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充满数学

【作者】 郭芳芳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崮头小学


【正文】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数学;生活联系实际;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本应是学校教育中内容最丰富、最有趣的课程之一,但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的学生感到数学乏味而难学。正如赞可夫所批评的,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情绪是忽视的。他说: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是以心理学,文学理论为基础的。因此,教师不得不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想的火花,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得到主动的发展。下面我就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来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妈妈买微波炉用了374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6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衣服用了100就用374+100,可衣服比100元少了4元,所以要374+100-4;或者妈妈带了374元,买东西用了96元,还剩多少钱?妈妈可能拿一张百元钞票,而留下274元,付了96元,应找回4元,所以有374-96=100-96+274=278元。
  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和富有现实性,让数学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可以安排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例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的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及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
  例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12人去旅行,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21页)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极限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的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同学们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集信息,结合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中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总之,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促进学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学生就会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精彩的世界。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注重生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生活才能得以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文摘《让数学回归生活_数学》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3]中国教育文摘:《数学与生活》
  [4]新课程学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