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新课程下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作者】 解晓兵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第七中学)
【正文】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功能。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是联系教材、教师及学生的纽带,是让学生激发兴趣,启迪思考,引导训练,检验效果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质疑的开始,是思维的源头,是学生主体的具体实现。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由表及里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启发思维、挖掘潜能,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但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虽然一堂课中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却忽视了提问的策略,即在提问时对提什么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提问才有效、为什么要这么进行提问等不太关注,常常使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以致于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简要谈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及注意事项。
一、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
提问的关键在于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结合提问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使课堂中的提问成为体现教师意图、引导学生思维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1、激趣而问。
这类设问的目的是激励学生思维能动性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探索、学习有目标、有方向。常用于新课的引入阶段或是由知识的低层次要求向高层次要求转变的时候。比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上课前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汽车追尾事故现场的视频资料,然后提问:你知道我国每年有多少人因车祸失去生命吗?你知道发生车祸的原因有哪些吗?要怎样做才能尽量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上述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但不一定是热烈兴奋的场面,此时学生已深受震动,探究欲望被激发,认真严肃地思索并讨论起来。又如在研究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对与其相邻的物体没有压力作用时,我准备了一个装水的矿泉水瓶,去掉盖子,采取分解式提问如下:(1)如果瓶子静止时在瓶底打一个小孔,水会流出来吗?(2)如果瓶子做自由落体运动,水会流出来吗?此时我不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结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学生的兴趣来了,接着又提出问题:(3)瓶子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水流不出来,那么,如果把瓶子向上抛出,瓶子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水会流出来吗?我又让学生亲自实验,以验证猜想,结果是水竟然还是流不出来!至此,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极高,产生了许多疑问和猜想,我再因势利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释疑而问。
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例如我在讲“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内容时,采用“释疑而问”这种方式进行提问教学,在测定学生的知识和理解方面:问题1,如何分析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车辆经过公路弯道需要的向心力是由哪些力提供的?在提升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的能力方面:问题2,环岛公路路面在拐弯处为什么不是水平的,而是一侧高、另一侧低?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是为了下雨时雨水容易流走,有人说这样车可以跑得快……而你的想法呢?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问题(3),为什么公路转弯处半径越小,路面的倾角就越大呢?又如公路转弯处路面修成倾斜的,除了安全考虑之外,还有就是车上的人以规定速度经过时,人不会往外倾斜,感觉会舒适些,为什么会这样?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学习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和运用,把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而外,提问的方式还很多,。同仁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选择使用。
3、启迪而问。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把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拓展、外延,巧妙地在步步设疑、引导点拨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掌握,起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目的。
有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检测式提问,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都得到及时地掌握,这便于我们教师及时调整思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完成授课任务后,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我们可以就某个问题与现实的联系向学生发问,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贯彻教学的基本原则,便于组织教学和调节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更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优势,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载体、智慧碰撞的空间、展示风采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进步的主阵地。
此外,有时为了维持教师秩序、制止学生说话等不良行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顺利进行教学,此时,可以通过提问来组织课堂。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1、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课堂评价由注重结果性转向过程性评价,由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的互动交流,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课堂提问必须寻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题意清楚、准确严密,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主干,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揭露矛盾,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了“加速度”这个概念之后,我设置这样几个要求学生辨析并举例的问题:(1)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吗?(2)速度变化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吗?(3)速度为零的物体加速度一定是零吗?通过对这几个学生们易犯错的问题逐一辨析,并结合具体的例子,加深了学生对加速度这个新的物理概念的理解,突出了重点内容的掌握。比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一节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释疑型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吗?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从新旧知识的冲突中提出,激起了学生的内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学生的内需,也突破了知识上的难点。
2、要循循善诱,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提问的最高境界是问题能步步推进,引起师生间的思维共振。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3、要因势利导,注意提问的灵活性。
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允许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以便使同学们和老师听到不同的声音,最终达到发散思维、触类旁通的目的。
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学生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要先把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我们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4、要明确目标,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在物理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所提问题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含糊不具体的提问,学生思维难以开展起来。因此,在拟定提问的问题时,要事先计划好,尽量事先写在教案中,并加以严格推敲。比如高二的《电磁感应》这一节,我所采取的探究方式是完全开放式的,为学生准备了足够的器材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进而得出结论。我在最后几分钟内又提出了以下问题:当原磁场磁通量变化不同时,是否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也不同?当磁铁(或通电原线圈)在感应线圈中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不同,是否电流计指针偏转角度大小就不一样?这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规律呢?能否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同学们又动起手来,不一会就有同学喊起来:“磁铁移动得越快,电流越大”、“导体棒切割得越快,电流越大”,我笑而不答,只是布置了下节课的预习问题。
大家都知道,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当是用所学知识而消灭存在的问题,而应当是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不仅使教学活动继续下去,还能持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发散思维,对提高课堂效率大有裨益。
