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化学教学语言的特征及要求
【作者】 丁世彬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三十四中学校)
【正文】 摘 要:化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课堂上的语言艺术、上课技巧,就会使本身较枯燥的化学课堂会变得更加平淡无味;教师的语言如果不注意声音节奏感变化,不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则可能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因此,必须重视对化学教学语言的探索和研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治学的名言,也应当是完善教学语言,提高化学、教学艺术的至理名言。
关键词:化学语言;特殊性;科学性;准确性
化学是作为人类认识物质变化及其规律的一种知识,在其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总会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信息交流系统来丰富人类的语言大厦。化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课堂上的语言艺术,上课技巧,就会使本身较枯燥的化学课堂变得更加平淡无味。教师的语言如果不注意声音节奏感变化,不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艺术性和趣味性,那么可能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严重者还会成为学生的催眠曲,导致教学质量的大滑坡。因此,必须重视化学教学语言的探索与研究。
一、化学教学语言的特点:
1、化学语言的特殊性。
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科学。与此相适应,化学语言是人们理解物质化学变化现实的最贴切,最丰富的符号系统。现代化学及其教学中使用的化学符号可按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字母符号,另一类为图形符号。若从化学符号的功能上则可分为:实体符号(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状态符号(表明物质所处的状态的符号),结构符号(准确反映物质内部各构成单元之间的空间关系),条件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具体条件)及效应符号(表示与化学变化相伴而生的客观效应)等。这是由化学学科的性质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2、化学语言的教学规范。
化学语言意、声、形、无论通过文字或口头表述,都具有其特定的规范与涵义;化学语言离不开化学意义(概念、定义),两都总是伴随着让学生感知,理解,并于教学过程中交际运用。化学教学中化学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口头语言主要包括激疑提问,启发讲述,设疑讨论和概括结论等。口头语言要词意清晰,严谨正确,语调要贴近学生,在感染力,必要时要辅以手势或面部表情。化学书面语言,就是指用文字表达教学时的思想、情感的语言。在教学中常使用的书面语言,除去学生用书所载附的以外主要是板书,板画,图解和图表等。化学书面语言要求文字精炼、严谨、符合逻辑性,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可读性好,有启发性,我们化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启迪教学:
字斟句酌,准确精炼、严格遵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高度重视教学语言的通俗性。
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善于把握教学语言的声调。
比喻得体,确切传神,正确增强教学语言的直观性。
善于激疑,巧于解惑,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下面据自己体会,仅对其中几个方面略述己见:
二、化学教学中对教学语言的要求。
1、善于把握教学语言的声调。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物的变化是引起人注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变化着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对它的注意,也更容易激发人的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从某方面讲,就是教师引发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把握语言的声调,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方面下苦功夫,严格地、经常性地锤炼自己的语言。
课堂教学呼唤教师声音的丰富变化,讲语声音的丰富多彩,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注意,把心思集中在课堂学习上,不至于时常开小差,从而积极思考每个化学实验的现象、本质,认真领会实验的目的,以达到教师授课的目的,化学教材中每个理论,每个化学方程式,和每个生动有趣的实验等等,本身就蕴涵着绚丽多彩的声音内容和别具特色的化学语言,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可从颜色的变化来形象的描述;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可以从喷泉形状和颜色变化进行描述,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我们也只有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内容和实质的基础上,才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此时,教师课采用不同的声调,不同的语速,不同的表达方式同,就会使学生思维在教师声音变化的刺激下活动起来,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质疑、能做到师生课堂上的双向交流。让学生更能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从而使化学课堂不再呆板,不再枯燥乏味,这样更能使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自然提高了教学效果。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再加化学科自身的特点,不能做到整堂课都全神贯注,教师就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提醒学生;引起他们对课堂的注意。实践表明,教师声音的变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在讲课时应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做到声音抑扬顿挫、速度适中,听起来有节奏感,这样还会减少学生大脑的疲劳,始终让学生注意力跟着教师走,会使较枯燥、烦神的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充实。
