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唯有源头活水来——浅谈课文教学与作文的关系
【作者】 周 敏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正文】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毋庸置疑。课文,也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提到作文,学生怕,教师愁。作文教学已经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难点,且与课文教学呈脱节趋势。而一次课堂实践却给了我新的启示。
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到诗人寄情于康桥景物,恰是在康桥景物变换中体现诗人情感流程。于是,我作了如下点拨:仿照课文,选择适当意象,进行简单的自我创作。很多学生积极参与。我选取了一篇以学生都熟悉的校园为大环境的作品,仅供参考。
《再聚甘泉》:悠悠地/我来了/正如我悠悠地走/我悠悠地漫步/吮吸着清香的苦竹/那竹旁的甘泉/是地窖里的琼浆/泉水里的柔和/在我的眼里明了/甘泉旁的亭台/默默地在林中思量/在小亭的古色里/我甘心做一根椽子/那夕阳下的一塘/不是莲花,是人中君/凋落在柔风中/漂浮着晚霞似的情/寻情?划一只小舟/向碧荷更碧处驶去/满载一船莲儿/在莲儿芳醇中陶醉/我要永远陶醉啊/幽幽是再聚的锣钹/鸟儿也为我嘻闹/嘻闹是今晚的甘泉/幽幽地我走了/正如我幽幽地来/我揉一揉双耳/不放过一丝天籁
小作者借学校里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苦竹、甘泉、古亭、荷花,抒发了自己假毕归校与同学相聚时的喜悦心情。文笔虽显稚嫩,却展现了创造思维的火花。而这一火花的闪现,是课文和生活碰撞的结果。所以,把握机会,适当运用,课文也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写作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长期持续的过程。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充分利用课文,做好由句到段,由段而篇的单项训练,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单项训练的展开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定点仿写,平移借鉴。高中语文教材,名篇荟萃,优美语段不胜枚举。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学以致用。在语文课文教学中,结合高考中仿写考点,引导学生就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在积累本上写下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更能将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从而消除作文时的畏难情绪,慢慢爱上作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李乐薇用“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来表现小屋点缀山的静景美。学生续了几个比喻句,“好比沉寂幽静的湖面跃出一尾鲤鱼,飘逸唯美的田野飘过一两声牧童的短笛……”这样,既丰富了语言,又能展开丰富的联想。
其次,有效改写,诱发想象。课本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库,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这座宝库来为自己的写作服务。改写在仿写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课文,使得课文教学效率更高。它要求学生对将要完成的“创作”进行整体谋篇布局和细部揣摩,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诗歌,包括古诗和现当代诗,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改写,则会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仍以教学《再别康桥》为例,可以要求学生在诗人所选取的画面中任选一幅,将之改写为一段描写性的文字。有学生改写第二节时,这样写道:
傍晚的余辉温柔地洒在河畔那一排细柳上,仿佛为她们披上一件件金灿灿的嫁衣,也许夕阳想让那金柳做他的新娘吧!阳光在水波上激情挥洒,水天相接,倒映着新娘的倩影。波光起伏,有若新郎伴着新娘摇曳飘逸的舞姿。我的心也经不住那舞姿的诱惑,随之旋入那空旷起伏的舞池,澎湃起伏,久久难平……
文笔细腻灵动而饱含深情。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曾让学生将其改写为话剧,在教学《卫风·氓》时,可让学生将它改写为小说。在改写《氓》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细致地注意到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以桑树的变化衬托人物心境的变化;有的截取主人公婚前婚后两个典型场景,在对比中突出人物形象。
诗人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而一个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也很难在学习上有所获。如何在课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将它与写作结合在一起呢?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点:适当留白,激发创意。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个人修养,性格爱好等的不同,造成了他们感悟理解的千差万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空间还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则会开出美丽的鲜花。
教学《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我将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与之进行对比阅读。我以“铁石时代的温柔心肠——走近李煜”作为课堂的标题。依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上归纳的古诗鉴赏的基本途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结合词作内容、写作背景,同学们对李煜有了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李煜,你觉得哪种颜色合适?请将想法写成文。同学们兴趣大发,文思泉涌。
