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同课异构”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者】 陈 希
【机构】 (广西北流市六麻镇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以校为本的教研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级的重视和基层教师的青睐,而“同课异构”作为课改试验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改革和校本教研模式,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同课异构;优化;促进;发展
“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来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个性化课堂,这样来展示不同教师的教学魅力。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智慧,全新的教学策略,全新的教研模式,让教师用多种智慧的目光处理教材,用多种智慧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异构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同课异构”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关注教师成长的过程,关注的是校本研究的质量和它的可持续发展。“同课异构”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优化了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集体备课的热情。
以往的教师集体备课,我们强调大家同备一课内容或一个单元,但是由一人主讲,大家课后分析研讨。每当学期开始,老师们忙着听课与评课,然而,匆匆忙忙听了课,留下印象的却不多,能够提供借鉴和帮助的更是有限。组织大家评课研讨,有的教师因为听的课既不是同一学科又不是同一年级,因此无话可说;而同组的老师听了课,因为不是主讲教师,研究的程度不够,涉及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多触及不到深处,也都说些不疼不痒的面子上过得去的话。而长时间大面积的分散听课,造成了教师审美疲劳,研究的新鲜劲受到了消解。由于这样的集体备课是事先确定了主讲教师的集体备课,这样就无形中区分出了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形成了主动备课和被动备课,主讲教师和被动听课教师的状况。久而久之,使得一部分教师丧失了主动意识,客观上助长了依赖性。
而“同课异构”能触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题”的教学与研究,大家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这样,老师们一改以前的备课态度,都认为上一堂好课跟自己有直接的关系,于是努力备课,积极思索,竭力找出与其他教师上课时的不同点,来突出自己教学的特点和风格。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主动意识增强了,积极备课的热情大大得到了激发。这样的集体备课,才真正做到了集体研究,集思广益,这样的研究教学,有助于教师上好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有助于深入研究教学,体验教学全过程。
有效的教学则要求教师备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备教法”。因此有人把备课称之为“课前的计划书,课上的备忘录,课后的反思簿”。教师要想成为课堂教学积极主动的决策者,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极其有必要理解对教学有帮助的知识基础,其中包括教学策略、学生成长、学习动机等方面的知识。教学研究很重要的是让教师体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全过程,尤其是对年轻的教师,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备课和教学研究。因此,作为一个教师,要尽可能的全面研究教材,深刻的熟悉教材,并且注意课的前后的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备课、研究。要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这样就不会指木为林或见木失林。不仅要从客观上对学生、对教材、对课堂进行整体观察,而更多的是从每一天的每一节课入手。比如怎样导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抠词析句,披文入情进入实际学习,如何品味和细琢人物内心思想情感,怎样抓重点和突破难点,怎样确定一节课的明确目标等等。通过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老师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不分高低、取长补短,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氛围,创设了良性循环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条件,而我们的教学指导也更有了针对性,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也大大得到了激发。
第三、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发展源自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反思是教师发展最具积极性的因素。这种反思是一种批判性反思,即吸收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特色,铸造自己的个性品牌,其最终归宿是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过程中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1、加强了教学反思,教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一堂好课的教学,取决于教师的功底,教师的积淀和智慧,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手段和具体的课堂细节等方面做大量的充分的思考和准备,预设和生成的各种情况都要进行考虑。虽然我们每天踏入的是同一个课堂,但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正如古希腊哲人说过:我们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教师要把琢磨和推敲当成每一天的工作习惯,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反思状态。
过去的研究教学,大多数时候行政领导听课,教师讲课,有时我们还会听推门课,似乎用这种方式才能推动老师认真研究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讲,被听课教师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很难做得好,而课后对讲课老师进行的教学评点,也使人感到被听课就相当于被检查,从心理上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再加上匆忙应对,教学状态和效果肯定不佳。那么,这样的评课又有多少益处呢?而“同课异构”却能使教师群体深入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充分的备课,然后讲课。课后和大家一起评价讨论,找出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设计上课。这样,让教师从不同角度领略了不同的教学风格,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样的研究氛围,极大地鼓舞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每次课后,大家急着去反思,听取别人的意见,去评价、研讨,为下一位教师讲好课再一次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反思,是积极的反思,有益的反思,是创造性的反思。使每位教师在实践中,有了更多向别人学习和全面审视自己教学的机会,受益无穷。而且每个人都成为了教学研究的主体部分,同时增进了同组教师间相互协作的感情。受到教师由衷的欢迎。
