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如何体现
【作者】 郭爱芳
【机构】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道南幼儿园
【正文】摘 要:教师是集体教学活动的主导,要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把握幼儿年龄的特点,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幼儿的学法。分析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注重幼儿引导与互动,促进每一名幼儿有良好的个体发展。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在研究孩子的基础上,利用每一次沟通,每一个细节,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关键字:幼儿园;集体教学;有效性
目前我们幼儿园仍旧存在较大班额的现实,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怎样体现,是我们幼儿教师不断学习探索的问题。教师是集体教学活动的主导,要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把握幼儿年龄的特点,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幼儿的学法。分析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注重幼儿引导与互动,促进每一名幼儿有良好的个体发展。根据本人的从教经验以及担任课题的学习与研究,我对如何体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了一些浅见。
一、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一日生活中占的比例比较少,一节活动小班15分钟左右,中班20分钟左右,大班30分钟左右。在较少的时间中体现尽量多的有效教育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至关重要。比如,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泡泡》,探索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与泡泡之间的关系。活动一开始就引入了飞舞的泡泡,孩子们都兴奋地又跳又抓,成功的让幼儿提起对本次活动的好奇,顺利并高效的进入了教育活动;中班数学活动《让谁先吃好?》把数学中比较难的各种排序,以绘本的形式,借助几只可爱的小动物争吃一只桃子的过程,把大小、轻重、高低、长短排序巧妙并直观的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技能;大班音乐游戏活动《一只狼》,把狼吃小羊的故事以音乐游戏的形式体现出来,孩子们又是角色扮演,又是追逐游戏,结合音乐使整个活动过程在紧张欢快的气氛中达到高潮。因此,选择让幼儿感兴趣的教育内容,能够吸引幼儿,让幼儿有兴趣地学。才会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二、 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寓教于乐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一节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外,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借助各种教学材料,如实物,图书、挂图、图片、照片、多媒体课件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如形象生动的手偶、色彩鲜艳的教具等。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切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怎样把教育活动开展的既生动又有趣就需要我们老师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1.观察法
根据幼儿注意力的特征,把需要直观体现观察的内容放在教育活动的开始,让幼儿直接感知认识对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要求,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根据观察目的,选好观察对象,布置观察的环境。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势的指导作用,从幼儿的兴趣点切入,启发幼儿从不同方面感知观察的对象。教师要向幼儿提出观察目的,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先让幼儿自由观察,允许他们相互交谈,并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巧顶纸板》中,教师先让幼儿带着问题“他们使用哪些部位顶碗的?”观看一段视频,一看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回答出自己看到的内容,有些孩子还模仿其中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感兴趣,为活动的顺利进行起了个好头。
2.演示法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演,为幼儿提供正面的学习榜样,可以向幼儿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直观教具和实物要求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实验过程要简洁明了,便于幼儿观察。教师的表演要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而且力求化繁为简。观察幼儿练习的情况,及时做出反馈。如小班社会活动《我能模仿小动物》,教师一开始先模仿小狗、小猫等动物,小朋友们猜,让幼儿知道怎么模仿,接着老师出示常见的小动物图片,让小朋友们自己模仿,接下来活动就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了。
3. 游戏法
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教师用游戏组织教学的方法,既可以将游戏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用一个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教师应清楚所采用的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选游戏的目标和规则应与教学要求相吻合。如小班音乐活动《打蚊子》,老师与小朋友们用数蚊子、打蚊子的游戏来配合音乐做律动,既好玩又好记。
4.操作练习法
根据幼儿记忆特点,通过实践练习,巩固和掌握某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练习的目的和方法,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练习。我们大中小各年级各领域都有幼儿操作用书,其意义也就在于此:通过实践操作巩固教学内容。
三、 尊重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只有充分了解幼儿,掌握幼儿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才能发现幼儿的需要,从而作出有效的回应。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这就要求教师的问题要带有一定的层次性,成人不应要求孩子在统一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水平。根据问题的难度大小,选择能力强弱不同的幼儿来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严禁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牢牢把握幼儿“无意注意与无意记忆”的学习特征,切忌拔苗助长。
