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转化探索

【作者】 普 琼

【机构】 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小学


【正文】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仅对成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从基础开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环境的影响,理解能力的迟钝,交流的不顺畅导致某些小学生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得不到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支持,逐渐就成了“学困生”。而素质教育要求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对“学困生”的教育非常重要,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他们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转化
  1.“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1对学生的态度
  虽然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他们很少对“学困生”进行赞扬、鼓励等正确性的评价,有时还将知识强加给“学困生”,有的甚至对回答错误的“学困生”进行挖苦讽刺。这些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起了消极作用,有的学生不喜欢太严厉、太刻板以及不公正对待学生的老师,因为不喜欢老师,学生对学习也会产生消极情绪。
  1.2学习上的压力
  在新课程改革前,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学习好什么都好,学习不好的什么都不好。在学校教师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给学生学习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小学生年龄小,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不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渐渐远离了课堂。
  1.3家庭因素
  小学生经常接触的人主要是家人,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或者是父母离异;又比如学生家长自身受教育水平不高,教育学生方法不当,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就会责骂、暴打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自卑心理,性格变得孤僻等,这些都是造成“学困生”形成的基本原因。
  2.小学低年级“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2.1正确引导“学困生”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对学习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要想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细心观察他们的兴趣点,只有找到他们的兴趣点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学困生”大部分都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兴致不高,课堂上对于教师讲的内容完全听不进去,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通常非常积极。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点教学。比如说有的学生喜欢玩游戏,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穿插游戏教学环节,如利用看图猜成语、成语接龙等游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体会其中的内涵和意味。
  2.2倾注爱心,树立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帮助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走出“学困”,教师应该经常与“学困生”进行情感沟通,倾注自己的爱心。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经常找“学困生”闲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来到校园没多久,还有可能存在不适应的问题。在聊天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了解他们:以前在幼儿园的情况,孩子有没有哪些美好的回忆,来到小学有哪些不适。并且在聊天过程中要告诉他们,老师是很喜欢他们的,并且也对他们有较高的期望,也认为他们不比别人差,在老师和父母的心目中,他们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交谈中,要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诚恳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并鼓励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不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让他们帮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发现他们有回答问题的意愿,就把这个机会留给他们;回答错误,就鼓励他们发言的勇气;回答正确,就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觉得备受教师的重视;各科教师都要对他们的情绪加以关注,及时做出良性的反应;多用鼓励和赞扬的语言,让他们尽量产生愉悦的情绪,使他们有学习的成就感。只要教师对他们倾注了足够的爱心,渐渐地,“学困生”就会开始喜欢老师,喜欢同学,也会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3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在管理中自律,在管理中自信,在管理中自强。教师应一改往日由“学优生”做班干部的做法,让“学困生”也参与到管理中来。教师可以在班级给“学困生”设置一些他们能够胜任的管理岗位,如小小观察员、小纪律委员、教师小帮手等等。还可以根据“学困生”自身的优点来设置相应的岗位。这样,他们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点,自己的长处,也能把班级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进而帮助了老师和同学。在这样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困生”会逐渐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找到班集体的归属感,感受到班集体的凝聚力,自己也会自信自强起来。
  2.4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
  孩子一半生活的场所是在家里,家庭环境对其成长尤为重要。因此,要实现由“学困”到“学优”的飞跃,就必须从孩子的家庭着手。首先,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进行深入的沟通。教师要让家长了解“学困生”的一切,最终使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并非不努力,自己的孩子也很苦恼,自己的孩子是可以走出“学困”飞向“学优”的,而这一切都需要家长的配合。例如,当孩子写作业不会时,不要呵斥孩子,要认真地解答。一遍不会就两遍,两遍不会就三遍……要耐心细致多角度地解答,直到孩子领会了真谛为止。其次,要向家长介绍优秀的教育孩子的读物,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不再用成绩来衡量一切,不再打骂孩子,不再忽视孩子,不再溺爱孩子,不再放纵孩子,而是教孩子合理安排时间,陪伴孩子完成其不能完成的任务,充分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在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基础上,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他们,信任他们。
  3.结语
  教育的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转化“学困生”的任务更是不可松懈和疏忽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良好的氛围,实施家校合育,还要向“学困生”倾注更多的爱,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他们走出“学困”,迈进“学优”。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变他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陆筠.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 张俊. 谈学困生出现的规律及其转化对策[J]. 教育探索,2010(7)
  [3]张玉环.浅谈小学学困生的心理辅导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