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小学物质科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作者】 黄哲元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沈家寨小学)
【正文】摘 要;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要求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品质——重视生命教育正逐步成为共识。而小学物质科学领域设计知识面广、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这就使得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把知、情、意、行融为一体,教育和引导学生身心和谐、与社会及环境和谐,懂得欣赏、尊重生命,让物质科学“生命化”。
关键词:小学;物质科学;生命教育;渗透
一、如何让物质科学“生命化”
教师要自觉践行生命教育的理念。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应首先大力提升对生命的认识,体会生命在课堂中流淌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化的教育活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物质科学领域中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以及渗透点,研究渗透方法。
首先根据物质科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并列出各章节中,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结合点,合理统筹规划。然后分层次阶段,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了解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等。
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和空气》,通过观看当今水资源现状、空气状况,以及相关污染事件视频图片,让学生明白水和空气与人类生存的关系;通过体验烈日下劳作后缺水喝,以及30秒内“憋气”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缺水、缺氧气,人类将无法生存。进而激发学生保护水和空气的意识,养成节水习惯。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磁铁》,学生通过体验指南针在手机、电脑旁会改变指向,感受到过度使用手机电脑,会干扰人体及周围环境的正常磁场。意识到小学生正在长身体,应合理适度地使用高科技电子产品,让自己健康地成长。
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声音》,通过对声音产生、传播的探究,引导学生如何保护的听力。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电》,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全地用电。如《导体与绝缘体》一课中,老师提问“水是不是导体”,于是学生们一起利用手中的电路检测器,检验结果发现灯泡不亮,难道水不是导体?老师再拿出8节电池串联的电路,将导线探入水中,灯泡亮了,证明水是导体。接着老师又提问“人是不是导体”,此时让学生两手握住导线,红灯亮,验证人体也是导体。接下来则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时间了。第3单元《食物》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辨别食物是否变质,怎样做到饮食卫生。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有不吃早饭、爱吃零食的习惯。此时,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配料信息,配加图片视频案例,让学生意识到防腐剂对人体的危害。通过熟读顺口溜“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饭吃得像平民”等,培养学生按时吃早饭、少吃零食的良好习惯。
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光》,让学生经历改变物质颜色,并利用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来获取更多的能量,培养学生环保节能的意识。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热》,通过观察水泥路、铁轨上的缝隙,夏天自行车轮胎充气程度,以及饮料瓶上留出的膨胀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固、液、气三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关注其中的安全隐患。
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工具和机械》,通过体验各种工具的省力情况,学会使用工具给生活、给他人带来方便。第2单元《形状与结构》,通过当一回建筑师,去探究常见形状结构的承受力特点,并亲手制作塔和桥,感受其中的奥秘和巧妙,并能学以致用。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环境和我们》,如何减少垃圾丢弃、净化水质和空气?可以组织学生回收塑料瓶,采用厨余鲜垃圾(水果和蔬菜皮)加红糖和水,制作环保酵素,操作步骤简单易行。既能减少垃圾排放,又能净化水质和空气。
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构建富有生命力的科学课堂
根据课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教学方式,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前提下,细水长流地渗透、滴灌,实现生命教育渗透目标。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游戏、查资料、做小报等形式,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生命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种声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因此,富有实践性的课外活动正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如:实地考查当地水质、汽车尾气排放、建筑地安全设施状况等,以及调查访问人们对环保节能、水电安全了解情况等。
另外,可以结合时事或重大节日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珍贵。 如:在世界环境日可以举行“人人动手 防污减排 环保酵素净地球”实践活动,在世界无烟日举行“小小一支烟 危害万万千”禁烟活动,在爱耳日举办“远离噪音,保护听力”活动等。还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使他们懂得关爱生命。
另外,组织课堂的纪律也可以富有艺术化、生命化。每学期的第一课强调科学课堂要求,并带领学生熟读顺口溜:塑料袋,竹木筷,城市污染真厉害;杀动物,砍植物,地球穿着破衣服;观看电视学问大,预防辐射2米8;三无食品不能要,一日三餐最重要等。在课堂分组实验、小组讨论或者纪律散乱时,老师喊出顺口溜,学生接下半句,然后安静坐端,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总之,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在深层意义上是要培养和完善人性,生命教育是人生的终身教育。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积极因素,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随时渗透生命教育,把健康的生命观根植于学生的心里,从而使学生更珍视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让物质科学生命化,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参考文献:
[1]华婷.现代阐释学视角下的小学教学[J].长沙大学学报,2009(23).
