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好高中化学 开启成功之路

【作者】 赵泮琛

【机构】 (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二高级中学312班)


【正文】  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色彩的科学,它揭示了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的本质;同时化学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现代化学合成和开发了大量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新物质、新材料,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物质需求;化学不仅支持了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且将为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等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未来化学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好化学,是我们未来发展的要求,当然也是高考及我们步入更高一级知识殿堂的必经之路。
  高中化学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知识点多、较琐碎;二是表象较容易,应用较难(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识点能记住,就是不会做题);三是其它学科的渗透较多,如渗透数学的极限思维、平均值应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物理的电学、力学知识等。甚至有人还称“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可以说,高中化学才更像是一门真正的自然科学。它不再只是要求对化学知识和现象的简单记忆,而是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化学原理为指导,加强了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注重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通俗的说,就是要对其中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并且还得能够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甚至在实际应用中还能有所创新。
  学习高中化学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高中化学“抽象,难度大”,就拿《必修一》来说,其中就包含“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阿伏伽德罗定律、物质的量浓度”等这些概念,它们是我们之前闻所未闻的,抽象程度高,理论性又强,成为很多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拦路虎”。而接下来第二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这一部分又包含了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应用(如化合价的计算,电子的得失、酸碱性强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而这些概念在初中接触不多,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学过。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需要从本质上即电子的得失的角度去分析,还要分析清楚每种物质在反应中担当的角色。我有几个同学到高三了都没弄清楚其中的关系,每次都嘴里念着“升失氧,降得还”,就是不会用,真是“伤不起呀”。因此高一阶段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在化学方面成绩分化、学习困难的重要阶段。
  那么我们高中生应该怎样学好高中化学呢?
  一、巧妙听讲,主动思考。
  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同时要动脑子主动思考,力争得到接受——思考——理解的最佳综合效益。抓住基本概念,领会主要精神。老师讲课有不同的“松紧度”,学生听讲也应有不同的“响应度”。在预习中已懂的东西就不必多花力气,而对疑难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由“树木”联想到“森林”。譬如,在听到AgI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可以想到干冰(CO2)也可用于人工降雨。这虽然举的是一个简单例子,但只要广泛联想,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大有裨益的。但却不能脱离课堂而无目的地想入非非。所谓“停留”,是指听到重要之处可以稍停下来思考一下,细味这个问题,这可以为听课带来一定兴趣。还要注意留一点精神听老师后面的课,争取把课听活。课堂笔记也很重要。有人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我们也应做到“不动笔墨不听课”。记笔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一些概念、思路、疑难点等。那种课上抄笔记,课下读笔记,考前背笔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学会记忆。
  化学学科虽然是理科,但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同学们要记住每种所学物质的性质,制法和所能发生反应及方程式,记住所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但要记住许多一般化学规律,还要记住规律之外的特殊情况等等,需要记忆实在是太多了。因此讲,准确的记忆是学好化学的前提。
  1、口诀法
  “化学口诀”法是把化学知识经过高度压缩,提炼成容易记忆的几个词或几句话,作为一种特殊信号传授给同学们,每当这些信号出现的时候,同学们就会很快地联想起所学的内容,经过多次反复,这些信号以及它们所概括的内容,便能长久而牢固地保留在记忆中,由于这种信号既简明又富有趣味性,因而能激发我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2、浓缩择要法
  在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删繁就简,提纲挈领,“浓缩”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也是排除干扰、提高记忆效果、防止遗忘的一个重要方法。
  如在学习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时,为了便于记忆,可概括为五个字:“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定”(反应条件一定,各组分百分含量一定)、“等”(平衡的标志——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逆”(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变”(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化学平衡就会被破坏,此时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各组分百分含量也发生变化,直到在新的外界条件下,又建立一个新平衡)。
  3、适当复习,反复记忆。
  “记忆之母”是重复和复习。许多同学有一种错觉,似乎复习是考试前的工作。其实,对于需要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经常复习。通过反复温习,记忆的信息会越来越强。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存着很长的时间。