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提供给幼儿“玩中学,做中学”生活环境。要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环境、区域、课程,为孩子提供操作学习的机会,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然而在如何提高集体教学的有效性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还需注意避免以下几点问题:
1.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如在科学活动《我吃蔬菜的哪部分》中,孩子们在活动前已从家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教师用课件来演示哪些是叶类、哪些是根茎类、那些是果实类。其实,孩子们从收集蔬菜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接下来的环节完全可以让孩子用实物进行分类,这样更加体现出幼儿活动的具体形象,用课件反而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2.不恰当的暗示
在健康活动“两人三足”中,孩子们都在努力尝试如何更够互相配合,能够步调一致的走路,老师便问了一句“这样是不是走起路来很困难啊?”话一说完,孩子们就大喊“好难走啊,跟本就走不了路!” 如果不是教师的语言提示,他们会继续练习,一听到“难”,他们就马上说很难。其实,教师如果换一种说法,如“这样走路是不是觉得和有意思啊?”“大家通过练习都有进步,走的越来越好了”,会提高孩子们练习的热情,活动效果也会更好。
3.封闭式提问
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中老师类似“宣纸和卡纸是不是一样厚?”“这样做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孩子只需要机械单调的回答“不是”“对”,既提不起孩子们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能够在提问的过程中引发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用是或否的回答把孩子的思维往教师预设的思路里带,就能够有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4.没有内容的探索活动
在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中,老师问:“我们用磁铁靠近桌子上的物品,有什么发现?”一组四、五个孩子,拿到吸铁石的只有一个人,大家都在争抢,等待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使用磁铁,注意力根本不在探索上。在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中,幼儿都要有所发现。这个活动教师提供的材料数量不够,看似孩子在探索,其实,孩子什么也没发展和提高。
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在研究孩子的基础上,利用每一次沟通,每一个细节,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我们应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念为支撑,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幸福新童年编写组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肖荷香,浅谈如何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J],当代教育论坛,2010(18):14-15
[3]范春秀,如何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6(7)
本文是十二五研究课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169
关键字:幼儿园;集体教学;有效性
目前我们幼儿园仍旧存在较大班额的现实,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怎样体现,是我们幼儿教师不断学习探索的问题。教师是集体教学活动的主导,要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把握幼儿年龄的特点,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幼儿的学法。分析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注重幼儿引导与互动,促进每一名幼儿有良好的个体发展。根据本人的从教经验以及担任课题的学习与研究,我对如何体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了一些浅见。
一、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一日生活中占的比例比较少,一节活动小班15分钟左右,中班20分钟左右,大班30分钟左右。在较少的时间中体现尽量多的有效教育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至关重要。比如,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泡泡》,探索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与泡泡之间的关系。活动一开始就引入了飞舞的泡泡,孩子们都兴奋地又跳又抓,成功的让幼儿提起对本次活动的好奇,顺利并高效的进入了教育活动;中班数学活动《让谁先吃好?》把数学中比较难的各种排序,以绘本的形式,借助几只可爱的小动物争吃一只桃子的过程,把大小、轻重、高低、长短排序巧妙并直观的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技能;大班音乐游戏活动《一只狼》,把狼吃小羊的故事以音乐游戏的形式体现出来,孩子们又是角色扮演,又是追逐游戏,结合音乐使整个活动过程在紧张欢快的气氛中达到高潮。因此,选择让幼儿感兴趣的教育内容,能够吸引幼儿,让幼儿有兴趣地学。才会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二、 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寓教于乐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一节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外,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借助各种教学材料,如实物,图书、挂图、图片、照片、多媒体课件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如形象生动的手偶、色彩鲜艳的教具等。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切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怎样把教育活动开展的既生动又有趣就需要我们老师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1.观察法