2、“同课异构”让教师研讨走向实效。马克思?范梅南指出:“学会了教学的所有技术但却仍然不适合做老师,这是有可能的。显然,教师的培训内涵要比传授知识和技巧深的多,甚至也比教授职业道德规范深的多。成为一名教师还包括那些不能被正式传授的东西:教育智慧的最具个性色彩的体现。”从目前国内整体的教师培训方式来看,偏重技术理性的“外铄式”教师培训模式占有很大比重,但由于这种培训忽视教师以往的信念、经验和成长背景,漠视了教师的内在需要和个人知识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而限制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发挥。而“同课异构”却能更好地架设起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变的桥梁,通过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促进作为隐性知识的教育智慧的显性化,达成教师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在“异构——交流——实践——研讨——反思——创新”的螺旋式进程中,既有对课标理解的和谐共振,也有不同看法的碰撞。
第四、有助于教研团体专业化成长
教研团队专业化成长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本教研绩效的核心要素。在过去的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集体互研的校本教研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一是目标取向同一,说课、备课、评课往往拘泥于统一的标准模式,教案、作业、试卷也趋向同一,忽视了教师个体差异和特征优势,淡化了教学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二是由于目标的统一性,导致很多教师放弃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努力学习他人的教学特色,但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收效不大,或丢到了西瓜,捡到了芝麻。在这“趋同”的教研团队中,脱颖而出的只是极少数人,很多教师只能作为一种陪衬。这种以牺牲很多教师个性风格的教研方式无助于教研团队的成长与发展,反而是一种束缚。
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更为便利的交流学习、展示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共同探讨,交流彼此的观点。在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上带给参与者更多的反思,更深地体会到教师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法会建构出完全不同的课堂。多维的角度,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从而有效的达到了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效果,直接引发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共性代表了课改的方向,个性代表了教师的不懈追求,“同课异构”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教师的思路,真正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是实在又有实效的教研方式。其最主要的优势就在于以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升了教研团队的整体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载体。我们将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在实践中提高,在比较中共同进步,从而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让老师们快速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切实改进教师教学策略和方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同课异构;优化;促进;发展
“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来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个性化课堂,这样来展示不同教师的教学魅力。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智慧,全新的教学策略,全新的教研模式,让教师用多种智慧的目光处理教材,用多种智慧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异构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同课异构”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关注教师成长的过程,关注的是校本研究的质量和它的可持续发展。“同课异构”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优化了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集体备课的热情。
以往的教师集体备课,我们强调大家同备一课内容或一个单元,但是由一人主讲,大家课后分析研讨。每当学期开始,老师们忙着听课与评课,然而,匆匆忙忙听了课,留下印象的却不多,能够提供借鉴和帮助的更是有限。组织大家评课研讨,有的教师因为听的课既不是同一学科又不是同一年级,因此无话可说;而同组的老师听了课,因为不是主讲教师,研究的程度不够,涉及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多触及不到深处,也都说些不疼不痒的面子上过得去的话。而长时间大面积的分散听课,造成了教师审美疲劳,研究的新鲜劲受到了消解。由于这样的集体备课是事先确定了主讲教师的集体备课,这样就无形中区分出了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形成了主动备课和被动备课,主讲教师和被动听课教师的状况。久而久之,使得一部分教师丧失了主动意识,客观上助长了依赖性。
而“同课异构”能触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题”的教学与研究,大家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这样,老师们一改以前的备课态度,都认为上一堂好课跟自己有直接的关系,于是努力备课,积极思索,竭力找出与其他教师上课时的不同点,来突出自己教学的特点和风格。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主动意识增强了,积极备课的热情大大得到了激发。这样的集体备课,才真正做到了集体研究,集思广益,这样的研究教学,有助于教师上好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有助于深入研究教学,体验教学全过程。
有效的教学则要求教师备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备教法”。因此有人把备课称之为“课前的计划书,课上的备忘录,课后的反思簿”。教师要想成为课堂教学积极主动的决策者,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极其有必要理解对教学有帮助的知识基础,其中包括教学策略、学生成长、学习动机等方面的知识。教学研究很重要的是让教师体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全过程,尤其是对年轻的教师,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备课和教学研究。因此,作为一个教师,要尽可能的全面研究教材,深刻的熟悉教材,并且注意课的前后的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备课、研究。要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这样就不会指木为林或见木失林。不仅要从客观上对学生、对教材、对课堂进行整体观察,而更多的是从每一天的每一节课入手。比如怎样导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抠词析句,披文入情进入实际学习,如何品味和细琢人物内心思想情感,怎样抓重点和突破难点,怎样确定一节课的明确目标等等。通过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老师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不分高低、取长补短,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氛围,创设了良性循环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条件,而我们的教学指导也更有了针对性,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也大大得到了激发。
