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课的课前预习

【作者】 刘琴琴

【机构】 新疆石河子141团小学


【正文】  摘 要: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更好的配合课堂教学,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课前预习;教学效率;激发;自学;点拨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并把寻找最佳的教学模式作为前行中的目标。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同理,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也应该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因此,近年来,我将课堂教学研究的着重点放在了课前预习上。
  一、开展课前预习的好处。
  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
  (一)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并不是简单的翻课本,它是一种按照既定计划预习新教材的活动,是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将部分简单易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产生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点拨以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知识得以提升。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其听课具有针对性,也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更好的配合课堂教学,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受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往往呈现出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部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还有的学生因为之前的知识没有完全理解,紧接着继续学习新知识,就会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进行了课前预习,这部分学生通过初步的学习,对新知识理解内化后有了一些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使他产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欲望,从而促使他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和讨论,长此,学生对学好数学便有了信心,自然认为数学不再难学。
  (三)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学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抓好“预习”这一环节。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预习时,多提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预习中困惑的问题,也可以是预习中尚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平台。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二、开展课前预习的方式方法。
  预习和课堂学习一样,有着一般的步骤和方法,预习前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操作步骤,以便学生有模可循。
  (一)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预习。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时,设计这样的预习任务:①预习课本第40页-41页的例题1。②完成课本第41页的“做一做”。③说说量角的过程,量角时需要注意什么?④找出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
  (二)课本标记预习法:读是预习的第一步,课本是学习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这一方法主要针对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在通读新内容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例如预习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时,学生就画、圈以下内容:什么是平行线,什么是垂线,什么是垂足,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含义以及其间的关键字词。
  (三)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布置预习作业可以督促每一个学生都去预习,从而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当然,作业的布置量要少,要求要低,一般课本中一两道“做一做”、“试一试”比较适合作为预习作业。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都达到相同的水平。
  三、开展课前预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新授课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就不要求学生预习。因为学生往往会不注重预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直接参看课本里的结论。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面积的推导过程,使预习失去实际意义。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等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重新设计教学思路。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新知识的教学程序。如果教师还按教材中呈现的方式教学,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失去兴趣,对重点讲解的知识不再关注,注意力也不再集中,对新知识的认知自然就会很肤浅,解决问题时就容易出错。
  四、及时评价和检测,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并且做到持之以恒,检测环节的落实尤为重要。人其实都有惰性,尤其是小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预习的程度。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就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则流于形式。所以,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求,及时的一一落实,而且要进行精心设计。在每堂课的前10分钟,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或默写,或提问,或板演知识体系等方式直接检测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解决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内重点探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做法,既能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督促学生保证预习的效果,又为教师找准讲点,还使预习认真的同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会预习,坚持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良好习惯的有力措施,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