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政治趣味教学策略谈
【作者】 王小斌
【机构】 重庆市城口中学校
【正文】 摘 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展开,如何实现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这是每个高中政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中政治;趣味教学;探究
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克服以上弊端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积极性,使高中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呢?我认为真正上好政治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要善于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多样,充满趣味性以激发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关键在于教师要得法。从唯物辩证法角度上看,总体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如果总是千篇一律,会使学生厌烦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学习热情,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尝试以下方法: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典型、生动、新颖的事例说明道理,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以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知识内容往往抽象难懂而且逻辑性很强,必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激发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由此,教师必须深入社会生活探寻典型、生动、新颖的事例并把它们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趣味性。所谓典型事例就是指它要能反映事物本质,深刻说明观点和原理,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具有代表性。
2、利用歌曲和影视等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景,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以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政治课程理论抽象、内容枯燥乏味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歌曲和影视等现代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跃然于纸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不仅能把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使书本上的间接知识变为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并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这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课堂活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播放《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英雄的赞歌》等歌曲来体现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通过展展播《红河谷》、《上甘岭》、《长征》等影视,让学生深刻理解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基本内涵。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领悟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形成强烈的情感受,由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使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和拓展能力,以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形式可不拘一格,教师可组织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上网等方式学会查阅一定的事例、数据、图文资料,学会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学会积累知识和拓展能力。如在《经济生活》第六课第二框题《股票、债券和保险》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在搜集有关股票、债券和保险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不但可增长学生对股票、债券、保险等金融知识的理解。
4、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国际政治形势等时政专题展开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而且随着知识结构的扩展、认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增强,他们不但学习书本知识,而且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政治形势。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历史事件和国际形势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以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一框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理解,这样在分析历史事件和国际形势中既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体验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I hear,I forget.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这句格言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只在课堂上激发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拓展、深化,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和兴趣性,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不拘一格。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以激发学习兴趣。
俗语讲“爱屋及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和瓦解的作用,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微妙的影响和改变学习质量。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着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学生对老师产生敬畏感,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被动服从。这样就使学生不敢自由发表见解,影响了正常发展。而新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师生是平等的。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要倡导和实践“尊重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彼此交流情感,彼此感染,把教学变成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让对话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充满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课堂充满着平等、和谐与温馨,师生之间充满激情。促进师生情感交融。通过“生活化、活动性、自主化、情感化”的课堂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感。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师的手脚放开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多了,学生的天地更广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多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加了,政治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崭新的课堂。
综上所述,兴趣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虽引导学生学好政治课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所有的学习天赋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只有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结出丰硕果实。
关键词:高中政治;趣味教学;探究
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克服以上弊端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积极性,使高中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呢?我认为真正上好政治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要善于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多样,充满趣味性以激发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关键在于教师要得法。从唯物辩证法角度上看,总体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如果总是千篇一律,会使学生厌烦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学习热情,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尝试以下方法: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典型、生动、新颖的事例说明道理,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以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知识内容往往抽象难懂而且逻辑性很强,必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激发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由此,教师必须深入社会生活探寻典型、生动、新颖的事例并把它们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趣味性。所谓典型事例就是指它要能反映事物本质,深刻说明观点和原理,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具有代表性。
2、利用歌曲和影视等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景,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以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政治课程理论抽象、内容枯燥乏味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歌曲和影视等现代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跃然于纸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不仅能把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使书本上的间接知识变为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并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这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课堂活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播放《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英雄的赞歌》等歌曲来体现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通过展展播《红河谷》、《上甘岭》、《长征》等影视,让学生深刻理解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基本内涵。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领悟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形成强烈的情感受,由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使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和拓展能力,以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形式可不拘一格,教师可组织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上网等方式学会查阅一定的事例、数据、图文资料,学会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学会积累知识和拓展能力。如在《经济生活》第六课第二框题《股票、债券和保险》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在搜集有关股票、债券和保险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不但可增长学生对股票、债券、保险等金融知识的理解。
4、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国际政治形势等时政专题展开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而且随着知识结构的扩展、认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增强,他们不但学习书本知识,而且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政治形势。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历史事件和国际形势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以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一框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理解,这样在分析历史事件和国际形势中既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体验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I hear,I forget.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这句格言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只在课堂上激发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拓展、深化,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和兴趣性,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不拘一格。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以激发学习兴趣。
俗语讲“爱屋及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和瓦解的作用,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微妙的影响和改变学习质量。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着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学生对老师产生敬畏感,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被动服从。这样就使学生不敢自由发表见解,影响了正常发展。而新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师生是平等的。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要倡导和实践“尊重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彼此交流情感,彼此感染,把教学变成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让对话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充满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课堂充满着平等、和谐与温馨,师生之间充满激情。促进师生情感交融。通过“生活化、活动性、自主化、情感化”的课堂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感。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师的手脚放开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多了,学生的天地更广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多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加了,政治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崭新的课堂。
综上所述,兴趣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虽引导学生学好政治课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所有的学习天赋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只有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结出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