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平行探索谋一支独放,课程交融促春色满园——实验协作区数学优势学科发展纪实
【作者】 吕喜燕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实验中学
【正文】实验协作区依托环翠区教育局,以提升“城乡学校教学质量、教师均衡化成长”为发展目标,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经过周密思考,确立了“数学”为优势学科。
为使小初数学衔接顺畅,优势学科在推进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四大问题:
1.做好小初衔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2.使良莠不齐的师资力量达到均衡发展,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
3.开发更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数学校本课程,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挖掘学科内涵,彰显学科特色,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持续发展。
4.使优势学科发挥最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所有学科都能从中受益。
带着以上问题和思考,在坚持学科成绩始终领先的前提下,我们通过“统整教研,横向帮带,纵向提升”的方式,不断探索和研究,优势学科在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如下成果。
一、拓展课程引领:聚焦成长,统一调控,推进课程教师团队的一体化发展
(一)领导率先 统一思想
为提高区内数学教师的“课程向心力”,协作区领导达成一致意见:“统整和撬动”是优势学科课程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为每位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有力保障。
(二)多种形式 统整教研
为使协作区内各学校教育资源均衡化,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协作区内实行“五统一”形式抓教研,要求所有教师要抓住主干夯实基础,降低难度面向全体,培养兴趣积极探索。力求做到教学灵活化,活动趣味化,练习多样化,综合应用生活化。通过远程观摩、网络答疑、主题研讨、定期总结等形式,统一教研,共同成长。
(三)横向帮带 师资共享
在统整教研的基础上,中小学校际间也开始了“师资共享”的人才输送培养计划。针对校际间师资匮乏,教研力量薄弱的现象,协作区开展了“跨校”青蓝工程帮扶活动。北校的孙斌等四位青年老师分别拜实验中学的董圣洁等老师为师傅,半月湾小学的曲元晓老师和鲸园小学的林玲燕老师结为师徒。通过校际间的师徒结对,我们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四)纵向提升 和而不同
自确立数学优势学科以来,实验协作区一直行走在“聚焦素养,打造课程”的道路上。从小初衔接的教材梳理到小初同步的运算能力大比拼、从小初数学错题的习惯培养到小初启智思维的训练,协作区内师生同步,对数学一体化建设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有机教育。
二、拓展课程内涵:聚焦素养,深挖教材,促进课程建设的一体化成长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协作区在主抓课程建设的同时,主要通过抓课程建设和教法改革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梳理校本课程,拓展知识内涵,编写具有实验协作区特色的数学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主要着力于四个方面:一是课程选择: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从课本和教辅资料中选择教学内容,做到精讲精练;二是课程补充: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感觉较难、易错、易混的内容,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降低知识的难度,让中差生学得会;三是课程的拓展:将教学内容延伸拓展,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将知识综合运用,培养优秀生;四是课程改编:将课本或资料上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再用于教学。
迄今为止,协作区数学教师从四大知识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进行了知识的梳理,并完成了“激趣拓思、导学精练”特色区本课程共计十八册。拓展课程梳理每一知识点的“新知学习起点”“后续衔接拓展点”,找出知识衔接的鸿沟,架设知识衔接的桥梁。不仅给学生们展现了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也提升了每位数学教师全面了解、熟识中小学知识体系的机会。
此外,利用思维导图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初步整编了小初衔接比较紧密的四十五个单元的“构图巧思,明学启智”思维导图手册,协作区内所有数学教师也将继续深挖数学学科的知识衔接点,在实践应用中,持续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完善提升我们的教研成果。
(二)夯实运算过程,提升计算能力,开展具有协作区特色的数学竞赛活动。
为了把学生的运算能力落到实处,我们提出了“明算理、重落实、找规律、勤反思、会检查”的五步运算法,通过“教师随堂测——学校单元测——协作区统一测”的分层落实,不断完善教法,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目前,我们在协作区范围内开展了三次九年一体化的大型数学运算研讨活动。统一命题,统一测试,统一分析,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夯实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改革课程结构,增强问题意识,让自主与质疑成为学习的常态。
