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互动

【作者】 孙清秀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纪王场学区路集小学)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抓住这一兴奋点,积极创设互动情境,以“导”为关键,读中质疑,读中解疑,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彼此的互动交流中感受课文,获取信息,从而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字词、划分段落上面,导致学生对课文缺乏整体的感知。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研讨的积极性。这种教师逐段串讲串问、学生碎答的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缺乏合作交流,探究、质疑问难、畅叙感受的机会。没有积极创设互动情境,没能为师生互动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没有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如何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如何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努力实现的目标。对此,笔者简要谈几点体会和具体做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课堂交际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样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和影响,既指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动态地表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
  的确,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互动,但必须有其真正的意义,它应该是一个文化撞击的过程。应在课堂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与老师一起对课程知识进行价值选择,理解和构架,进行文化交流,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师生互动,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及其教的方面,以及学生的学及其学的方面,让三者互相促进,摆布好二者的关系,学教便相得益彰。那么,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讲解,引导、示范、评价等手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学,从愿意学到自己能学,具体实施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在学习《从现在开始》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笔者设计一个森林中选大王的情境,利用小头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老师扮演狮子大王,以狮子大王的语气激发“小动物”(学生)通过读文感悟交流同,等方法自主学文,在课尾,笔者又通过设置抒展问题“你怎样平价猫头鹰,袋鼠和小猴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就非常好地实现了师生有效互动。 
  其次,就是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提供质疑,善思的良好时机,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风娃娃》一课时,在课尾处,在学生学习理解了风娃娃所做的“两件好事”和“两件坏事”后,笔者不失时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风带给人们的好处,及害处,之后抓住“给人们带来的害处”,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害处与人类一些行为的关系,诱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明确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再次,就是拓展课堂,延伸训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知识的广博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这方面,教师应启发学生努力开发课程资源,配合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语文延伸至课外,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要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才能达到互动的效果。 
  二、营造民主、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实现有效互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以“特殊认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即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分强化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服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基本方式进行的,没有沟通,没有交往。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本应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课堂,往往变成了“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沉闷气氛。可见,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没有充分注意到人的生命过程的意义和价值,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活动的行为特征。对此,叶澜教授提出,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共同创造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倡导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表现空间,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更多的互动和合作交流。现代教学交往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创人生体验、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没有沟通和交往,就没有教学。这些共同说明了互动、交流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只有在教学互助、互动、互联、互促过程中,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融语文只是传承、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与一体的,它的有效运行不仅表现为教师善于施教、精于指导和适当监控,同时也表现为学生乐习、勤于创新和勇于自律。在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题、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从愿意学到自己能学。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思考。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安全、自由、宽容、理解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只是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重组、在合作与共享中增值,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实现有效互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在语文活动课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获得任何知识都是他们自主地、能动地生成、构建的、而不是依靠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
  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拓展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定位在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上,不要用机械的框框、统一的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活动,禁锢学生的思维。否则,长时间地硬性规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说什么、怎么说,只会压抑学生的自主意识,造成学生习惯性地按照教师的“吩咐”机械操作,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完善。
  要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意识,就必须让他们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使主动学习和科学认识相联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自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创造空间。而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方面,绝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总之,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教师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不再是单一的只是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培养学生之间健康的互动情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丰富的互动情境。当然,课堂上在力求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时,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和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要避免生生互动的形式化,保证生生互动的过程和质量,真正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帮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