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之浅见
【作者】 赵广银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巩庄小学
【正文】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着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效果;有效性;兴趣;方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分数仍然在升学中不可取代,为此家长要求学生考高分,学校要求教师抓高分,教师教导学生考高分。部分教师在受外界“分数评价”的影响下,在教学中对学生一股脑儿地“费尽心机”、苦口婆心,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通过对学生的再三分析、再三强调、再三讲解、再三练习巩固,学生得到了“全面的知识”,考试也许会得心应手考个理想分数,这无异于让学生成了“消化面包的机器”。这样下去,学生就会越发讨厌阅读,本身枯燥的阅读教学便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一种枷锁,从此便给他们活泼好奇的心灵笼罩了阴霾,学生畏惧阅读的心理由此产生,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者的教学关系随之步入了紧张而又不和谐的局面。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呢?下面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浅谈几点感悟,与大家进行交流,以期抛砖引玉,教学相长。
一、准确定位目标,精选阅读教学内容。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后,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定或规范课堂师生行为的指南。设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弄清楚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将这一问题具体化,转换成可以评价的指标,还应当是关照整篇课文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后再确定教学目标。如《一株紫丁香》的教学目标若设定为“懂得尊敬老师。”显然这样的目标比较模糊,检验的可操作性也不强,若改为“知道老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疼爱,并能说说自己要怎样尊敬老师。”这样的目标就更为具体,也容易检验。
有关专家曾指出:“阅读教学提效应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语文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
二、适时巧妙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有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认为阅读是一种乐趣,有一种想读的冲动,这才是成功的阅读教学所产生的效应。一般说来,要让一堂阅读教学课堂成功进行,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对导语的设置上是很讲究的,导入的方式有很多,但如何在课文教学的开始因地制宜、清楚恰当地导入,同时又能吸引学生步入课文学习是很重要的,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开篇的导入时,一位教师采用的是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大年三十,要过年了,同学们心情怎么样?你们在年三十都做些什么?(当然很高兴了,可以得到父母亲人给的压岁钱,可以吃许多鲜美的食物,可以玩得很开心……)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做些什么呢?她跟你们一样过得开心幸福吗?(学生产生猜想)那么就让我们带着疑惑进入课文学习吧!”这两则导入,后面一则更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教师的导语不单单只是课文开篇的导语,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导都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导语。其次,阅读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通过多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质量。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默读、小组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多读的重要性。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协调和发展。阅读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不可盲目。如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作者信息、同类文章等的相关资料书籍,丰富知识面,扩大阅读视野,以便在学习课文时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最后,掌握良好的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时不要只偏重知识能力的学习,更要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培养。一篇文章既要让学生从中学到基础的文本知识,又要从中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同时还要提升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一些好奇、新颖的问题,有时这些问题老师都无从回答,当问及这些问题的来由时,往往听到的回答是从某某书上看到的,某某杂志上知道的之类。这些都是课外阅读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学生阅读量多少的明显差异导致他们之间的知识面的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之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在调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带着问题深入理解分析,交流反馈,汇报总结。例如笔者在教学《聪明的使者》一文时,一学生读后提出质疑:“陆东赞怎么会这么聪明?”笔者趁此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大家纷纷发言,认为陆东赞善于观察,认真细心,知识面广……等等。的确,我们不能只在乎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此外,我们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内容,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阅读内容。阅读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文章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既使同一篇文章里的不同段落,阅读时也不可能均衡用力。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所需要的信息,指导学生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辩、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四、注重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阅读本身是对生活的积累,教材只是一种“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初读感知、再读加深理解、多读深化对内容的学习及延伸的方式去学习。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基础上的,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当谈到乌鸦喝到水的好办法时,有学生说乌鸦可以推倒瓶子喝到水,有学生说可以用吸管喝到水,还有的说打或砸破瓶子上半部分等。虽然有的想法在乌鸦本身无法做到,但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乌鸦,想用自己的办法去喝到水也未尝不可。曾有一位老师在上《狐狸和乌鸦》时,有学生就反馈到:“这乌鸦是怎么变笨了,原来会想到用石子填满瓶子喝到水,现在连嘴里的肉被狐狸骗掉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欢乌鸦了,我倒喜欢聪明的狐狸。”