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沉默——语文课堂中的隐形亮点
【作者】 许家秀
【机构】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白沙镇充美小学)
【正文】摘 要:新课改下课堂上出现沉默似乎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败笔,有不少课堂生怕课堂片刻的沉默,会被听课者评之为“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新课程气息”。然而,积极的沉默有它的积极意义,它的存在是对高品质语文课堂的追求,是对有效语文课堂的叩问,也是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体现,是允许并且应该积极鼓励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积极沉默;意义
当前教育界中,“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看得出, 语文教学正在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变。然而有不少课堂为了追求表面上“发言踊跃”,忽视了热闹的背后的肤浅和低效,生怕课堂片刻的沉默,其实课堂既需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
一、沉默——提供学生思绪飞扬的时间保障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语文教学是一个激发情感、启迪智慧的过程。有了感悟才能激发情感,通过思维才能启迪智慧。”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需要充分的时间保障。而感悟、思维是任何教师都教不出来的,必须由学生亲自去完成、去实践,因而教师必须提供一定的时间保障有了自己的时间,学生才可进行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没有时间保障, 感悟无法深入;没有时间保障,思维无法活跃;;没有时间保障,“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只能是空谈。
特级教师张敬义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三顾茅庐》这一课,请大家围绕典型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当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给我们的思考进行咬文嚼字,读书批注。
(留给学生约 10 分钟,让学生读书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10 分钟的沉默好像让课堂显得缺少生机、冷冷清清,甚至令人觉得了无生趣、没有看头。其实不然, 细观学生, 他们或举笔圈点, 或低头冥思, 或自言自语, 或恍然大悟, 或满意而笑……这看似没有任何波澜的课堂,但其实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学生有了充裕的思维、感悟的时间。
此时的沉默是一种给予 ,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学习, 去独立思考; 此时的沉默是一种放任, 放任学生自由享受阅读的乐趣, 放任学生产生个性的见解。
二、沉默——实现“熟读深思子自知”的美好
语言文字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它蕴含着作者的精神和感情,也希望阅读它的人投入精神和感情,需要切身的体验。甚至在语文课的记诵中,沉默也是一种正常积极的表现形态。孔子说过: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课堂中,需要适当的沉默,或学生,或老师。这些沉默,都是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真实状态。教者的适当点拨调整,可以让沉默成为学习过程的加油站。沉默的外表下,是一颗颗活跃的心灵。
马骉老师在执教《老王》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在自由朗读了全文之后)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不懂的地方。
生:“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什么意思?
师:这问题问得很好,有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呢?
(教室里静悄悄)
师:暂时不懂没关系,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不幸者的不幸表现在哪里?幸运的人的幸运又表现在哪里?
(学生开始静静地读书,几分钟后,学生交流老王的不幸和善良,都被深深感动了,之后,老师再次把刚才学生的问题摆出来)
师:现在同学们说说“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生:“我”没意识到老王送我鸡蛋的真正用意,老王是把我当成他的朋友,而我却还拿钱给他,没有把他当朋友,所以感到愧疚。
生:“我”是平白地占有了老王的友谊,我没有像老王关心我一样关心老王
从以上片段看得出,当学生思维出现暂时的阻塞时,可让学生“熟读深思”。充分理解文本是需要时间思考的。一切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对文本有充分理解为基础,为此,须给学生应有的思维空间。
语文界里有一句行话: 如果把什么都讲透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在曲径深处,可能有几个类似的神秘花园,学生在经过苦苦的思索和追寻后,除了自己能感受到豁然开朗的通幽之妙,也许还能带给教师、带给教学意外的惊喜。
三、沉默——体现语文教师的教学技巧
根据沉默对学生的影响是否积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沉默,一种是消极的沉默。这两种沉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同时存在,优秀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消极的沉默转化为积极的沉默,并让积极的沉默演绎成课堂的亮点。
