经验之后再着手去指导幼儿游戏,这样的做法可能更加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