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李静红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方法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教师要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身实践、深入思考,从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课堂训练中领悟生物学习的真谛。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优化   
  生物学科是以一门实践性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是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学科。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生物课堂的教学实践出发,寻求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使用准确的生物课堂用语    
  课堂用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媒介,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也受之影响。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生物课堂用语也存在很严重的随意性。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误解。对此,教师必须保证生物课堂用语的严密性、科学性与针对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物课堂学习氛围。尤其是在生物概念的教学上,教师必须保证名词、概念以及生物原理表达上的准确性,保证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例如,在进行《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常常会将两栖动物解释为:两栖动物即是既能在陆地上生活,又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这样的表述对很多两栖动物而言是适用的,蟾蜍、大鲵、蝾螈等都是如此。但其中又不乏特例,例如扬子鳄,它既可以在水中生活,又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但它属于爬行类动物。因此,对于两栖类动物,其准确的表述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的,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的动物。如此一来,教师从生物进化、幼体和成体角度,对两栖动物给出了科学准确的定义。同时,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需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主观认识的层次出发,利用直观生动的语言予以诠释。    
  二、目标定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只知道纯粹性地接受知识,而忽视自身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应该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对此,教师必须通过教学目标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进行生物备课时,针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按照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为学生们制定导向性生物目标。通常,教师需要将学生们的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技能目标、提升目标这三个层次。对于教材中要求了解的目标,教师需要要求学生进行再认识。例如,在进行遗传信息章节的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们掌握DNA分子的复制与DNA分子的结构、细胞结构以及细胞分裂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们在遗传信息的学习中,还掌握了细胞分裂、分子结构等知识,实现了生物学习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在如此精确的定向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生物学习实现了自主化,生物课堂也充分回归到学生手中。   
  三、利用生物实验提高学生积极性    
  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通过生物实验的实施,学生对生物现象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课堂氛围也得到营造。但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大多是按照教材实施的演示实验,难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对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创建高效生物实验课堂。例如,在进行《分子与细胞》章节的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资源,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淀粉。在生物实验课堂上,教师给出了甘蔗、面粉、西红柿、甘蓝、葡萄糖溶液、食用油、0.5%的碘液等,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这些植物组织中是否含有淀粉。首先,教师利用演示实验,验证面粉中是否含有淀粉。教师将面粉兑水制成悬浊液,置入10ml的试管中,再加入5ml80%的硝酸钙。将试管置于沸水中水浴加热5min。然后,进行碘液的制取,将结晶碘和碘化钾加入试管中溶解,制备出新鲜的碘液。然后将新鲜碘液滴入面粉与硝酸钙悬浊液中,发现试管中出现蓝色。此时,教师再进行碘液检验淀粉的原理教学,淀粉在加热条件下可以溶解于硝酸钙溶液,碘能以碘-淀粉蓝色沉淀物。此时,教师不妨趁热打铁,要求学生自行动手,验证其他植物组织中是否含有淀粉。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学生必然可以对生物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四、将生物课堂与社会环保相结合    
  知识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灌输学生环保意识,将生物课堂与社会环保相结合。这不仅仅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学生素质教育目标,更可以起到提高生物课堂趣味性的效果。在高中生物教材的绪论和总结中,编者总是不断向读者们强调生物与环保的关系。例如,在高中生物绪论的教学中,将生物学科与学生生活中的农、林、牧、渔等应用学科相结合,强调生物学科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们阐述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外来物种入侵与当地生物的保护、特殊的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等,这些都是生物学科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环节,需要学生予以重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课堂与社会环保联系起来。生物课堂是教师直接向学生宣传环保的主阵地,是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举措,生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贯彻,利用学生的带动作用,将环保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着眼于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要想实现优化生物课堂的目的,教师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们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大潮下,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才是不断适应社会对生物教学要求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