沉默既能较好地表达课文所体现的感情倾向,又能够强烈地表达教师的爱憎。聪颖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沉默达到“此时无声胜语声”的效果,实现智慧应对课堂新生成的反思和过渡。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王圣民老师一次在向学生介绍了两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后,精心设计了一次短暂的“沉默”来使学生加深体验。他提了一个问题:“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接下来的情景,王老师在自己的课后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刹那间,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我重复了一遍,依然很安静。又过了一会儿,才有几个同学沉静地举了手,她们感到投向她
们的目光是略带敬意的,便显得更矜持了。‘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我又发问了。寂然无声。在安静极了的教室中我又用清楚的含着希望的声调再重复一遍。还是寂然无声。我又和学生一起沉默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享受沉默,因为我看到不少学生脸上现出一缕歉疚、自责、不安的神情——可是,我并没有批评他们啊!”(王圣民:《享受沉默》)
通过让学生静静的举手来调动学生的高度注意,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深刻的思考反省。这个让学生沉默的过程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倡导的“教到学生心上”,她曾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当分析到这篇小说的高潮结局部分时,突然模仿韩麦尔先生的表情、动作,静静地站在讲台前,课堂的时间顿时像凝固了一样,整个班的学生都走进了一片悲愤之中。
沉默是要追求教学的真实有效, 是要让学生在沉默中思索, 在沉默中内化, 在沉默中积淀。教研专家刘旭老师说:“当课堂洗净浮躁时, 真实就是美丽, 这个真实就是朴实、充实、丰实、扎实。”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积极的沉默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不是理化,精密的计算不能算出蕴藉的感情,反复的分析也难得唯一的答案。有时教师的沉默也是一种方法,学生的沉默也是一种回答。出类拔萃的演员善于用沉默来诠释绵绵的爱和滔滔的恨,高人一等的教师也应善于用沉默来独辟蹊径。因为沉默无声,却是有声语言的延伸; 沉默无语,却能淋漓尽致的表达喜怒哀乐、表现七情六欲。当情意相投,当情景交融,当快乐到了极致,当痛苦到了极点,也许只有沉默、唯有沉默才能表达那在心底起伏不止的千言万语
参考文献:
[1]叶丽丽.基于课堂沉默现象的观察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1)
[2] 王艳蕊.浅谈语文有效教学[J]商情,2010,( 06) : 80.
[3]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语文课堂;积极沉默;意义
当前教育界中,“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看得出, 语文教学正在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变。然而有不少课堂为了追求表面上“发言踊跃”,忽视了热闹的背后的肤浅和低效,生怕课堂片刻的沉默,其实课堂既需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
一、沉默——提供学生思绪飞扬的时间保障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语文教学是一个激发情感、启迪智慧的过程。有了感悟才能激发情感,通过思维才能启迪智慧。”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需要充分的时间保障。而感悟、思维是任何教师都教不出来的,必须由学生亲自去完成、去实践,因而教师必须提供一定的时间保障有了自己的时间,学生才可进行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没有时间保障, 感悟无法深入;没有时间保障,思维无法活跃;;没有时间保障,“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只能是空谈。
特级教师张敬义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三顾茅庐》这一课,请大家围绕典型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当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给我们的思考进行咬文嚼字,读书批注。
(留给学生约 10 分钟,让学生读书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10 分钟的沉默好像让课堂显得缺少生机、冷冷清清,甚至令人觉得了无生趣、没有看头。其实不然, 细观学生, 他们或举笔圈点, 或低头冥思, 或自言自语, 或恍然大悟, 或满意而笑……这看似没有任何波澜的课堂,但其实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学生有了充裕的思维、感悟的时间。
此时的沉默是一种给予 ,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学习, 去独立思考; 此时的沉默是一种放任, 放任学生自由享受阅读的乐趣, 放任学生产生个性的见解。
二、沉默——实现“熟读深思子自知”的美好
语言文字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它蕴含着作者的精神和感情,也希望阅读它的人投入精神和感情,需要切身的体验。甚至在语文课的记诵中,沉默也是一种正常积极的表现形态。孔子说过: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课堂中,需要适当的沉默,或学生,或老师。这些沉默,都是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真实状态。教者的适当点拨调整,可以让沉默成为学习过程的加油站。沉默的外表下,是一颗颗活跃的心灵。
马骉老师在执教《老王》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在自由朗读了全文之后)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不懂的地方。
生:“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什么意思?