教学《越中览古》时,我让学生阅读《勾践灭吴》,并讨论勾践这一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引用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说明勾践忍辱负重,能屈能伸,是个正面形象。有的学生提出勾践和夫差有着相似之处的观点,并以《越中览古》一诗为论据,说明勾践胜利之后忘记昔日的耻辱和苦难,而陶醉在喜悦之中。有的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由勾践的经历谈到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
这样的训练,可随时随堂地进行,观点不限,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学生求异思维得到发展,所写的作文片段,又是大作文的有力补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生活的确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而学生往往忽视它,作文时便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基于此,我们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做到由此及彼,观照自身。
在我们心中,潜存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感激、同情、敬畏、羞耻等,这都是需要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的。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美文有时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可以成为学生自省与自察的过程,教师可作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去观照自己的生活。
《我与地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教学第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以“假如有一天,我的生命与苦难相逢”为开头,做片段练习,学生心中的勇敢与坚强被唤醒,优美文段在文中时时闪现。有的写得细腻生动,如“也许我们相逢在河边,你故意拆毁了唯一的一座独木桥,让我无法跃过河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我会仍然微笑着望着你,挫挫你的锐气。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些木头,把它们做成一只小木筏,顺着水划向彼岸”。有的写得颇有气势,如“如果苦难是一堆寒冰,我会用我的热情去融化它;如果苦难是一块顽石,我就会用宝剑去辟开它;如果苦难是一条漫长的征途,我就会用脚步去丈量它”。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布置了大作文《感悟我的母亲》,学生静下心来,体会着深沉的母爱,曾被忽视的亲情重被拾起,写出的文章真挚感人。在这些训练过程中,课文成为学生留心观照自我生活的导师,其作用不可估量。
除上述几点外,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吸取各类写作技能,将之运用到写作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练就写作的熟练技能。
每篇课文在写作方面都能给我们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指明方向。结合课文,通过句、段、片段、篇的练笔,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结合课文,点拨学生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生活,慢慢乐于作文。善加利用,课文也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毋庸置疑。课文,也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提到作文,学生怕,教师愁。作文教学已经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难点,且与课文教学呈脱节趋势。而一次课堂实践却给了我新的启示。
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到诗人寄情于康桥景物,恰是在康桥景物变换中体现诗人情感流程。于是,我作了如下点拨:仿照课文,选择适当意象,进行简单的自我创作。很多学生积极参与。我选取了一篇以学生都熟悉的校园为大环境的作品,仅供参考。
《再聚甘泉》:悠悠地/我来了/正如我悠悠地走/我悠悠地漫步/吮吸着清香的苦竹/那竹旁的甘泉/是地窖里的琼浆/泉水里的柔和/在我的眼里明了/甘泉旁的亭台/默默地在林中思量/在小亭的古色里/我甘心做一根椽子/那夕阳下的一塘/不是莲花,是人中君/凋落在柔风中/漂浮着晚霞似的情/寻情?划一只小舟/向碧荷更碧处驶去/满载一船莲儿/在莲儿芳醇中陶醉/我要永远陶醉啊/幽幽是再聚的锣钹/鸟儿也为我嘻闹/嘻闹是今晚的甘泉/幽幽地我走了/正如我幽幽地来/我揉一揉双耳/不放过一丝天籁
小作者借学校里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苦竹、甘泉、古亭、荷花,抒发了自己假毕归校与同学相聚时的喜悦心情。文笔虽显稚嫩,却展现了创造思维的火花。而这一火花的闪现,是课文和生活碰撞的结果。所以,把握机会,适当运用,课文也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写作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长期持续的过程。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充分利用课文,做好由句到段,由段而篇的单项训练,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单项训练的展开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定点仿写,平移借鉴。高中语文教材,名篇荟萃,优美语段不胜枚举。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学以致用。在语文课文教学中,结合高考中仿写考点,引导学生就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在积累本上写下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更能将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从而消除作文时的畏难情绪,慢慢爱上作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李乐薇用“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来表现小屋点缀山的静景美。学生续了几个比喻句,“好比沉寂幽静的湖面跃出一尾鲤鱼,飘逸唯美的田野飘过一两声牧童的短笛……”这样,既丰富了语言,又能展开丰富的联想。