2、严格遵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语言的模糊性和准确性上,化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一点。即使对个别问题认识很精确,但这些个别问题交织在一起就可能组成一个复杂的很难准确认识的问题,科学使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发展到对所有问题绝对精确认识的地步。例如:人们对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一理论认识,随着认识的进步,人们又认识到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更小的基本粒子构成,科学实验的进一步发展,使们们认识到所谓“基本粒子”其实并不基本,它还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另外有些化学问题,例如:关于物质溶解性的描述有极易溶、易溶、可溶、难溶、极难溶等。它们之间就无法划分一个严格的界限。可见模糊和精确是相对于一定的精确度而言的,达到了这个精确度,即使模糊也会变为精确,而达不到这个精确试,则即使精确也会变为模糊,但他们都必须与科学相符合。例如:不同任何试剂,我就可能通过肉眼利用溶液的颜色将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区分开来,这就使“肉眼观察”这一模糊方法达到了精确的程度工。然而,若要用沉淀滴定法测定硫酸铜溶液的具体浓度,则比配位滴定法测定的误差更大,这就沉淀滴定这一科学方法变成模糊方法。可见,模糊和精确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实践表明,过分在追求精确,有时反到更加模糊,而适当的模糊,却能得到精确的结果,不能错误认为精确总比模糊好,例如:若将硫化氢气体的气味描述为:硫化氢气体进入鼻腔后,刺激嗅觉细胞,并通过嗅觉、神经将产生的反应传入大脑皮层的有关部分形成嗅觉。是无法使人形成一个感性认识,反倒让人琢磨不透,若描述为:“硫化氢气体具有臭鸡蛋气味。”这既简单明了,又形象生动很容易认人理解,此时科学模糊的描述更加恰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科学的模糊语言。对于反应现象,物质性质,实验操作等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问题,若精确描述会丧失直观性,此时如果恰当的准确的使用模糊语言,则更加形象生动。在对某些化学量进行修饰时,由于无法(或没有必要)知道该化学量的严格限量时,通常用模糊语言描述,例如:对溶液浓度,溶解能力,反应速率,金属性,氧化性,酸碱性、热稳定性,活泼性等修饰时常用大小、高低、强弱等词。总之,我们要善于使用模糊化的思维来理解和把握化学问题,恰当地利用模糊手段解决化学问题,准确地使用科学的模糊语言描述化学问题。
3、化学语言的美学性和艺术性。
化学世界具有自己的独特美,化学物质美,化学结构美,化学变化美,化学实验美等。这些都导致了化学教学语言的美学性。从教材内容上看,如物质的化学变化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表示。方程式中各物质前面的系数比为物质的量之比,这种简单表达形式包含了 质与量无限的丰富的内涵,使人感到简练,清晰透彻,美在其中,又如,体现元素周期律的周期表达运行有序,和谐统一,构成一幅美妙的立体自然图景,反映在“多样性中的统一”,即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体现出规律性的东西,酸碱中和,溶解和结晶,沉淀和溶解,氧化和还原;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和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等形成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对立造成和谐,而美就在于和谐,科学的美,教学语言的美就在于逻辑结构合理匀称和相互联系的多姿多彩的丰富内涵美,只有理解和感悟这种化学中存在的理性的美。你才会更感到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明晰可见,错落有致,才会在教学中组织语言的美,才能吸引着学生兴致盎然地倘佯其中。
在化学教学的构成要素中,教学艺术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和审美价值的非实体因素。但都是通过化学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语言得以不停顿地显现和运作的,是具有深刻影响的要素。化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体现在教师的情感效能上,化学教师的所有教书育人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带有感情色彩,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而且都是通过教学语言来感染。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可以促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化学除了观察思考等认识活动的系列运用作外,同时还要依靠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志向等动力系统的激发,化学教师的情感效能主要依靠各项实践活动来发挥,其中教学语言的发挥尤其重要,化学教师只有通过完善自身,依赖于化学事实,化学概念和原理;通过化学实验,化学课外活动,借助各种练习,复习小结以及学习考评等,在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况状态下熏陶、渗透、感染、点化、努力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充分体现教学语言的艺术美,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而且能启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治学的名言,也应当是完善教学语言,提高化学教学艺术的至理名言!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更好胜任于化学教育与教学,化学教师更应从教学语言上不断完善自我。