根据幼儿注意力的特征,把需要直观体现观察的内容放在教育活动的开始,让幼儿直接感知认识对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要求,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根据观察目的,选好观察对象,布置观察的环境。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势的指导作用,从幼儿的兴趣点切入,启发幼儿从不同方面感知观察的对象。教师要向幼儿提出观察目的,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先让幼儿自由观察,允许他们相互交谈,并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巧顶纸板》中,教师先让幼儿带着问题“他们使用哪些部位顶碗的?”观看一段视频,一看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回答出自己看到的内容,有些孩子还模仿其中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感兴趣,为活动的顺利进行起了个好头。
2.演示法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演,为幼儿提供正面的学习榜样,可以向幼儿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直观教具和实物要求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实验过程要简洁明了,便于幼儿观察。教师的表演要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而且力求化繁为简。观察幼儿练习的情况,及时做出反馈。如小班社会活动《我能模仿小动物》,教师一开始先模仿小狗、小猫等动物,小朋友们猜,让幼儿知道怎么模仿,接着老师出示常见的小动物图片,让小朋友们自己模仿,接下来活动就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了。
3. 游戏法
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教师用游戏组织教学的方法,既可以将游戏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用一个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教师应清楚所采用的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选游戏的目标和规则应与教学要求相吻合。如小班音乐活动《打蚊子》,老师与小朋友们用数蚊子、打蚊子的游戏来配合音乐做律动,既好玩又好记。
4.操作练习法
根据幼儿记忆特点,通过实践练习,巩固和掌握某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练习的目的和方法,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练习。我们大中小各年级各领域都有幼儿操作用书,其意义也就在于此:通过实践操作巩固教学内容。
三、 尊重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只有充分了解幼儿,掌握幼儿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才能发现幼儿的需要,从而作出有效的回应。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这就要求教师的问题要带有一定的层次性,成人不应要求孩子在统一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水平。根据问题的难度大小,选择能力强弱不同的幼儿来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严禁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牢牢把握幼儿“无意注意与无意记忆”的学习特征,切忌拔苗助长。
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提供给幼儿“玩中学,做中学”生活环境。要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环境、区域、课程,为孩子提供操作学习的机会,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然而在如何提高集体教学的有效性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还需注意避免以下几点问题:
1.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如在科学活动《我吃蔬菜的哪部分》中,孩子们在活动前已从家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教师用课件来演示哪些是叶类、哪些是根茎类、那些是果实类。其实,孩子们从收集蔬菜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接下来的环节完全可以让孩子用实物进行分类,这样更加体现出幼儿活动的具体形象,用课件反而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2.不恰当的暗示
在健康活动“两人三足”中,孩子们都在努力尝试如何更够互相配合,能够步调一致的走路,老师便问了一句“这样是不是走起路来很困难啊?”话一说完,孩子们就大喊“好难走啊,跟本就走不了路!” 如果不是教师的语言提示,他们会继续练习,一听到“难”,他们就马上说很难。其实,教师如果换一种说法,如“这样走路是不是觉得和有意思啊?”“大家通过练习都有进步,走的越来越好了”,会提高孩子们练习的热情,活动效果也会更好。
3.封闭式提问
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中老师类似“宣纸和卡纸是不是一样厚?”“这样做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孩子只需要机械单调的回答“不是”“对”,既提不起孩子们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能够在提问的过程中引发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用是或否的回答把孩子的思维往教师预设的思路里带,就能够有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4.没有内容的探索活动
在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中,老师问:“我们用磁铁靠近桌子上的物品,有什么发现?”一组四、五个孩子,拿到吸铁石的只有一个人,大家都在争抢,等待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使用磁铁,注意力根本不在探索上。在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中,幼儿都要有所发现。这个活动教师提供的材料数量不够,看似孩子在探索,其实,孩子什么也没发展和提高。
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在研究孩子的基础上,利用每一次沟通,每一个细节,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我们应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念为支撑,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幸福新童年编写组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肖荷香,浅谈如何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J],当代教育论坛,2010(18):14-15
[3]范春秀,如何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6(7)
本文是十二五研究课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