师:这问题问得很好,有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呢?
(教室里静悄悄)
师:暂时不懂没关系,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不幸者的不幸表现在哪里?幸运的人的幸运又表现在哪里?
(学生开始静静地读书,几分钟后,学生交流老王的不幸和善良,都被深深感动了,之后,老师再次把刚才学生的问题摆出来)
师:现在同学们说说“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生:“我”没意识到老王送我鸡蛋的真正用意,老王是把我当成他的朋友,而我却还拿钱给他,没有把他当朋友,所以感到愧疚。
生:“我”是平白地占有了老王的友谊,我没有像老王关心我一样关心老王
从以上片段看得出,当学生思维出现暂时的阻塞时,可让学生“熟读深思”。充分理解文本是需要时间思考的。一切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对文本有充分理解为基础,为此,须给学生应有的思维空间。
语文界里有一句行话: 如果把什么都讲透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在曲径深处,可能有几个类似的神秘花园,学生在经过苦苦的思索和追寻后,除了自己能感受到豁然开朗的通幽之妙,也许还能带给教师、带给教学意外的惊喜。
三、沉默——体现语文教师的教学技巧
根据沉默对学生的影响是否积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沉默,一种是消极的沉默。这两种沉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同时存在,优秀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消极的沉默转化为积极的沉默,并让积极的沉默演绎成课堂的亮点。
沉默既能较好地表达课文所体现的感情倾向,又能够强烈地表达教师的爱憎。聪颖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沉默达到“此时无声胜语声”的效果,实现智慧应对课堂新生成的反思和过渡。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王圣民老师一次在向学生介绍了两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后,精心设计了一次短暂的“沉默”来使学生加深体验。他提了一个问题:“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接下来的情景,王老师在自己的课后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刹那间,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我重复了一遍,依然很安静。又过了一会儿,才有几个同学沉静地举了手,她们感到投向她
们的目光是略带敬意的,便显得更矜持了。‘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我又发问了。寂然无声。在安静极了的教室中我又用清楚的含着希望的声调再重复一遍。还是寂然无声。我又和学生一起沉默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享受沉默,因为我看到不少学生脸上现出一缕歉疚、自责、不安的神情——可是,我并没有批评他们啊!”(王圣民:《享受沉默》)
通过让学生静静的举手来调动学生的高度注意,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深刻的思考反省。这个让学生沉默的过程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倡导的“教到学生心上”,她曾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当分析到这篇小说的高潮结局部分时,突然模仿韩麦尔先生的表情、动作,静静地站在讲台前,课堂的时间顿时像凝固了一样,整个班的学生都走进了一片悲愤之中。
沉默是要追求教学的真实有效, 是要让学生在沉默中思索, 在沉默中内化, 在沉默中积淀。教研专家刘旭老师说:“当课堂洗净浮躁时, 真实就是美丽, 这个真实就是朴实、充实、丰实、扎实。”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积极的沉默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不是理化,精密的计算不能算出蕴藉的感情,反复的分析也难得唯一的答案。有时教师的沉默也是一种方法,学生的沉默也是一种回答。出类拔萃的演员善于用沉默来诠释绵绵的爱和滔滔的恨,高人一等的教师也应善于用沉默来独辟蹊径。因为沉默无声,却是有声语言的延伸; 沉默无语,却能淋漓尽致的表达喜怒哀乐、表现七情六欲。当情意相投,当情景交融,当快乐到了极致,当痛苦到了极点,也许只有沉默、唯有沉默才能表达那在心底起伏不止的千言万语
参考文献:
[1]叶丽丽.基于课堂沉默现象的观察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1)
[2] 王艳蕊.浅谈语文有效教学[J]商情,2010,( 06) : 80.
[3]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