关键词:化学语言;特殊性;科学性;准确性
化学是作为人类认识物质变化及其规律的一种知识,在其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总会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信息交流系统来丰富人类的语言大厦。化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课堂上的语言艺术,上课技巧,就会使本身较枯燥的化学课堂变得更加平淡无味。教师的语言如果不注意声音节奏感变化,不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艺术性和趣味性,那么可能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严重者还会成为学生的催眠曲,导致教学质量的大滑坡。因此,必须重视化学教学语言的探索与研究。
一、化学教学语言的特点:
1、化学语言的特殊性。
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科学。与此相适应,化学语言是人们理解物质化学变化现实的最贴切,最丰富的符号系统。现代化学及其教学中使用的化学符号可按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字母符号,另一类为图形符号。若从化学符号的功能上则可分为:实体符号(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状态符号(表明物质所处的状态的符号),结构符号(准确反映物质内部各构成单元之间的空间关系),条件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具体条件)及效应符号(表示与化学变化相伴而生的客观效应)等。这是由化学学科的性质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2、化学语言的教学规范。
化学语言意、声、形、无论通过文字或口头表述,都具有其特定的规范与涵义;化学语言离不开化学意义(概念、定义),两都总是伴随着让学生感知,理解,并于教学过程中交际运用。化学教学中化学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口头语言主要包括激疑提问,启发讲述,设疑讨论和概括结论等。口头语言要词意清晰,严谨正确,语调要贴近学生,在感染力,必要时要辅以手势或面部表情。化学书面语言,就是指用文字表达教学时的思想、情感的语言。在教学中常使用的书面语言,除去学生用书所载附的以外主要是板书,板画,图解和图表等。化学书面语言要求文字精炼、严谨、符合逻辑性,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可读性好,有启发性,我们化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启迪教学:
字斟句酌,准确精炼、严格遵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高度重视教学语言的通俗性。
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善于把握教学语言的声调。
比喻得体,确切传神,正确增强教学语言的直观性。
善于激疑,巧于解惑,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下面据自己体会,仅对其中几个方面略述己见:
二、化学教学中对教学语言的要求。
1、善于把握教学语言的声调。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物的变化是引起人注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变化着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对它的注意,也更容易激发人的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从某方面讲,就是教师引发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把握语言的声调,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方面下苦功夫,严格地、经常性地锤炼自己的语言。
课堂教学呼唤教师声音的丰富变化,讲语声音的丰富多彩,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注意,把心思集中在课堂学习上,不至于时常开小差,从而积极思考每个化学实验的现象、本质,认真领会实验的目的,以达到教师授课的目的,化学教材中每个理论,每个化学方程式,和每个生动有趣的实验等等,本身就蕴涵着绚丽多彩的声音内容和别具特色的化学语言,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可从颜色的变化来形象的描述;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可以从喷泉形状和颜色变化进行描述,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我们也只有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内容和实质的基础上,才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此时,教师课采用不同的声调,不同的语速,不同的表达方式同,就会使学生思维在教师声音变化的刺激下活动起来,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质疑、能做到师生课堂上的双向交流。让学生更能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从而使化学课堂不再呆板,不再枯燥乏味,这样更能使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自然提高了教学效果。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再加化学科自身的特点,不能做到整堂课都全神贯注,教师就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提醒学生;引起他们对课堂的注意。实践表明,教师声音的变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在讲课时应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做到声音抑扬顿挫、速度适中,听起来有节奏感,这样还会减少学生大脑的疲劳,始终让学生注意力跟着教师走,会使较枯燥、烦神的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充实。
