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激趣授法 比翼双飞——小学书法教育现状及实施对策
【作者】 吴晓静
【机构】 (江苏省盐城市第三小学)
【正文】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书法,则是基于汉字书写的一项审美活动,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语有云——“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文化、气质、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书法教育,对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的指导,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观照我们的小学课堂,书法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令人担忧。
一、 现状:不容乐观
1.课程落实不到位。
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把书法课叫做“写字”课,其实书法与写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写字的目的是交流信息,重实用性;书法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抒情和欣赏,重艺术性。写字力求以最短时间和较少精力尽快达到目标,书法则需要以毕生的精力来探索,目标也无止境”“写字”是一种习得,而“书法”则深根牢扎、枝叶参天,有着更为宽广的范畴。可即便是每周一节的“写字课”,也没能够真正完成它的写字目标,实则成了语文习字的延伸,成了《硬笔习字册》练习课,或者就成了一节语文课。书法课程未得到真正意义的重视。
2.师资匮乏缺实力。
在普通学校,书法教育师资严重缺乏。从目前情况来看,从事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师主要由语文老师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受过书法教育的专业训练,缺乏书法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书法创作欣赏的水平也不高。没有专业知识储备,也没有专业课堂的引领,只能盲人摸象,事倍功半。
3.学生书法欠东风。
学生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学生过早习字,导致握笔姿势不正确,又缺少正确的引领。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越发加重,尤其是进入中年级之后,学生一时无法适应课程增设、作业量加大,加之缺少了田字格的辅助,学生的书写出现了极大的回落。而此时,教师、家长选择性地忽视了学生的书写,让中年级成为学生书写的一个转折期。
另外,书法需要静心,当今社会环境过于纷杂,娱乐设施眼花缭乱,学生更难静心定性,往往书写草草了事,完全没有“提笔就是练字时”的意识。
二、思考:综合治理
(一)加强课程建设。
1. 健全书法课程体系
目前,对于写字的要求是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而真正让书法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首先应当制定科学的中小学书法教育大纲,编写正规、系统的书法教材。而不是写字课随便写些什么,随意无计划地教学。教育部门应尽快为中小学书法教育制定出适合不同年级的书法教育大纲与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编写统一的书法教材,规定书法教学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使书法教材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
2.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有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开展书法课程,是教育部门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个深重的历史问题。中小学书法教学是否严格按照书法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课程设置是否流于形式,教育主管部门就必须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对学生的学习书写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流程进行评价,如此这般,书法教育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得到保证。
(二)加强师资建设
书法,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积累与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发展书法教育事业任重道远,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师资水平是开展书法课的关键。各地教育部门可与当地书法协会等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或讲座。对学校专、兼职写字( 书法) 课的教师进行培训。让老师们“走出去,引进来”,把书法的有关理论知识和书写能力作为一项基本功,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此应提出明确要求。在职的中小学语文或美术教师亦可通过继续教育的多种渠道,加强书法训练,逐渐适应书法教学。
三、对策:趣味书法
(一) 激发学生书写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书法教学。在书法练习中,笔画训练是枯燥的,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则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在课堂中,尤其在低年级书法课堂,多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如“撇捺如裙不落地”,避免过于术语的讲解。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将简单的笔画与学生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比如“横”与“扁担”“竖”与“针”等,将枯燥单一的笔画变换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一节书法课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木字旁”,教师抓住了象形字这一特点,在黑板上贴上了一棵树(枝干为象形字“木”),再去学习木作偏旁时的变化,拉近了学生与“木”这个字的距离,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课堂上的写是最没有滋味的,在学生习字时配上音乐,在学生书写倦怠时,讲述书法家习字的故事等,让书法的课堂有声有色起来。
在书写过程中,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给学生美观的书写纸,让学生写完后有作品的成就感,注重对学生的鼓励表扬,并增加作品的分享展示机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写字兴趣。
(二) 让学生学而得法
“书法”,顾名思义,书之有法。学生学习书法,便要使之学而得法,注重方法指导。
在公开教学中,写字课或是语文课的写字十分钟,我们经常看到的这样的写字指导:“你来说一说写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学生的回答往往五花八门,比如“不能把点丢了”“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等,紧接着就是多媒体上缤纷的演示,或是教师的范写,学生(下转第115页)(上接第8页)临写,这一流程便算过去。低眉静思,这样的教学,真的有效吗?在这样的反问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教不得法。学生也学不得法,久而久之,写字(书法)课堂便失去了它的审美性质和盎然生机。
那我们在书法教育课堂要怎样做呢?