其次,有效改写,诱发想象。课本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库,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这座宝库来为自己的写作服务。改写在仿写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课文,使得课文教学效率更高。它要求学生对将要完成的“创作”进行整体谋篇布局和细部揣摩,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诗歌,包括古诗和现当代诗,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改写,则会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仍以教学《再别康桥》为例,可以要求学生在诗人所选取的画面中任选一幅,将之改写为一段描写性的文字。有学生改写第二节时,这样写道:
傍晚的余辉温柔地洒在河畔那一排细柳上,仿佛为她们披上一件件金灿灿的嫁衣,也许夕阳想让那金柳做他的新娘吧!阳光在水波上激情挥洒,水天相接,倒映着新娘的倩影。波光起伏,有若新郎伴着新娘摇曳飘逸的舞姿。我的心也经不住那舞姿的诱惑,随之旋入那空旷起伏的舞池,澎湃起伏,久久难平……
文笔细腻灵动而饱含深情。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曾让学生将其改写为话剧,在教学《卫风·氓》时,可让学生将它改写为小说。在改写《氓》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细致地注意到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以桑树的变化衬托人物心境的变化;有的截取主人公婚前婚后两个典型场景,在对比中突出人物形象。
诗人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而一个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也很难在学习上有所获。如何在课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将它与写作结合在一起呢?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点:适当留白,激发创意。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个人修养,性格爱好等的不同,造成了他们感悟理解的千差万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空间还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则会开出美丽的鲜花。
教学《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我将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与之进行对比阅读。我以“铁石时代的温柔心肠——走近李煜”作为课堂的标题。依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上归纳的古诗鉴赏的基本途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结合词作内容、写作背景,同学们对李煜有了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李煜,你觉得哪种颜色合适?请将想法写成文。同学们兴趣大发,文思泉涌。
教学《越中览古》时,我让学生阅读《勾践灭吴》,并讨论勾践这一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引用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说明勾践忍辱负重,能屈能伸,是个正面形象。有的学生提出勾践和夫差有着相似之处的观点,并以《越中览古》一诗为论据,说明勾践胜利之后忘记昔日的耻辱和苦难,而陶醉在喜悦之中。有的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由勾践的经历谈到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
这样的训练,可随时随堂地进行,观点不限,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学生求异思维得到发展,所写的作文片段,又是大作文的有力补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生活的确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而学生往往忽视它,作文时便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基于此,我们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做到由此及彼,观照自身。
在我们心中,潜存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感激、同情、敬畏、羞耻等,这都是需要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的。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美文有时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可以成为学生自省与自察的过程,教师可作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去观照自己的生活。
《我与地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教学第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以“假如有一天,我的生命与苦难相逢”为开头,做片段练习,学生心中的勇敢与坚强被唤醒,优美文段在文中时时闪现。有的写得细腻生动,如“也许我们相逢在河边,你故意拆毁了唯一的一座独木桥,让我无法跃过河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我会仍然微笑着望着你,挫挫你的锐气。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些木头,把它们做成一只小木筏,顺着水划向彼岸”。有的写得颇有气势,如“如果苦难是一堆寒冰,我会用我的热情去融化它;如果苦难是一块顽石,我就会用宝剑去辟开它;如果苦难是一条漫长的征途,我就会用脚步去丈量它”。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布置了大作文《感悟我的母亲》,学生静下心来,体会着深沉的母爱,曾被忽视的亲情重被拾起,写出的文章真挚感人。在这些训练过程中,课文成为学生留心观照自我生活的导师,其作用不可估量。
除上述几点外,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吸取各类写作技能,将之运用到写作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练就写作的熟练技能。