面对学生无奇不有的思维,教师不能妄加否决,要站在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去合理地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力倡导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知识的融合与提升以及情感的碰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效果;有效性;兴趣;方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分数仍然在升学中不可取代,为此家长要求学生考高分,学校要求教师抓高分,教师教导学生考高分。部分教师在受外界“分数评价”的影响下,在教学中对学生一股脑儿地“费尽心机”、苦口婆心,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通过对学生的再三分析、再三强调、再三讲解、再三练习巩固,学生得到了“全面的知识”,考试也许会得心应手考个理想分数,这无异于让学生成了“消化面包的机器”。这样下去,学生就会越发讨厌阅读,本身枯燥的阅读教学便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一种枷锁,从此便给他们活泼好奇的心灵笼罩了阴霾,学生畏惧阅读的心理由此产生,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者的教学关系随之步入了紧张而又不和谐的局面。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呢?下面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浅谈几点感悟,与大家进行交流,以期抛砖引玉,教学相长。
一、准确定位目标,精选阅读教学内容。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后,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定或规范课堂师生行为的指南。设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弄清楚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将这一问题具体化,转换成可以评价的指标,还应当是关照整篇课文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后再确定教学目标。如《一株紫丁香》的教学目标若设定为“懂得尊敬老师。”显然这样的目标比较模糊,检验的可操作性也不强,若改为“知道老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疼爱,并能说说自己要怎样尊敬老师。”这样的目标就更为具体,也容易检验。
有关专家曾指出:“阅读教学提效应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语文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
二、适时巧妙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有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认为阅读是一种乐趣,有一种想读的冲动,这才是成功的阅读教学所产生的效应。一般说来,要让一堂阅读教学课堂成功进行,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对导语的设置上是很讲究的,导入的方式有很多,但如何在课文教学的开始因地制宜、清楚恰当地导入,同时又能吸引学生步入课文学习是很重要的,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开篇的导入时,一位教师采用的是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大年三十,要过年了,同学们心情怎么样?你们在年三十都做些什么?(当然很高兴了,可以得到父母亲人给的压岁钱,可以吃许多鲜美的食物,可以玩得很开心……)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做些什么呢?她跟你们一样过得开心幸福吗?(学生产生猜想)那么就让我们带着疑惑进入课文学习吧!”这两则导入,后面一则更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教师的导语不单单只是课文开篇的导语,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导都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导语。其次,阅读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通过多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质量。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默读、小组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多读的重要性。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协调和发展。阅读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不可盲目。如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作者信息、同类文章等的相关资料书籍,丰富知识面,扩大阅读视野,以便在学习课文时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最后,掌握良好的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时不要只偏重知识能力的学习,更要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培养。一篇文章既要让学生从中学到基础的文本知识,又要从中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同时还要提升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一些好奇、新颖的问题,有时这些问题老师都无从回答,当问及这些问题的来由时,往往听到的回答是从某某书上看到的,某某杂志上知道的之类。这些都是课外阅读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学生阅读量多少的明显差异导致他们之间的知识面的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之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在调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带着问题深入理解分析,交流反馈,汇报总结。例如笔者在教学《聪明的使者》一文时,一学生读后提出质疑:“陆东赞怎么会这么聪明?”笔者趁此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大家纷纷发言,认为陆东赞善于观察,认真细心,知识面广……等等。的确,我们不能只在乎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此外,我们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内容,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阅读内容。阅读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文章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既使同一篇文章里的不同段落,阅读时也不可能均衡用力。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所需要的信息,指导学生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辩、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四、注重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阅读本身是对生活的积累,教材只是一种“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初读感知、再读加深理解、多读深化对内容的学习及延伸的方式去学习。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基础上的,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当谈到乌鸦喝到水的好办法时,有学生说乌鸦可以推倒瓶子喝到水,有学生说可以用吸管喝到水,还有的说打或砸破瓶子上半部分等。虽然有的想法在乌鸦本身无法做到,但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乌鸦,想用自己的办法去喝到水也未尝不可。曾有一位老师在上《狐狸和乌鸦》时,有学生就反馈到:“这乌鸦是怎么变笨了,原来会想到用石子填满瓶子喝到水,现在连嘴里的肉被狐狸骗掉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欢乌鸦了,我倒喜欢聪明的狐狸。”面对学生无奇不有的思维,教师不能妄加否决,要站在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去合理地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力倡导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知识的融合与提升以及情感的碰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