1. 读帖不误写字功
古代著名书法家王守仁曾说:“吾始学书,对模古帖, 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落笔之前,“凝思静虑,拟形于心”是关键。可见,仔细地读帖,是准确临摹的前提和基础,读帖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书法训练水平的高低。因而教给学生科学的读帖方法,培养他们的读帖能力,是书法课堂上首待解决的问题。
在落笔之前,仔细对例字进行分析、比较,揣摩用笔、运笔、结体和章法,加深印象,做到以目导心。小学生,尤其是刚接触汉字的低年级学生,对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形态还不是很清楚,只有模糊的形象认知,教师在学生读帖时一定要加强指导。读帖时,要注意帖字的结构比例、主要笔画、同笔变化、中心定位等。那么“读帖”究竟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1) 读笔法
笔法,即执笔方法、基本笔画的写法等基础知识和技能。读笔法,主要是读字的基本笔画。在读笔法时,要抓住笔画的总体特征,如笔画的长短、粗细、收放、俯仰等。还要读起笔的角度、收笔的形状。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笔画间的联系,如笔画的呼应、笔断意连等。
(2) 读字法
“字法”,即字的间架结构。读字法,就是观察如何将笔画合理安排搭配,使字平稳端正。在读字法时,要认清匀称、协稳、大小、让就、神势五大结字原理。结构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在指导学生读字法时,可以借助几何图形法,比如“夹、未、允”等,属于三角形,这类字书写时要注意上紧下疏。学生在临摹前,在心中想好这个字的整体轮廓,对字结构的把握大体就准了。还可以使用辅助线法,通过辅助线,让学生发现左右结构的汉字笔画间的穿插避让,让字的各个部件有机结合、疏密有致。还要抓住字的关键笔画,如“我”中的横画,这一笔影响到整个字的结构和风貌。通过抓住字的最上、最下、最左、最右笔画的起笔点,以这样的方式来确定字的位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字的结构,在逐字读帖的基础上,要注意比较、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发现规律、举一反三。比如:“阻、队、陈”和“邓、都、郁”,在比较中不难发现“左耳”和“右耳”的书写规律,可以归纳出“左耳高,左耳小,左耳写在左上格”这样的规律。再比如,“羽、林”等字,可以形象命名为“双胞胎字”,这类字在书写时要注意左收右放......
(3) 读章法
在作品呈现时,作品的篇法、分布,都是需要在读中体悟感受的,中国书法独特的意境美,也就在这读中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古人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只有读帖得法,才可以事半功倍,读帖不误写字功。
2. 比照更上一层楼
我们在课堂上常指导学生“一看二写三比照”,然而真正实施情况却未如此。学生在读帖之后,要做到“目中有字、心中有形”,再进行临写。可学生并不能一次将要领牢记于胸,这就要求学生在临写之后,要认真“比照”。“比照”是指学生在读帖、临写之后,将习字与 范字进行比较、对照,寻找习字与范字间的差距,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将习字与例字进行比 较、对照,利用辅助线、几何图形等找出笔画和结构差距,查找原因,便于学生再次书写时有的放矢,习有所进。 比照的过程,是又一次读帖的过程。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拟进一分,则察亦进一分,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察”与“拟”便是这读帖、临写与比照吧,相信在这一次一次的读写比之下,学生的书写能力定能得到提高。
“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在不断的书法实践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书习书的兴趣,注重读帖方法的指导,来真正实施小学的书法教育。教师也需不断学习,去感受书法教学这门艺术,引领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传承美!
