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作者】 张 坤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阚疃学区第一小学)
【正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采取“五个巧用”,即:巧用图片、教具,巧用谜语、故事,巧用实践、操作,巧用设问、启发,巧用练习、巩固,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巧用图片、教具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课前画好的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起来就感到有兴趣。如在讲比多(少)应用题时,事先用白、黑纸版各剪兔子纸型12个和7个。教学中运用教学绒板,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二、巧用谜语、故事
小学生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第四册“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就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上表示的小时、分、秒,同时又能及时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三、巧用实践、操作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如果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教学效果就会好,特别是对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让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了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就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深刻理解,记忆也较牢固。
四、巧用设问、启发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性,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教学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12加几”的加法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10以内加法的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12加几”,用什么方法计算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凑10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再进一步提出如何先凑10再加剩下的数,这样就可以又快又准地计算出结果来。而且通过层层设问,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五、巧用练习、巩固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的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教师还可以采取计算比赛的办法,看谁解得快,看谁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等办法,不仅能提起学生的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巧用图片、教具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课前画好的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起来就感到有兴趣。如在讲比多(少)应用题时,事先用白、黑纸版各剪兔子纸型12个和7个。教学中运用教学绒板,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二、巧用谜语、故事
小学生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第四册“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就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上表示的小时、分、秒,同时又能及时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三、巧用实践、操作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如果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教学效果就会好,特别是对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让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了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就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深刻理解,记忆也较牢固。
四、巧用设问、启发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性,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教学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12加几”的加法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10以内加法的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12加几”,用什么方法计算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凑10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再进一步提出如何先凑10再加剩下的数,这样就可以又快又准地计算出结果来。而且通过层层设问,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五、巧用练习、巩固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的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教师还可以采取计算比赛的办法,看谁解得快,看谁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等办法,不仅能提起学生的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