每篇课文在写作方面都能给我们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指明方向。结合课文,通过句、段、片段、篇的练笔,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结合课文,点拨学生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生活,慢慢乐于作文。善加利用,课文也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提到作文,学生怕,教师愁。作文教学已经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难点,且与课文教学呈脱节趋势。而一次课堂实践却给了我新的启示。
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到诗人寄情于康桥景物,恰是在康桥景物变换中体现诗人情感流程。于是,我作了如下点拨:仿照课文,选择适当意象,进行简单的自我创作。很多学生积极参与。我选取了一篇以学生都熟悉的校园为大环境的作品,仅供参考。
《再聚甘泉》:悠悠地/我来了/正如我悠悠地走/我悠悠地漫步/吮吸着清香的苦竹/那竹旁的甘泉/是地窖里的琼浆/泉水里的柔和/在我的眼里明了/甘泉旁的亭台/默默地在林中思量/在小亭的古色里/我甘心做一根椽子/那夕阳下的一塘/不是莲花,是人中君/凋落在柔风中/漂浮着晚霞似的情/寻情?划一只小舟/向碧荷更碧处驶去/满载一船莲儿/在莲儿芳醇中陶醉/我要永远陶醉啊/幽幽是再聚的锣钹/鸟儿也为我嘻闹/嘻闹是今晚的甘泉/幽幽地我走了/正如我幽幽地来/我揉一揉双耳/不放过一丝天籁
小作者借学校里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苦竹、甘泉、古亭、荷花,抒发了自己假毕归校与同学相聚时的喜悦心情。文笔虽显稚嫩,却展现了创造思维的火花。而这一火花的闪现,是课文和生活碰撞的结果。所以,把握机会,适当运用,课文也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写作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长期持续的过程。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充分利用课文,做好由句到段,由段而篇的单项训练,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单项训练的展开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定点仿写,平移借鉴。高中语文教材,名篇荟萃,优美语段不胜枚举。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学以致用。在语文课文教学中,结合高考中仿写考点,引导学生就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在积累本上写下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更能将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从而消除作文时的畏难情绪,慢慢爱上作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李乐薇用“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来表现小屋点缀山的静景美。学生续了几个比喻句,“好比沉寂幽静的湖面跃出一尾鲤鱼,飘逸唯美的田野飘过一两声牧童的短笛……”这样,既丰富了语言,又能展开丰富的联想。
其次,有效改写,诱发想象。课本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库,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这座宝库来为自己的写作服务。改写在仿写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课文,使得课文教学效率更高。它要求学生对将要完成的“创作”进行整体谋篇布局和细部揣摩,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诗歌,包括古诗和现当代诗,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改写,则会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仍以教学《再别康桥》为例,可以要求学生在诗人所选取的画面中任选一幅,将之改写为一段描写性的文字。有学生改写第二节时,这样写道:
傍晚的余辉温柔地洒在河畔那一排细柳上,仿佛为她们披上一件件金灿灿的嫁衣,也许夕阳想让那金柳做他的新娘吧!阳光在水波上激情挥洒,水天相接,倒映着新娘的倩影。波光起伏,有若新郎伴着新娘摇曳飘逸的舞姿。我的心也经不住那舞姿的诱惑,随之旋入那空旷起伏的舞池,澎湃起伏,久久难平……
文笔细腻灵动而饱含深情。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曾让学生将其改写为话剧,在教学《卫风·氓》时,可让学生将它改写为小说。在改写《氓》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细致地注意到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以桑树的变化衬托人物心境的变化;有的截取主人公婚前婚后两个典型场景,在对比中突出人物形象。
诗人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而一个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也很难在学习上有所获。如何在课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将它与写作结合在一起呢?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点:适当留白,激发创意。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个人修养,性格爱好等的不同,造成了他们感悟理解的千差万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空间还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则会开出美丽的鲜花。
教学《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我将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与之进行对比阅读。我以“铁石时代的温柔心肠——走近李煜”作为课堂的标题。依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上归纳的古诗鉴赏的基本途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结合词作内容、写作背景,同学们对李煜有了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李煜,你觉得哪种颜色合适?请将想法写成文。同学们兴趣大发,文思泉涌。
教学《越中览古》时,我让学生阅读《勾践灭吴》,并讨论勾践这一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引用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说明勾践忍辱负重,能屈能伸,是个正面形象。有的学生提出勾践和夫差有着相似之处的观点,并以《越中览古》一诗为论据,说明勾践胜利之后忘记昔日的耻辱和苦难,而陶醉在喜悦之中。有的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由勾践的经历谈到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