针对数学教学中发现的大部分学生问题意识不高、主动思考意识不强的特点,协作区数学教师借助课题研究,通过导学案和助学单的方式,让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结构,学会用预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能清楚的阐述;课堂中我们通过“启问导标―自学调控―内化反馈―自主检测―总结反思―问题解决”的问学课堂新结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自主与质疑成为学习的常态。
(四)优化课程目标,整合教育内容,让数学在生活中焕发生机。
利用研究性课程,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利用图形的镶嵌设计精美图案,利用三角函数设计遮阳板,利用勾股定理测量距离等;此外,我们还利用节假日通过活动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能力。2017年6月在实验北校开展了一次《设计数的运算程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中小学就研讨的主题开展了中小学一体化的数学绘画创意大赛活动,即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字或图形进行创意设计比赛,并对结果进行评选。
三、拓展课程外延:聚焦创新,融合延展,促进课程整合的一体化推进
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推进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春色满园,就必须拓展视野,不断融入新的元素。
(一)活动引领,融合美育,促进课程整合的链延发展。
我们尝试让数学与物理、化学、美术等国家课程相融合,通过图形的平移、转换、堆砌和重组,用色彩诠释图形的魅力,用信息技术推动效果的达成,让学生用艺术的眼光欣赏、创造数学之美,展示数学的魅力。
在与国家课程整合的同时,我们也开展了相应的拓展课程与之相补充。如“传统益智”的孔明锁、华容道、魔方、七巧板等,让学生们在玩转游戏、学习娱乐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科思维素养。
(二)玩学合一,乐享善创,促进拓展课程的有序发展。
实验协作区以3D打印、智能编程、科技创意等项目为基础,开发拓展课程资源,创设数学学习氛围,从兴趣出发,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新路程。
3D打印、激光雕刻技术为数学学科的立体几何提供了大量直观的演示素材,例如:在研究几何体截面时,学生先利用计算机软件制图,然后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几何模型,其效果远优于单纯的电脑动画演示;
“尊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在打造协作区数学优势学科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也制订了接下来的发展规划,我们相信实验人有能力更有水平让课程一直行走在不断完善的道路上。
为使小初数学衔接顺畅,优势学科在推进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四大问题:
1.做好小初衔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2.使良莠不齐的师资力量达到均衡发展,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
3.开发更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数学校本课程,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挖掘学科内涵,彰显学科特色,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持续发展。
4.使优势学科发挥最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所有学科都能从中受益。
带着以上问题和思考,在坚持学科成绩始终领先的前提下,我们通过“统整教研,横向帮带,纵向提升”的方式,不断探索和研究,优势学科在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如下成果。
一、拓展课程引领:聚焦成长,统一调控,推进课程教师团队的一体化发展
(一)领导率先 统一思想
为提高区内数学教师的“课程向心力”,协作区领导达成一致意见:“统整和撬动”是优势学科课程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为每位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有力保障。
(二)多种形式 统整教研
为使协作区内各学校教育资源均衡化,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协作区内实行“五统一”形式抓教研,要求所有教师要抓住主干夯实基础,降低难度面向全体,培养兴趣积极探索。力求做到教学灵活化,活动趣味化,练习多样化,综合应用生活化。通过远程观摩、网络答疑、主题研讨、定期总结等形式,统一教研,共同成长。
(三)横向帮带 师资共享
在统整教研的基础上,中小学校际间也开始了“师资共享”的人才输送培养计划。针对校际间师资匮乏,教研力量薄弱的现象,协作区开展了“跨校”青蓝工程帮扶活动。北校的孙斌等四位青年老师分别拜实验中学的董圣洁等老师为师傅,半月湾小学的曲元晓老师和鲸园小学的林玲燕老师结为师徒。通过校际间的师徒结对,我们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四)纵向提升 和而不同
自确立数学优势学科以来,实验协作区一直行走在“聚焦素养,打造课程”的道路上。从小初衔接的教材梳理到小初同步的运算能力大比拼、从小初数学错题的习惯培养到小初启智思维的训练,协作区内师生同步,对数学一体化建设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有机教育。
