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义敏
【机构】 福建省仙游金石中学
【正文】 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难点,强化高中生阅读能力,不但可以带动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乃至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学生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一、挖掘教材潜能——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课文”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材料,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辨别筛选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上有着重要作用。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其潜能,与高考阅读能力互相契合,既可解救学生跳出题海,还可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
1、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在高考中常包括对词语、句子、中心等的理解。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句进行理解,领会其妙处及美感。如《荷塘月色》中开头句“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通过对此句的理解,可以看到作者思想的郁积、苦闷,进一步理解造成“不宁静”的原因,层层剥下去,则可由一句而知文章深意之所在。
2、辨别筛选能力。能否在最短时间内辨别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是判断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那么利用教材范文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如找关键词语法,我在教《故都的秋》一文时,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故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然后循着这根线,让学生观秋色、听秋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写秋色、秋声的词语,既培养了学生对重要信息的快速筛选能力,课常气氛又非常活跃。
3、分析归纳能力。这是较高层次的一种能力,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了较长的篇章后,能很快抓住中心,获取有用信息。利用教材范文,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①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②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③概括文章的表现形式,写作特色;④加小标题法。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归纳的准确、全面、简洁。
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理解能力
阅读兴趣是指学生对文本内容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它是高中学生阅读意识活动的具体反映,也是一种具有稳定性和趋向性的心理表现。阅读动机是推动中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它是反映学生阅读需求,引起学生阅读行为,满足学生阅读愿望的内部动力。中学生阅读兴趣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社会性和实用性,这种特点决定着对阅读持久和深刻的理解,对所理解内容的实际检验、运用。当学生对提供给他的阅读对象不感兴趣的时候,表现出的是精神的涣散、反映的迟钝、接收信息较差,思维不连贯,出现理解偏差。反之,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在阅读过程中就能精力集中,情绪稳定,思维敏捷,能更准确地理解领悟,把握阅读对象的要点和特点. 兴趣对文本理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会促进高中生在阅读文本时采取深度加工的策略,对所读内容建立更多的联系,对它进行更多的独立思考。兴趣高的学生会对所读内容表现出更强的推理能力。
2、兴趣对学习那些明确包含在文本中的知识时作用不大,甚至没有影响;而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理解时,兴趣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高的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具有更高的迁移水平。兴趣是影响文本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在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理解时,兴趣的作用尤其明显,而兴趣对回答简单的知识问题却无影响。
3、兴趣对文本阅读中的理解监控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兴趣一方面改善了学生和阅读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也就改善了阅读学习的结果,导致学生在质与量上更优越的学习。
三、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为了使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着做出如下努力。
1、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培养质疑能力非常重要。如司马迁《鸿门宴》中描写的刘邦。从政治家的角度看,刘邦是一个有谋略、善决断的人;但如果从抢夺天下的一代枭雄的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有野心、善权术的人。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
2、为学生提供示范
教师的示范是为让学生看到教授阅读中是怎样质疑的。例如,以曹禺《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为例,为学生做出示范。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私冷酷、残忍等思想性格特点,学生一般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以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作为质疑示范,可以抓住第三幕中对周朴园始终保持周公馆三十年前的旧模样这一点。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周公馆三十年不变的摆设中是否可以表明周朴园的“怀旧”情思?从而是否可以证明周朴园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呢?接下来教师可以联系全文,对这个疑问进行回答,把这样一个质疑过程展示给学生,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质疑先要从具体内容入手,然后要联系全文,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的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教师的示范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批注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可以从教师的学习中直接受益。
3、丰富学生的知识
质疑是以思维的形式而出现的,但质疑的重要基础是丰富的知识。没有知识做基础,质疑一定是空泛的,或者是不着边际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提供有关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当学生的知识逐渐丰富之后,质疑的水平也就一定会日渐提高。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一、挖掘教材潜能——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课文”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材料,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辨别筛选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上有着重要作用。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其潜能,与高考阅读能力互相契合,既可解救学生跳出题海,还可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
1、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在高考中常包括对词语、句子、中心等的理解。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句进行理解,领会其妙处及美感。如《荷塘月色》中开头句“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通过对此句的理解,可以看到作者思想的郁积、苦闷,进一步理解造成“不宁静”的原因,层层剥下去,则可由一句而知文章深意之所在。
2、辨别筛选能力。能否在最短时间内辨别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是判断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那么利用教材范文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如找关键词语法,我在教《故都的秋》一文时,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故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然后循着这根线,让学生观秋色、听秋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写秋色、秋声的词语,既培养了学生对重要信息的快速筛选能力,课常气氛又非常活跃。
3、分析归纳能力。这是较高层次的一种能力,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了较长的篇章后,能很快抓住中心,获取有用信息。利用教材范文,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①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②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③概括文章的表现形式,写作特色;④加小标题法。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归纳的准确、全面、简洁。
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理解能力
阅读兴趣是指学生对文本内容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它是高中学生阅读意识活动的具体反映,也是一种具有稳定性和趋向性的心理表现。阅读动机是推动中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它是反映学生阅读需求,引起学生阅读行为,满足学生阅读愿望的内部动力。中学生阅读兴趣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社会性和实用性,这种特点决定着对阅读持久和深刻的理解,对所理解内容的实际检验、运用。当学生对提供给他的阅读对象不感兴趣的时候,表现出的是精神的涣散、反映的迟钝、接收信息较差,思维不连贯,出现理解偏差。反之,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在阅读过程中就能精力集中,情绪稳定,思维敏捷,能更准确地理解领悟,把握阅读对象的要点和特点. 兴趣对文本理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会促进高中生在阅读文本时采取深度加工的策略,对所读内容建立更多的联系,对它进行更多的独立思考。兴趣高的学生会对所读内容表现出更强的推理能力。
2、兴趣对学习那些明确包含在文本中的知识时作用不大,甚至没有影响;而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理解时,兴趣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高的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具有更高的迁移水平。兴趣是影响文本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在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理解时,兴趣的作用尤其明显,而兴趣对回答简单的知识问题却无影响。
3、兴趣对文本阅读中的理解监控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兴趣一方面改善了学生和阅读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也就改善了阅读学习的结果,导致学生在质与量上更优越的学习。
三、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为了使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着做出如下努力。
1、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培养质疑能力非常重要。如司马迁《鸿门宴》中描写的刘邦。从政治家的角度看,刘邦是一个有谋略、善决断的人;但如果从抢夺天下的一代枭雄的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有野心、善权术的人。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
2、为学生提供示范
教师的示范是为让学生看到教授阅读中是怎样质疑的。例如,以曹禺《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为例,为学生做出示范。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私冷酷、残忍等思想性格特点,学生一般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以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作为质疑示范,可以抓住第三幕中对周朴园始终保持周公馆三十年前的旧模样这一点。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周公馆三十年不变的摆设中是否可以表明周朴园的“怀旧”情思?从而是否可以证明周朴园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呢?接下来教师可以联系全文,对这个疑问进行回答,把这样一个质疑过程展示给学生,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质疑先要从具体内容入手,然后要联系全文,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的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教师的示范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批注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可以从教师的学习中直接受益。
3、丰富学生的知识
质疑是以思维的形式而出现的,但质疑的重要基础是丰富的知识。没有知识做基础,质疑一定是空泛的,或者是不着边际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提供有关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当学生的知识逐渐丰富之后,质疑的水平也就一定会日渐提高。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读活作品、品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