2、严格遵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语言的模糊性和准确性上,化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一点。即使对个别问题认识很精确,但这些个别问题交织在一起就可能组成一个复杂的很难准确认识的问题,科学使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发展到对所有问题绝对精确认识的地步。例如:人们对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一理论认识,随着认识的进步,人们又认识到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更小的基本粒子构成,科学实验的进一步发展,使们们认识到所谓“基本粒子”其实并不基本,它还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另外有些化学问题,例如:关于物质溶解性的描述有极易溶、易溶、可溶、难溶、极难溶等。它们之间就无法划分一个严格的界限。可见模糊和精确是相对于一定的精确度而言的,达到了这个精确度,即使模糊也会变为精确,而达不到这个精确试,则即使精确也会变为模糊,但他们都必须与科学相符合。例如:不同任何试剂,我就可能通过肉眼利用溶液的颜色将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区分开来,这就使“肉眼观察”这一模糊方法达到了精确的程度工。然而,若要用沉淀滴定法测定硫酸铜溶液的具体浓度,则比配位滴定法测定的误差更大,这就沉淀滴定这一科学方法变成模糊方法。可见,模糊和精确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实践表明,过分在追求精确,有时反到更加模糊,而适当的模糊,却能得到精确的结果,不能错误认为精确总比模糊好,例如:若将硫化氢气体的气味描述为:硫化氢气体进入鼻腔后,刺激嗅觉细胞,并通过嗅觉、神经将产生的反应传入大脑皮层的有关部分形成嗅觉。是无法使人形成一个感性认识,反倒让人琢磨不透,若描述为:“硫化氢气体具有臭鸡蛋气味。”这既简单明了,又形象生动很容易认人理解,此时科学模糊的描述更加恰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科学的模糊语言。对于反应现象,物质性质,实验操作等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问题,若精确描述会丧失直观性,此时如果恰当的准确的使用模糊语言,则更加形象生动。在对某些化学量进行修饰时,由于无法(或没有必要)知道该化学量的严格限量时,通常用模糊语言描述,例如:对溶液浓度,溶解能力,反应速率,金属性,氧化性,酸碱性、热稳定性,活泼性等修饰时常用大小、高低、强弱等词。总之,我们要善于使用模糊化的思维来理解和把握化学问题,恰当地利用模糊手段解决化学问题,准确地使用科学的模糊语言描述化学问题。
3、化学语言的美学性和艺术性。
化学世界具有自己的独特美,化学物质美,化学结构美,化学变化美,化学实验美等。这些都导致了化学教学语言的美学性。从教材内容上看,如物质的化学变化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表示。方程式中各物质前面的系数比为物质的量之比,这种简单表达形式包含了 质与量无限的丰富的内涵,使人感到简练,清晰透彻,美在其中,又如,体现元素周期律的周期表达运行有序,和谐统一,构成一幅美妙的立体自然图景,反映在“多样性中的统一”,即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体现出规律性的东西,酸碱中和,溶解和结晶,沉淀和溶解,氧化和还原;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和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等形成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对立造成和谐,而美就在于和谐,科学的美,教学语言的美就在于逻辑结构合理匀称和相互联系的多姿多彩的丰富内涵美,只有理解和感悟这种化学中存在的理性的美。你才会更感到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明晰可见,错落有致,才会在教学中组织语言的美,才能吸引着学生兴致盎然地倘佯其中。
在化学教学的构成要素中,教学艺术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和审美价值的非实体因素。但都是通过化学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语言得以不停顿地显现和运作的,是具有深刻影响的要素。化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体现在教师的情感效能上,化学教师的所有教书育人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带有感情色彩,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而且都是通过教学语言来感染。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可以促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化学除了观察思考等认识活动的系列运用作外,同时还要依靠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志向等动力系统的激发,化学教师的情感效能主要依靠各项实践活动来发挥,其中教学语言的发挥尤其重要,化学教师只有通过完善自身,依赖于化学事实,化学概念和原理;通过化学实验,化学课外活动,借助各种练习,复习小结以及学习考评等,在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况状态下熏陶、渗透、感染、点化、努力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充分体现教学语言的艺术美,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而且能启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治学的名言,也应当是完善教学语言,提高化学教学艺术的至理名言!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更好胜任于化学教育与教学,化学教师更应从教学语言上不断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