关键词:小学;物质科学;生命教育;渗透
一、如何让物质科学“生命化”
教师要自觉践行生命教育的理念。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应首先大力提升对生命的认识,体会生命在课堂中流淌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化的教育活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物质科学领域中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以及渗透点,研究渗透方法。
首先根据物质科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并列出各章节中,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结合点,合理统筹规划。然后分层次阶段,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了解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等。
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和空气》,通过观看当今水资源现状、空气状况,以及相关污染事件视频图片,让学生明白水和空气与人类生存的关系;通过体验烈日下劳作后缺水喝,以及30秒内“憋气”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缺水、缺氧气,人类将无法生存。进而激发学生保护水和空气的意识,养成节水习惯。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磁铁》,学生通过体验指南针在手机、电脑旁会改变指向,感受到过度使用手机电脑,会干扰人体及周围环境的正常磁场。意识到小学生正在长身体,应合理适度地使用高科技电子产品,让自己健康地成长。
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声音》,通过对声音产生、传播的探究,引导学生如何保护的听力。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电》,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全地用电。如《导体与绝缘体》一课中,老师提问“水是不是导体”,于是学生们一起利用手中的电路检测器,检验结果发现灯泡不亮,难道水不是导体?老师再拿出8节电池串联的电路,将导线探入水中,灯泡亮了,证明水是导体。接着老师又提问“人是不是导体”,此时让学生两手握住导线,红灯亮,验证人体也是导体。接下来则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时间了。第3单元《食物》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辨别食物是否变质,怎样做到饮食卫生。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有不吃早饭、爱吃零食的习惯。此时,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配料信息,配加图片视频案例,让学生意识到防腐剂对人体的危害。通过熟读顺口溜“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饭吃得像平民”等,培养学生按时吃早饭、少吃零食的良好习惯。
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光》,让学生经历改变物质颜色,并利用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来获取更多的能量,培养学生环保节能的意识。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热》,通过观察水泥路、铁轨上的缝隙,夏天自行车轮胎充气程度,以及饮料瓶上留出的膨胀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固、液、气三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关注其中的安全隐患。
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工具和机械》,通过体验各种工具的省力情况,学会使用工具给生活、给他人带来方便。第2单元《形状与结构》,通过当一回建筑师,去探究常见形状结构的承受力特点,并亲手制作塔和桥,感受其中的奥秘和巧妙,并能学以致用。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环境和我们》,如何减少垃圾丢弃、净化水质和空气?可以组织学生回收塑料瓶,采用厨余鲜垃圾(水果和蔬菜皮)加红糖和水,制作环保酵素,操作步骤简单易行。既能减少垃圾排放,又能净化水质和空气。
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构建富有生命力的科学课堂
根据课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教学方式,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前提下,细水长流地渗透、滴灌,实现生命教育渗透目标。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游戏、查资料、做小报等形式,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生命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种声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因此,富有实践性的课外活动正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如:实地考查当地水质、汽车尾气排放、建筑地安全设施状况等,以及调查访问人们对环保节能、水电安全了解情况等。
另外,可以结合时事或重大节日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珍贵。 如:在世界环境日可以举行“人人动手 防污减排 环保酵素净地球”实践活动,在世界无烟日举行“小小一支烟 危害万万千”禁烟活动,在爱耳日举办“远离噪音,保护听力”活动等。还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使他们懂得关爱生命。
另外,组织课堂的纪律也可以富有艺术化、生命化。每学期的第一课强调科学课堂要求,并带领学生熟读顺口溜:塑料袋,竹木筷,城市污染真厉害;杀动物,砍植物,地球穿着破衣服;观看电视学问大,预防辐射2米8;三无食品不能要,一日三餐最重要等。在课堂分组实验、小组讨论或者纪律散乱时,老师喊出顺口溜,学生接下半句,然后安静坐端,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总之,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在深层意义上是要培养和完善人性,生命教育是人生的终身教育。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积极因素,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随时渗透生命教育,把健康的生命观根植于学生的心里,从而使学生更珍视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让物质科学生命化,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参考文献:
[1]华婷.现代阐释学视角下的小学教学[J].长沙大学学报,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