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数学的课程观

【作者】 魏丙国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中学)


【正文】  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观,就必须正确理解课程改革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这些要素与我们以前的理解所发生的变化,比较全面地把握课程观的要素,才能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教师的内涵,具体地说,在新的课程下,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组织者与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神仙”转化为平等的合作者。这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要发生彻底的变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那么,以往给学生的定位也就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单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在我国习以为常,而且在教师们头脑里也根深蒂固了。《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采取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研究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是新课程观下学生的内涵。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教学中要考虑到的问题。关注这些问题,就是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而不是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数学学习通常认为是做数学题,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要采取探索、发现与研究的方式获得。实质上就是否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这也是教师缺乏课程观造成的。数学教材不是惟一的数学工具,这一观念是课程观的重要内容。教材由原来的“控制”和“规范”功能转向为“为教学服务”的功能。教材不再神圣,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只要有利于教学的课程资源都可开发利用。这种教材观是教育的“社会控制职能”和制度化教育强化的结果。提倡“材料式”教材观,是课程观的基本要求。
  充分发掘数学教学资源以济教材之不足,是当前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凡是同教学内容相关的数据、图表、图形、现象,都要尽可能地运用到教学之中,以丰富课堂教学。取生活之灵气以济数学,成为当今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主流。
  教育环境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我们过去强调比较多的是课堂环境的整齐性、权威性与规范性,忽视了建立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观下的课程教学环境讲究师生间、学生闷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环境。课外学习环境也需要教师营造与指引。比如,学生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教师必须就调查的外部环境为学生疏通,不能产生阻碍学生调查活动开展的因素等。
  课程观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最近发现了这么一件事,一位公认为很优秀的教师,采用《标准》编写的数学教材,课上得头头是道,但经专家一评论,急得她哭起来了。专家说,没有体现课程观。那么,怎么教学才能体现课程观呢?
  1、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把教科书奉为圣旨,要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这次课程改革中值得十分重视的新课题。数学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仅满足于教材上那些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知识的教学也远远不能体现社会对人们掌握课本知识的要求,更多是需要人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给学生提供辩论、思考的材料,学生从课堂模拟现实的思考中,掌握今后对自己发展需要所具备的素质。
  2、让学生真正主动而有效学习
  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就显得非常单薄,很多所谓的主动学习,就是学生简单地回答教师提的几个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做几道练习题,或者热热闹闹一阵谁也听不清楚的讨论,或是装模做样操作几下学具。诸如此类的教学现象!可以说不胜枚举,特别表现在比赛课中,有些人还美其名口是“课堂气氛热烈”。其实,这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也是教师缺乏课程观的体现。
  我们主张学生的主动学习,就是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使发现式学习、探索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人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而有效的学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只有这样,学生的有效学习才能到位。而一些设置过多的铺垫性提问或练习,把学生的思维圈定在一个小范围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以往的复习提问,本多数是无效的,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应该摈弃。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念、态度与价值观
  《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设立了“情感与态度”目标: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是我国第一次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及价值观,教学中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学习一个数学知识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情,由学生谈谈学习的心里感受,经常与学生聊聊学习数学的体会,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教互学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