  三、注意把握学习环节。
  我们在校学习无非就是预习-上课-做作业-复习这几个环节,但是只有主动把握好每个环节,并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事半而功倍。
  1、提高听课水平。
  同是一个班的同学,听同一个老师讲同一内容,但每个人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却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不同的同学的听课的起点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课前预习过的同学,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这节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自己哪里要聚精会神地听,哪里不太明白,等等,心中有数。而课前没有预习的同学,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也许只听懂了一点点,而如果遇到了知识障碍就可能一点都听不懂了。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课前不预习,越听不懂。越听不懂,课后要补习的内容越多,就越没有时间预习。
  2、可以提高课堂笔记的针对性
  由于有了课前的预习,心中对这一节课所要讲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就知道老师的讲解和板书哪些书上有,不需要记,哪些是老师补充的内容,书上没有,应该记笔记,就不会产生不知道该如何记笔记的情况。
  3、培育知识树
  在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及其化合物各章节的学习来使各元素发芽生枝,培育各元素的知识树。
  对于每一棵知识树来说,无非包括下面几个主枝:元素性质,单质性质,化合物性质,酸、碱、盐性质。每一个主枝又可分为几根分枝。元素性质又可分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化合物、元素的活泼性: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单质性质,化合物性质和酸、碱、盐的性质都可分为两大分枝: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这两者又都可分为无数细枝,物理性质可细分为状态、颜色、气味等;化学性质可分为与单质的反应、与化合物的反应、与酸、碱、盐的反应……如此这般,经过多次分类之后,我们的知识树的结构就形成了。
  当我们每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它应该是位于哪一个细枝之上,就把它作为一片树叶,让它生长在知识树的枝条上。这样,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找到合适的枝条生长上去,积累起来,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就长成了。这种工作看起来是复杂的,但实际上每种元素的知识树结构都是相似的。培育出一棵知识树之后,其它的不过是一种重复操作罢了。知识树一旦建立,你将发现它有很大的优点。首先它使我们头脑中庞杂混乱的知识点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便于记忆。其次,当我们比较两种元素时,因他们的树结构相似,只需比较相应的枝条即可。更重要的是,考试时我们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我们只需从枝出发,层层推进,就一定能找到所要找的知识点,而在这个推进过程中,所得到的其它信息是对解题大有帮助的。 
  4、注重复习。
  复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复习指把新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
  ①、总结规律。
  知识都是有章可循的。在我们的学习中,善于总结,来巩固和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学会总结规律有一个过程。首先,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联系,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把各个碎片知识理成线、织成网,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拓宽思路。化学知识点繁而碎,但是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同族元素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相似。学习了氯气单质的化学性质后,我们就能根据这个规律,推知单质溴和碘也能像氯气一样与水、与碱发生反应。
  ②、反复阅读。
  在复习的时候,有时会遇到一些重、难点的内容还未掌握,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应该反复阅读,直到理解为止。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既读懂了新的内容,又联系了旧的知识,新旧结合,加强理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反复阅读并不是形式上的走过场,而是细细咀嚼、消化和吸收。  在复习的过程中,只要你善于归纳、总结,就能把整个的知识串成一条线,做到前后相联,融会贯通。当然,总结提纲,必须是自己动手,开动脑筋,不要求助于别人。只有这样,才可能够使书“由厚到薄”。
  5、做好学习笔记,建立纠错本
  很多知识是必需记在纸上再看一遍或几遍才能理解和掌握的。当然,记笔记不是抄书,更不等同于练字,需要记下的往往是在学习或复习课本知识和相关辅导材料时遇到的、或在做题过程中总结出的知识(大多是做题的经验和教训),这是减少“一错再错”的最有效的方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记下你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你认为容易忘的知识点。这一点因人而异。同一节内容,因为认知水平不同,需要记的内容就不同。
  ②记下顿悟到的知识。有时,我们一直对某一类问题比较模糊,相关的题总是理不清思路。直到有一天看到或听到老师或同学关于这方面问题的表述时,感到豁然开朗,不由得脱口而出:“原来是这样啊!”这时,一定要及时将这一句话和相关的问题记下来,这是学习产生质的飞跃的重要时机。就好像作家、音乐家、科学家的灵感一样,当灵感闪现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捕捉到,迅速记下来。
  ③记下规律性的知识。如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还原性强弱顺序的判定、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混合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有机物中烃的燃烧规律以及常用口诀等等。这些都是记的重点,即使会了,也要整理一下。
  ④记下多次做错的题型和相关的知识点。记下经过请教别人才会的题的详细解题过程和注意事项。优秀学生之所以能在各种考试中保持较好的成绩,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他把不会的知识真正问清楚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建立和利用好纠错本,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同学们,高中三年是我们心智趋于成熟的三年,是我们主宰自己未来的三年。高中三年也是你我在求学道路上最辛苦的三年。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快调整学习方式和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指导教师: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二高级中学 李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