这样的训练,可随时随堂地进行,观点不限,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学生求异思维得到发展,所写的作文片段,又是大作文的有力补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生活的确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而学生往往忽视它,作文时便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基于此,我们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做到由此及彼,观照自身。
在我们心中,潜存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感激、同情、敬畏、羞耻等,这都是需要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的。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美文有时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可以成为学生自省与自察的过程,教师可作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去观照自己的生活。
《我与地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教学第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以“假如有一天,我的生命与苦难相逢”为开头,做片段练习,学生心中的勇敢与坚强被唤醒,优美文段在文中时时闪现。有的写得细腻生动,如“也许我们相逢在河边,你故意拆毁了唯一的一座独木桥,让我无法跃过河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我会仍然微笑着望着你,挫挫你的锐气。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些木头,把它们做成一只小木筏,顺着水划向彼岸”。有的写得颇有气势,如“如果苦难是一堆寒冰,我会用我的热情去融化它;如果苦难是一块顽石,我就会用宝剑去辟开它;如果苦难是一条漫长的征途,我就会用脚步去丈量它”。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布置了大作文《感悟我的母亲》,学生静下心来,体会着深沉的母爱,曾被忽视的亲情重被拾起,写出的文章真挚感人。在这些训练过程中,课文成为学生留心观照自我生活的导师,其作用不可估量。
除上述几点外,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吸取各类写作技能,将之运用到写作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练就写作的熟练技能。
每篇课文在写作方面都能给我们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指明方向。结合课文,通过句、段、片段、篇的练笔,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结合课文,点拨学生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生活,慢慢乐于作文。善加利用,课文也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毋庸置疑。课文,也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提到作文,学生怕,教师愁。作文教学已经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难点,且与课文教学呈脱节趋势。而一次课堂实践却给了我新的启示。
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到诗人寄情于康桥景物,恰是在康桥景物变换中体现诗人情感流程。于是,我作了如下点拨:仿照课文,选择适当意象,进行简单的自我创作。很多学生积极参与。我选取了一篇以学生都熟悉的校园为大环境的作品,仅供参考。
《再聚甘泉》:悠悠地/我来了/正如我悠悠地走/我悠悠地漫步/吮吸着清香的苦竹/那竹旁的甘泉/是地窖里的琼浆/泉水里的柔和/在我的眼里明了/甘泉旁的亭台/默默地在林中思量/在小亭的古色里/我甘心做一根椽子/那夕阳下的一塘/不是莲花,是人中君/凋落在柔风中/漂浮着晚霞似的情/寻情?划一只小舟/向碧荷更碧处驶去/满载一船莲儿/在莲儿芳醇中陶醉/我要永远陶醉啊/幽幽是再聚的锣钹/鸟儿也为我嘻闹/嘻闹是今晚的甘泉/幽幽地我走了/正如我幽幽地来/我揉一揉双耳/不放过一丝天籁
小作者借学校里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苦竹、甘泉、古亭、荷花,抒发了自己假毕归校与同学相聚时的喜悦心情。文笔虽显稚嫩,却展现了创造思维的火花。而这一火花的闪现,是课文和生活碰撞的结果。所以,把握机会,适当运用,课文也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写作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长期持续的过程。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充分利用课文,做好由句到段,由段而篇的单项训练,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单项训练的展开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定点仿写,平移借鉴。高中语文教材,名篇荟萃,优美语段不胜枚举。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学以致用。在语文课文教学中,结合高考中仿写考点,引导学生就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在积累本上写下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更能将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从而消除作文时的畏难情绪,慢慢爱上作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李乐薇用“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来表现小屋点缀山的静景美。学生续了几个比喻句,“好比沉寂幽静的湖面跃出一尾鲤鱼,飘逸唯美的田野飘过一两声牧童的短笛……”这样,既丰富了语言,又能展开丰富的联想。