二、拓展课程内涵:聚焦素养,深挖教材,促进课程建设的一体化成长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协作区在主抓课程建设的同时,主要通过抓课程建设和教法改革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梳理校本课程,拓展知识内涵,编写具有实验协作区特色的数学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主要着力于四个方面:一是课程选择: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从课本和教辅资料中选择教学内容,做到精讲精练;二是课程补充: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感觉较难、易错、易混的内容,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降低知识的难度,让中差生学得会;三是课程的拓展:将教学内容延伸拓展,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将知识综合运用,培养优秀生;四是课程改编:将课本或资料上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再用于教学。
迄今为止,协作区数学教师从四大知识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进行了知识的梳理,并完成了“激趣拓思、导学精练”特色区本课程共计十八册。拓展课程梳理每一知识点的“新知学习起点”“后续衔接拓展点”,找出知识衔接的鸿沟,架设知识衔接的桥梁。不仅给学生们展现了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也提升了每位数学教师全面了解、熟识中小学知识体系的机会。
此外,利用思维导图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初步整编了小初衔接比较紧密的四十五个单元的“构图巧思,明学启智”思维导图手册,协作区内所有数学教师也将继续深挖数学学科的知识衔接点,在实践应用中,持续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完善提升我们的教研成果。
(二)夯实运算过程,提升计算能力,开展具有协作区特色的数学竞赛活动。
为了把学生的运算能力落到实处,我们提出了“明算理、重落实、找规律、勤反思、会检查”的五步运算法,通过“教师随堂测——学校单元测——协作区统一测”的分层落实,不断完善教法,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目前,我们在协作区范围内开展了三次九年一体化的大型数学运算研讨活动。统一命题,统一测试,统一分析,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夯实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改革课程结构,增强问题意识,让自主与质疑成为学习的常态。
针对数学教学中发现的大部分学生问题意识不高、主动思考意识不强的特点,协作区数学教师借助课题研究,通过导学案和助学单的方式,让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结构,学会用预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能清楚的阐述;课堂中我们通过“启问导标―自学调控―内化反馈―自主检测―总结反思―问题解决”的问学课堂新结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自主与质疑成为学习的常态。
(四)优化课程目标,整合教育内容,让数学在生活中焕发生机。
利用研究性课程,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利用图形的镶嵌设计精美图案,利用三角函数设计遮阳板,利用勾股定理测量距离等;此外,我们还利用节假日通过活动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能力。2017年6月在实验北校开展了一次《设计数的运算程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中小学就研讨的主题开展了中小学一体化的数学绘画创意大赛活动,即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字或图形进行创意设计比赛,并对结果进行评选。
三、拓展课程外延:聚焦创新,融合延展,促进课程整合的一体化推进
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推进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春色满园,就必须拓展视野,不断融入新的元素。
(一)活动引领,融合美育,促进课程整合的链延发展。
我们尝试让数学与物理、化学、美术等国家课程相融合,通过图形的平移、转换、堆砌和重组,用色彩诠释图形的魅力,用信息技术推动效果的达成,让学生用艺术的眼光欣赏、创造数学之美,展示数学的魅力。
在与国家课程整合的同时,我们也开展了相应的拓展课程与之相补充。如“传统益智”的孔明锁、华容道、魔方、七巧板等,让学生们在玩转游戏、学习娱乐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科思维素养。
(二)玩学合一,乐享善创,促进拓展课程的有序发展。
实验协作区以3D打印、智能编程、科技创意等项目为基础,开发拓展课程资源,创设数学学习氛围,从兴趣出发,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新路程。
3D打印、激光雕刻技术为数学学科的立体几何提供了大量直观的演示素材,例如:在研究几何体截面时,学生先利用计算机软件制图,然后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几何模型,其效果远优于单纯的电脑动画演示;
“尊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在打造协作区数学优势学科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也制订了接下来的发展规划,我们相信实验人有能力更有水平让课程一直行走在不断完善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