此外,我们还要正确评价,注意肯定和激励。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指明其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更重要的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如果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提问策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则能够在物理课堂活动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几乎在每一节课中都要精心设计不同水平、形式多样的提问,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去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并以高级认知问题去鼓励学生的思维价值、观念和证据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实践证明,有效提问不仅对物理教学有真正的功效,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
提问的关键在于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结合提问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使课堂中的提问成为体现教师意图、引导学生思维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1、激趣而问。
这类设问的目的是激励学生思维能动性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探索、学习有目标、有方向。常用于新课的引入阶段或是由知识的低层次要求向高层次要求转变的时候。比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上课前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汽车追尾事故现场的视频资料,然后提问:你知道我国每年有多少人因车祸失去生命吗?你知道发生车祸的原因有哪些吗?要怎样做才能尽量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上述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但不一定是热烈兴奋的场面,此时学生已深受震动,探究欲望被激发,认真严肃地思索并讨论起来。又如在研究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对与其相邻的物体没有压力作用时,我准备了一个装水的矿泉水瓶,去掉盖子,采取分解式提问如下:(1)如果瓶子静止时在瓶底打一个小孔,水会流出来吗?(2)如果瓶子做自由落体运动,水会流出来吗?此时我不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结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学生的兴趣来了,接着又提出问题:(3)瓶子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水流不出来,那么,如果把瓶子向上抛出,瓶子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水会流出来吗?我又让学生亲自实验,以验证猜想,结果是水竟然还是流不出来!至此,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极高,产生了许多疑问和猜想,我再因势利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释疑而问。
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例如我在讲“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内容时,采用“释疑而问”这种方式进行提问教学,在测定学生的知识和理解方面:问题1,如何分析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车辆经过公路弯道需要的向心力是由哪些力提供的?在提升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的能力方面:问题2,环岛公路路面在拐弯处为什么不是水平的,而是一侧高、另一侧低?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是为了下雨时雨水容易流走,有人说这样车可以跑得快……而你的想法呢?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问题(3),为什么公路转弯处半径越小,路面的倾角就越大呢?又如公路转弯处路面修成倾斜的,除了安全考虑之外,还有就是车上的人以规定速度经过时,人不会往外倾斜,感觉会舒适些,为什么会这样?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学习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和运用,把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而外,提问的方式还很多,。同仁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选择使用。
3、启迪而问。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把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拓展、外延,巧妙地在步步设疑、引导点拨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掌握,起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目的。
有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检测式提问,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都得到及时地掌握,这便于我们教师及时调整思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完成授课任务后,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我们可以就某个问题与现实的联系向学生发问,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贯彻教学的基本原则,便于组织教学和调节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更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优势,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载体、智慧碰撞的空间、展示风采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进步的主阵地。
此外,有时为了维持教师秩序、制止学生说话等不良行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顺利进行教学,此时,可以通过提问来组织课堂。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1、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课堂评价由注重结果性转向过程性评价,由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的互动交流,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课堂提问必须寻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题意清楚、准确严密,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主干,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揭露矛盾,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了“加速度”这个概念之后,我设置这样几个要求学生辨析并举例的问题:(1)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吗?(2)速度变化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吗?(3)速度为零的物体加速度一定是零吗?通过对这几个学生们易犯错的问题逐一辨析,并结合具体的例子,加深了学生对加速度这个新的物理概念的理解,突出了重点内容的掌握。比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一节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释疑型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吗?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从新旧知识的冲突中提出,激起了学生的内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学生的内需,也突破了知识上的难点。
2、要循循善诱,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提问的最高境界是问题能步步推进,引起师生间的思维共振。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3、要因势利导,注意提问的灵活性。
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允许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以便使同学们和老师听到不同的声音,最终达到发散思维、触类旁通的目的。
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学生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要先把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我们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4、要明确目标,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在物理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所提问题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含糊不具体的提问,学生思维难以开展起来。因此,在拟定提问的问题时,要事先计划好,尽量事先写在教案中,并加以严格推敲。比如高二的《电磁感应》这一节,我所采取的探究方式是完全开放式的,为学生准备了足够的器材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进而得出结论。我在最后几分钟内又提出了以下问题:当原磁场磁通量变化不同时,是否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也不同?当磁铁(或通电原线圈)在感应线圈中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不同,是否电流计指针偏转角度大小就不一样?这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规律呢?能否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同学们又动起手来,不一会就有同学喊起来:“磁铁移动得越快,电流越大”、“导体棒切割得越快,电流越大”,我笑而不答,只是布置了下节课的预习问题。
大家都知道,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当是用所学知识而消灭存在的问题,而应当是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不仅使教学活动继续下去,还能持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发散思维,对提高课堂效率大有裨益。
此外,我们还要正确评价,注意肯定和激励。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指明其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更重要的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如果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提问策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则能够在物理课堂活动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几乎在每一节课中都要精心设计不同水平、形式多样的提问,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去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并以高级认知问题去鼓励学生的思维价值、观念和证据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实践证明,有效提问不仅对物理教学有真正的功效,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