一、 现状:不容乐观
1.课程落实不到位。
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把书法课叫做“写字”课,其实书法与写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写字的目的是交流信息,重实用性;书法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抒情和欣赏,重艺术性。写字力求以最短时间和较少精力尽快达到目标,书法则需要以毕生的精力来探索,目标也无止境”“写字”是一种习得,而“书法”则深根牢扎、枝叶参天,有着更为宽广的范畴。可即便是每周一节的“写字课”,也没能够真正完成它的写字目标,实则成了语文习字的延伸,成了《硬笔习字册》练习课,或者就成了一节语文课。书法课程未得到真正意义的重视。
2.师资匮乏缺实力。
在普通学校,书法教育师资严重缺乏。从目前情况来看,从事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师主要由语文老师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受过书法教育的专业训练,缺乏书法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书法创作欣赏的水平也不高。没有专业知识储备,也没有专业课堂的引领,只能盲人摸象,事倍功半。
3.学生书法欠东风。
学生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学生过早习字,导致握笔姿势不正确,又缺少正确的引领。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越发加重,尤其是进入中年级之后,学生一时无法适应课程增设、作业量加大,加之缺少了田字格的辅助,学生的书写出现了极大的回落。而此时,教师、家长选择性地忽视了学生的书写,让中年级成为学生书写的一个转折期。
另外,书法需要静心,当今社会环境过于纷杂,娱乐设施眼花缭乱,学生更难静心定性,往往书写草草了事,完全没有“提笔就是练字时”的意识。
二、思考:综合治理
(一)加强课程建设。
1. 健全书法课程体系
目前,对于写字的要求是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而真正让书法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首先应当制定科学的中小学书法教育大纲,编写正规、系统的书法教材。而不是写字课随便写些什么,随意无计划地教学。教育部门应尽快为中小学书法教育制定出适合不同年级的书法教育大纲与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编写统一的书法教材,规定书法教学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使书法教材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
2.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有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开展书法课程,是教育部门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个深重的历史问题。中小学书法教学是否严格按照书法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课程设置是否流于形式,教育主管部门就必须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对学生的学习书写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流程进行评价,如此这般,书法教育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得到保证。
(二)加强师资建设
书法,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积累与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发展书法教育事业任重道远,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师资水平是开展书法课的关键。各地教育部门可与当地书法协会等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或讲座。对学校专、兼职写字( 书法) 课的教师进行培训。让老师们“走出去,引进来”,把书法的有关理论知识和书写能力作为一项基本功,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此应提出明确要求。在职的中小学语文或美术教师亦可通过继续教育的多种渠道,加强书法训练,逐渐适应书法教学。
三、对策:趣味书法
(一) 激发学生书写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书法教学。在书法练习中,笔画训练是枯燥的,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则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在课堂中,尤其在低年级书法课堂,多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如“撇捺如裙不落地”,避免过于术语的讲解。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将简单的笔画与学生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比如“横”与“扁担”“竖”与“针”等,将枯燥单一的笔画变换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一节书法课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木字旁”,教师抓住了象形字这一特点,在黑板上贴上了一棵树(枝干为象形字“木”),再去学习木作偏旁时的变化,拉近了学生与“木”这个字的距离,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课堂上的写是最没有滋味的,在学生习字时配上音乐,在学生书写倦怠时,讲述书法家习字的故事等,让书法的课堂有声有色起来。
在书写过程中,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给学生美观的书写纸,让学生写完后有作品的成就感,注重对学生的鼓励表扬,并增加作品的分享展示机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写字兴趣。
(二) 让学生学而得法
“书法”,顾名思义,书之有法。学生学习书法,便要使之学而得法,注重方法指导。
在公开教学中,写字课或是语文课的写字十分钟,我们经常看到的这样的写字指导:“你来说一说写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学生的回答往往五花八门,比如“不能把点丢了”“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等,紧接着就是多媒体上缤纷的演示,或是教师的范写,学生(下转第115页)(上接第8页)临写,这一流程便算过去。低眉静思,这样的教学,真的有效吗?在这样的反问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教不得法。学生也学不得法,久而久之,写字(书法)课堂便失去了它的审美性质和盎然生机。
那我们在书法教育课堂要怎样做呢?
