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生命之花在课堂教学中绽放——生命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邓 杰
【机构】 (威海经区崮山中学)
【正文】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这一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今天,我们重提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青少年自杀,我们更为关注的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我们下一代的生命生活的质量。
当前,我国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象令人堪忧,不断出现的校园暴力现象、中学生弑师杀母的惨剧、青少年跳楼自杀的行为令人触目惊心。国内有份调查:青少年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再加上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自杀和暴力犯罪率居世界前几位,并且越来越低龄化。“中华生命教育论坛”曾经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我国每年有近20000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并且自杀率很高,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级。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这充分体现了本课程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注。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对知识本位、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又使历史学科的教学演化成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进而忽视了历史学科教学应该提升学生生命价值、提升学生对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忽视了对学生心灵成长和生命意义的教育。因此,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
一、转变学习方式,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展现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
充分利用“U”型学习小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导学员的作用,实行“兵教兵”的策略,教学活动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独立学习”转向“合作学习”,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允许并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策略,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把获取知识的过程变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U”型小组倡导的合作学习模式,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与创新中完善与塑造学生的人格,进而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形成互动互补效应,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搭建开放式的发展平台,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
例如,在鲁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最可爱的人》中,讲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内容时,利用了课本里黄继光、邱少云两位英雄的事迹,设计了以小组合作、再现当时的场景的方式,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再现英雄的光辉壮举,各小组同学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活动结束后让同学们谈感想、谈黄继光、邱少云两位英雄的牺牲的价值,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创新能力,也使学生们深刻感受了英雄们顾全大局、舍生忘死、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命价值的教育。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接纳他人、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同时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合作的平等性、合作的乐趣、合作的成功感,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在历史课堂中传递生命的气息。
初中历史新课标强调:“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这告诉我们历史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感悟历史人物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和精神风貌,进而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以典型事件教学来阐述生命的意义。教材中的许多历史事件都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内涵,例如“南京大屠杀”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军国主义对生命进行惨无人道的摧残的一个典型事例,也是针对日本警察厅近期全日本10个都府县展开的“尊重生命教育”活动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场拷问。在纪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80周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图片展和征文比赛,在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接着在全年级展开了演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更进一步深刻理解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2.以典型的历史人物教学来彰显生命的价值。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舍生取义实现了生命的最高价值,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好素材,但由于我们今天的学生的生活已经远离了当时的环境,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和谐音符”。在鲁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戊戌变法》中,讲到谭嗣同为变法甘愿流血牺牲时,很多学生笑他傻。针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从他甘愿牺牲的目的、精神加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谭嗣同最后的呐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本意是希望他的死能唤醒民众,为了民族大业甘于奉献。他这种行为是为历史、为国家负责的表现,中华民族之所以崛起就是因为无数仁人志士为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果,所以说谭嗣同的牺牲章显出了他的伟大人格,这才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站在历史、国家与个人生命来说,无疑历史和国家为重,个人生命为轻,所以在面对历史转折,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要舍弃个人的生命。
黄继光、邱少云、谭嗣同等历史人物的献身行为的确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确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但那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行为,这与如今我们强调的珍爱生命、彰显生命关怀并无矛盾,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生命的保护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对他人的生命尊重和敬畏的态度。
三、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生命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存在和发展。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生命。历史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关爱,学会共同生活。古人在艰难的环境中,相互关爱、相互合作才能顺利征服改造自然,才能生存和繁衍。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包含着许多科学的为人的道理。在历史的熏陶中,学生可以从大量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之中,汲取丰富的人文素养,养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道德修养。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如:立志奋发、勤奋好学、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总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的态度,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校和课堂成为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这是教育的责任,我们历史教师应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前,我国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象令人堪忧,不断出现的校园暴力现象、中学生弑师杀母的惨剧、青少年跳楼自杀的行为令人触目惊心。国内有份调查:青少年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再加上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自杀和暴力犯罪率居世界前几位,并且越来越低龄化。“中华生命教育论坛”曾经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我国每年有近20000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并且自杀率很高,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级。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这充分体现了本课程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注。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对知识本位、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又使历史学科的教学演化成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进而忽视了历史学科教学应该提升学生生命价值、提升学生对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忽视了对学生心灵成长和生命意义的教育。因此,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
一、转变学习方式,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展现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
充分利用“U”型学习小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导学员的作用,实行“兵教兵”的策略,教学活动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独立学习”转向“合作学习”,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允许并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策略,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把获取知识的过程变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U”型小组倡导的合作学习模式,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与创新中完善与塑造学生的人格,进而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形成互动互补效应,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搭建开放式的发展平台,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
例如,在鲁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最可爱的人》中,讲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内容时,利用了课本里黄继光、邱少云两位英雄的事迹,设计了以小组合作、再现当时的场景的方式,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再现英雄的光辉壮举,各小组同学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活动结束后让同学们谈感想、谈黄继光、邱少云两位英雄的牺牲的价值,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创新能力,也使学生们深刻感受了英雄们顾全大局、舍生忘死、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命价值的教育。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接纳他人、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同时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合作的平等性、合作的乐趣、合作的成功感,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在历史课堂中传递生命的气息。
初中历史新课标强调:“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这告诉我们历史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感悟历史人物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和精神风貌,进而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以典型事件教学来阐述生命的意义。教材中的许多历史事件都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内涵,例如“南京大屠杀”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军国主义对生命进行惨无人道的摧残的一个典型事例,也是针对日本警察厅近期全日本10个都府县展开的“尊重生命教育”活动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场拷问。在纪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80周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图片展和征文比赛,在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接着在全年级展开了演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更进一步深刻理解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2.以典型的历史人物教学来彰显生命的价值。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舍生取义实现了生命的最高价值,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好素材,但由于我们今天的学生的生活已经远离了当时的环境,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和谐音符”。在鲁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戊戌变法》中,讲到谭嗣同为变法甘愿流血牺牲时,很多学生笑他傻。针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从他甘愿牺牲的目的、精神加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谭嗣同最后的呐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本意是希望他的死能唤醒民众,为了民族大业甘于奉献。他这种行为是为历史、为国家负责的表现,中华民族之所以崛起就是因为无数仁人志士为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果,所以说谭嗣同的牺牲章显出了他的伟大人格,这才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站在历史、国家与个人生命来说,无疑历史和国家为重,个人生命为轻,所以在面对历史转折,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要舍弃个人的生命。
黄继光、邱少云、谭嗣同等历史人物的献身行为的确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确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但那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行为,这与如今我们强调的珍爱生命、彰显生命关怀并无矛盾,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生命的保护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对他人的生命尊重和敬畏的态度。
三、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生命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存在和发展。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生命。历史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关爱,学会共同生活。古人在艰难的环境中,相互关爱、相互合作才能顺利征服改造自然,才能生存和繁衍。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包含着许多科学的为人的道理。在历史的熏陶中,学生可以从大量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之中,汲取丰富的人文素养,养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道德修养。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如:立志奋发、勤奋好学、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总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的态度,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校和课堂成为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这是教育的责任,我们历史教师应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