其次,有效改写,诱发想象。课本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库,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这座宝库来为自己的写作服务。改写在仿写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课文,使得课文教学效率更高。它要求学生对将要完成的“创作”进行整体谋篇布局和细部揣摩,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诗歌,包括古诗和现当代诗,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改写,则会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仍以教学《再别康桥》为例,可以要求学生在诗人所选取的画面中任选一幅,将之改写为一段描写性的文字。有学生改写第二节时,这样写道:
傍晚的余辉温柔地洒在河畔那一排细柳上,仿佛为她们披上一件件金灿灿的嫁衣,也许夕阳想让那金柳做他的新娘吧!阳光在水波上激情挥洒,水天相接,倒映着新娘的倩影。波光起伏,有若新郎伴着新娘摇曳飘逸的舞姿。我的心也经不住那舞姿的诱惑,随之旋入那空旷起伏的舞池,澎湃起伏,久久难平……
文笔细腻灵动而饱含深情。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曾让学生将其改写为话剧,在教学《卫风·氓》时,可让学生将它改写为小说。在改写《氓》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细致地注意到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以桑树的变化衬托人物心境的变化;有的截取主人公婚前婚后两个典型场景,在对比中突出人物形象。
诗人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而一个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也很难在学习上有所获。如何在课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将它与写作结合在一起呢?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点:适当留白,激发创意。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个人修养,性格爱好等的不同,造成了他们感悟理解的千差万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空间还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则会开出美丽的鲜花。
教学《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我将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与之进行对比阅读。我以“铁石时代的温柔心肠——走近李煜”作为课堂的标题。依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上归纳的古诗鉴赏的基本途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结合词作内容、写作背景,同学们对李煜有了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李煜,你觉得哪种颜色合适?请将想法写成文。同学们兴趣大发,文思泉涌。
教学《越中览古》时,我让学生阅读《勾践灭吴》,并讨论勾践这一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引用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说明勾践忍辱负重,能屈能伸,是个正面形象。有的学生提出勾践和夫差有着相似之处的观点,并以《越中览古》一诗为论据,说明勾践胜利之后忘记昔日的耻辱和苦难,而陶醉在喜悦之中。有的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由勾践的经历谈到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
这样的训练,可随时随堂地进行,观点不限,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学生求异思维得到发展,所写的作文片段,又是大作文的有力补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生活的确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而学生往往忽视它,作文时便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基于此,我们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做到由此及彼,观照自身。
在我们心中,潜存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感激、同情、敬畏、羞耻等,这都是需要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的。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美文有时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可以成为学生自省与自察的过程,教师可作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去观照自己的生活。
《我与地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教学第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以“假如有一天,我的生命与苦难相逢”为开头,做片段练习,学生心中的勇敢与坚强被唤醒,优美文段在文中时时闪现。有的写得细腻生动,如“也许我们相逢在河边,你故意拆毁了唯一的一座独木桥,让我无法跃过河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我会仍然微笑着望着你,挫挫你的锐气。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些木头,把它们做成一只小木筏,顺着水划向彼岸”。有的写得颇有气势,如“如果苦难是一堆寒冰,我会用我的热情去融化它;如果苦难是一块顽石,我就会用宝剑去辟开它;如果苦难是一条漫长的征途,我就会用脚步去丈量它”。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布置了大作文《感悟我的母亲》,学生静下心来,体会着深沉的母爱,曾被忽视的亲情重被拾起,写出的文章真挚感人。在这些训练过程中,课文成为学生留心观照自我生活的导师,其作用不可估量。
除上述几点外,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吸取各类写作技能,将之运用到写作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练就写作的熟练技能。
每篇课文在写作方面都能给我们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指明方向。结合课文,通过句、段、片段、篇的练笔,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结合课文,点拨学生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生活,慢慢乐于作文。善加利用,课文也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