1. 读帖不误写字功
古代著名书法家王守仁曾说:“吾始学书,对模古帖, 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落笔之前,“凝思静虑,拟形于心”是关键。可见,仔细地读帖,是准确临摹的前提和基础,读帖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书法训练水平的高低。因而教给学生科学的读帖方法,培养他们的读帖能力,是书法课堂上首待解决的问题。
在落笔之前,仔细对例字进行分析、比较,揣摩用笔、运笔、结体和章法,加深印象,做到以目导心。小学生,尤其是刚接触汉字的低年级学生,对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形态还不是很清楚,只有模糊的形象认知,教师在学生读帖时一定要加强指导。读帖时,要注意帖字的结构比例、主要笔画、同笔变化、中心定位等。那么“读帖”究竟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1) 读笔法
笔法,即执笔方法、基本笔画的写法等基础知识和技能。读笔法,主要是读字的基本笔画。在读笔法时,要抓住笔画的总体特征,如笔画的长短、粗细、收放、俯仰等。还要读起笔的角度、收笔的形状。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笔画间的联系,如笔画的呼应、笔断意连等。
(2) 读字法
“字法”,即字的间架结构。读字法,就是观察如何将笔画合理安排搭配,使字平稳端正。在读字法时,要认清匀称、协稳、大小、让就、神势五大结字原理。结构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在指导学生读字法时,可以借助几何图形法,比如“夹、未、允”等,属于三角形,这类字书写时要注意上紧下疏。学生在临摹前,在心中想好这个字的整体轮廓,对字结构的把握大体就准了。还可以使用辅助线法,通过辅助线,让学生发现左右结构的汉字笔画间的穿插避让,让字的各个部件有机结合、疏密有致。还要抓住字的关键笔画,如“我”中的横画,这一笔影响到整个字的结构和风貌。通过抓住字的最上、最下、最左、最右笔画的起笔点,以这样的方式来确定字的位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字的结构,在逐字读帖的基础上,要注意比较、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发现规律、举一反三。比如:“阻、队、陈”和“邓、都、郁”,在比较中不难发现“左耳”和“右耳”的书写规律,可以归纳出“左耳高,左耳小,左耳写在左上格”这样的规律。再比如,“羽、林”等字,可以形象命名为“双胞胎字”,这类字在书写时要注意左收右放......
(3) 读章法
在作品呈现时,作品的篇法、分布,都是需要在读中体悟感受的,中国书法独特的意境美,也就在这读中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古人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只有读帖得法,才可以事半功倍,读帖不误写字功。
2. 比照更上一层楼
我们在课堂上常指导学生“一看二写三比照”,然而真正实施情况却未如此。学生在读帖之后,要做到“目中有字、心中有形”,再进行临写。可学生并不能一次将要领牢记于胸,这就要求学生在临写之后,要认真“比照”。“比照”是指学生在读帖、临写之后,将习字与 范字进行比较、对照,寻找习字与范字间的差距,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将习字与例字进行比 较、对照,利用辅助线、几何图形等找出笔画和结构差距,查找原因,便于学生再次书写时有的放矢,习有所进。 比照的过程,是又一次读帖的过程。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拟进一分,则察亦进一分,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察”与“拟”便是这读帖、临写与比照吧,相信在这一次一次的读写比之下,学生的书写能力定能得到提高。
“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在不断的书法实践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书习书的兴趣,注重读帖方法的指导,来真正实施小学的书法教育。教师也需不断学习,去感受书法教学这门艺术,引领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传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