第三、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发展源自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反思是教师发展最具积极性的因素。这种反思是一种批判性反思,即吸收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特色,铸造自己的个性品牌,其最终归宿是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过程中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1、加强了教学反思,教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一堂好课的教学,取决于教师的功底,教师的积淀和智慧,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手段和具体的课堂细节等方面做大量的充分的思考和准备,预设和生成的各种情况都要进行考虑。虽然我们每天踏入的是同一个课堂,但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正如古希腊哲人说过:我们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教师要把琢磨和推敲当成每一天的工作习惯,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反思状态。
过去的研究教学,大多数时候行政领导听课,教师讲课,有时我们还会听推门课,似乎用这种方式才能推动老师认真研究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讲,被听课教师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很难做得好,而课后对讲课老师进行的教学评点,也使人感到被听课就相当于被检查,从心理上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再加上匆忙应对,教学状态和效果肯定不佳。那么,这样的评课又有多少益处呢?而“同课异构”却能使教师群体深入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充分的备课,然后讲课。课后和大家一起评价讨论,找出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设计上课。这样,让教师从不同角度领略了不同的教学风格,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样的研究氛围,极大地鼓舞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每次课后,大家急着去反思,听取别人的意见,去评价、研讨,为下一位教师讲好课再一次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反思,是积极的反思,有益的反思,是创造性的反思。使每位教师在实践中,有了更多向别人学习和全面审视自己教学的机会,受益无穷。而且每个人都成为了教学研究的主体部分,同时增进了同组教师间相互协作的感情。受到教师由衷的欢迎。
2、“同课异构”让教师研讨走向实效。马克思?范梅南指出:“学会了教学的所有技术但却仍然不适合做老师,这是有可能的。显然,教师的培训内涵要比传授知识和技巧深的多,甚至也比教授职业道德规范深的多。成为一名教师还包括那些不能被正式传授的东西:教育智慧的最具个性色彩的体现。”从目前国内整体的教师培训方式来看,偏重技术理性的“外铄式”教师培训模式占有很大比重,但由于这种培训忽视教师以往的信念、经验和成长背景,漠视了教师的内在需要和个人知识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而限制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发挥。而“同课异构”却能更好地架设起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变的桥梁,通过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促进作为隐性知识的教育智慧的显性化,达成教师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在“异构——交流——实践——研讨——反思——创新”的螺旋式进程中,既有对课标理解的和谐共振,也有不同看法的碰撞。
第四、有助于教研团体专业化成长
教研团队专业化成长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本教研绩效的核心要素。在过去的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集体互研的校本教研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一是目标取向同一,说课、备课、评课往往拘泥于统一的标准模式,教案、作业、试卷也趋向同一,忽视了教师个体差异和特征优势,淡化了教学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二是由于目标的统一性,导致很多教师放弃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努力学习他人的教学特色,但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收效不大,或丢到了西瓜,捡到了芝麻。在这“趋同”的教研团队中,脱颖而出的只是极少数人,很多教师只能作为一种陪衬。这种以牺牲很多教师个性风格的教研方式无助于教研团队的成长与发展,反而是一种束缚。
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更为便利的交流学习、展示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共同探讨,交流彼此的观点。在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上带给参与者更多的反思,更深地体会到教师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法会建构出完全不同的课堂。多维的角度,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从而有效的达到了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效果,直接引发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共性代表了课改的方向,个性代表了教师的不懈追求,“同课异构”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教师的思路,真正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是实在又有实效的教研方式。其最主要的优势就在于以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升了教研团队的整体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载体。我们将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在实践中提高,在比较中共同进步,从而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让老师们快速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切实改进教师教学策略和方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