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作者】 宽太吉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二寄宿制小学


【正文】摘 要:如何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它不但是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问题。也是文字题、计算题等问题的综合能力。更是发展思维、提高智力,下面我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和学生解题的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提高
  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应用题的教学是满足教学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初步形成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从小培养认真读题,引导学生养成理解题意的习惯
  1、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一道应用题能否解答出来,决定于对应用题的内容是否能准确地把握住。因此,必须让学生把应用题读通、读懂。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刚涉及到应用题时。由于小学生识字少,生活经验缺乏,缺少感性体验。所以读题,理解都有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先领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慢慢读几遍。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对于题中学生不熟悉的词语,教师应解释清楚它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尽量能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对于易混淆的词语(如:“增加了”和“增加到”、“降低了”、“比……多……”、“……比……多”等。教师除了对词语的含义解释外,还尽可能多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这样学生对读题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划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便于解决问题。
  2、 应用题的事理要清楚明白。
  前些时候看到一个材料,说到在课堂上老师提问:“知道两个部分数,能够求出什么?”“知道总数和一个部分数,能够求出什么?”所有学生都能对答如流。但在练习中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前进大队养鹅530只,养的鹅比鸭少165只。前进大队养鸭多少只?全班学生没有一个会算的。老师没有办法,只好说,这样的题我们还没有学过,不用算了。实际上这道题只要弄明白养的鹅比鸭少165只,就是养的鸭比鹅多165只。这就变成已经学过的类型,学生也就会算了。这就足以说明,即使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不把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单靠记住类型也是解决不了的。
  3、 关于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
  首先,最关紧要的,是要让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其次,才是确定算法的问题。拿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说吧,既然是两步计算,就一定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问题,这必须根据应用题的事理来确定。譬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二年级一班有男学生18人,女学生比男学生多6人。全班有学生多少人?如果不注意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看到有男学生18人,女学生比男学生多6人。就很容易把18同6相加,错误地认为全班有学生24人。出现这样的错误并不奇怪。第一,在这以前,学生解答的应用题多数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第二,在这道题目里只有两个已知数,同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很相似。教学时,如果教师不先讲例题,又不事先提醒。学生就很有可能出现上面的错误。那么,怎样才能把这样的问题解答的正确呢?关键就在于把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即要让学生理解,这道题是要求全班有学生多少人,那么先得求出女学生有多少人。这就对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了,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上述的错误。对于两步以上的应用题,情况更为复杂,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弄明白题里所讲的事,再将题里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然后才能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算“。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是解答应用题的一个不能缺少的步骤,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必须养成的一个良好习惯。
  4、弄清应用题的事理,并不全是数学问题。
  有的是事物本身学生不熟悉,有的是文字叙述学生看不懂等等。这就需要有的放矢,用各种办法使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如小学数学课本(试用本)第四册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高度每升高1公里,气温大约降低6度。如果地面的气温是26度,那么高出地面3公里的地方,气温大约是多少度?这道题放在这里好不好,这里不讨论。可是这道题的事理, 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生疏的。有一个老师,为了教好这道题,在教学以前,特意借了一个温度计,挂在教室里,每天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上温度的变化。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学生对温度的上升与下降,有了感性认识,再教学这道应用题,学生就比较容易明白了,计算也就不难了。这个老师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这位老师抓住了使学生弄清应用题的事理这一重要环节。
  二、对比、联系,提高解题的精确度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精确度,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对比、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对比、联系方法有:
  1、对比、联系生活实际。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惧心里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2、 对比、联系题型。
  不论是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还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在小学数学题型中,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概念题、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和图式题等几大类。像计算式题、文字题、应用题、图式题大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只是用四种不同的描述形式表达而已。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各种描述的形式,联系起来,进行训练,达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相通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