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作者】 王维洋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中疃学区周集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问题情境已成为当今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焦点。问题情境是联结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现实教学中,到底什么是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哪些注意点,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一直都是广大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基本策略;方法;心理;素质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答,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应围绕着问题来设计。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离不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目的、新的问题,而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手段已经不够用了,此时,他们就会有一种渴望达到目的、解决面临的问题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就会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兴趣。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下面笔者就对此简要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刺激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刺激性原则。因为问题情境可以让人兴奋,或使人紧张。问题情境要尽量偏离学生的预期效果,使学生产生新颖感、复杂感、惊奇感等,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引入方程的教学时,首先可以让学生将任意一个数乘以5再加上6然后再乘以2,最后减去12的得数告诉老师,老师能迅速地说出这个数。让学生在惊讶的同时也会对新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再如,在体会游戏的公平性时设计“抢30”的游戏,既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不公平,又能较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索其中规律的好奇心,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真实性与现实性原则
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具有公共基础地位的数学,必然承载着教育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必然就要思考情境的“现实性”和“真实性”两个方面。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入新课:“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若每件衬衫每降一元,商场平均每天就可多售出2件。”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请你算一算:
(1)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2)当销售价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商场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这样让学生扮演商场经理的角色,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商品买卖中的经济问题,学生就会感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适时性原则
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发展思维.研究性学习中,问题应是从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出发,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如上例中,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就可解决,而第二个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就有点困难了。此时教师可适时给予点拨:若构造出利润与售价的函数,问题就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了,进而引入新课。用抛锚式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一个个最值问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
四、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综合性与多样性原则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情境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
从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数学情境中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水文知识,教材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时,创设的就是水文观测方面的问题情境;地理知识,在学习平行和垂直时,教材创设了观察北京城市交通图的情境;社会学知识,在学习统计图的选用时,教材创设了尝试将中国5次人口普查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现的情境;美学知识,在学习黄金分割时,教材创设的就是芭蕾舞蹈演员身体比例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塔体比例的情境。再如:负数的教学:我们既可以从生活中出现的负数的形式来创设学习情境,比如:天气预报、电梯的楼层、银行存折上的支出等等,但我们也可以从数学本身的知识基础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口算“2-1”,接着出示“1-2”,结果是多少呢?这样就可以从数学认知的冲突中引进了新知的学习。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情境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
五、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迁移性与灵活性原则
迁移性原则,是指通过所学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究。例如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解决直接开平方后学习配方法中,在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到直接开平方来。“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现象的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现象实质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灵活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因为这种课堂很有可能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思路。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也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三个能力:1、深挖教材,储备知识的能力(知识要有深度和广度);2、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要闹而不乱,和谐有序);3、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对教学环节的随机应变策略)。这些是开展创设问题情境能否达到我们教学目标的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是执行问题情境成败的关键因素。
此外,我们还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学时,我们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基本策略;方法;心理;素质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答,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应围绕着问题来设计。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离不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目的、新的问题,而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手段已经不够用了,此时,他们就会有一种渴望达到目的、解决面临的问题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就会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兴趣。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下面笔者就对此简要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刺激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刺激性原则。因为问题情境可以让人兴奋,或使人紧张。问题情境要尽量偏离学生的预期效果,使学生产生新颖感、复杂感、惊奇感等,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引入方程的教学时,首先可以让学生将任意一个数乘以5再加上6然后再乘以2,最后减去12的得数告诉老师,老师能迅速地说出这个数。让学生在惊讶的同时也会对新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再如,在体会游戏的公平性时设计“抢30”的游戏,既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不公平,又能较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索其中规律的好奇心,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真实性与现实性原则
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具有公共基础地位的数学,必然承载着教育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必然就要思考情境的“现实性”和“真实性”两个方面。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入新课:“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若每件衬衫每降一元,商场平均每天就可多售出2件。”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请你算一算:
(1)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2)当销售价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商场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这样让学生扮演商场经理的角色,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商品买卖中的经济问题,学生就会感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适时性原则
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发展思维.研究性学习中,问题应是从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出发,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如上例中,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就可解决,而第二个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就有点困难了。此时教师可适时给予点拨:若构造出利润与售价的函数,问题就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了,进而引入新课。用抛锚式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一个个最值问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
四、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综合性与多样性原则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情境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
从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数学情境中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水文知识,教材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时,创设的就是水文观测方面的问题情境;地理知识,在学习平行和垂直时,教材创设了观察北京城市交通图的情境;社会学知识,在学习统计图的选用时,教材创设了尝试将中国5次人口普查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现的情境;美学知识,在学习黄金分割时,教材创设的就是芭蕾舞蹈演员身体比例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塔体比例的情境。再如:负数的教学:我们既可以从生活中出现的负数的形式来创设学习情境,比如:天气预报、电梯的楼层、银行存折上的支出等等,但我们也可以从数学本身的知识基础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口算“2-1”,接着出示“1-2”,结果是多少呢?这样就可以从数学认知的冲突中引进了新知的学习。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情境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
五、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迁移性与灵活性原则
迁移性原则,是指通过所学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究。例如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解决直接开平方后学习配方法中,在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到直接开平方来。“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现象的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现象实质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灵活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因为这种课堂很有可能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思路。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也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三个能力:1、深挖教材,储备知识的能力(知识要有深度和广度);2、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要闹而不乱,和谐有序);3、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对教学环节的随机应变策略)。这些是开展创设问题情境能否达到我们教学目标的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是执行问题情境成败的关键因素。
此外,我们还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学时,我们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