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索
【作者】 张玲玲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正文】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理解并熟练运用传承千年、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精 髓。语文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也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必然能让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同时,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还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陶冶情操,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了解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知识底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研究能力,立足于教学改革要求,在教学中适应并优化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现代教学理念;教育改革
近些年,不少教师都在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中学语文的教学,但所有的这些方法都无一例外,主要都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很难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改变不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局面。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师,必须要适应改革的大潮,立足于教学改革要求。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课改下的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当属“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导地 位”,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接受,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一味的授予,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对于教学无疑是一个挑战。在改革大潮的推动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下,中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学科密切相 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本科教学重点的同时,还必须深化 教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迪,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举一反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完美衔接。
二、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
“语文”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所以我们必须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必 须关注生活,不仅能够理解别人的表达意思,更要求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的。既能意会,更能言传,是学习要求达到的基本高度,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围绕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以及教学大纲要求,本人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做了以下思考:
1.传统教学观念中重学生的接受向现代教学中重学生感悟的转 变衔接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被接受者,只是死记硬背课本和教师教授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对知识,甚至 于人生缺乏思考,这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对学习、生活的感悟,通过 思考和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这是一种知识与灵魂碰撞出来的 火花,这也是教师无法直接给予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 生一些发表自己意见看法的机会,让学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 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再加以引导,让他们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 行思考,发散思维。
2.与传统观念相比,加大了实际技能训练、运用的比重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以致用,学习的知识就 是为了使用知识,语文可以说是最贴近于我们生活的一门学科,通过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极大增 加了学习的兴趣。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能在人际交往中让别人感受 到不一样的内在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让学生扮 演课文中不同角色相互对话的环节,以此来提高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3.在传统教学观念中重结果轻过程,而现代化的教学不仅要求重结果,还必须重视过程
在教学中,除了教学培养重点有所改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老师不再是只扮演着严师的角色,也可以是一同学习 的朋友,关爱学生的长辈。这也是新课标中“将学生放在教学主导地 位”的体现,新世纪的教学观念要求培养的是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 所以教学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考高分,“高分低能”型的人是无法适应 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素质教育” 的思想,考试成绩只是一个片面的量,它并不能对一个学生做出全面、 客观的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教育体系越趋完善, 不论是高校还是将来进入社会,选拔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看成 绩,其中越来越多的看重的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究
教师作为一种已经流传千年的职业,我们可以对其不断探索创 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离开其根本,“无本之木”那只是空谈, 在进行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它固有的一般原则:
1.全息性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必须覆盖言语极其活动的全部关系和所有映射、所 敞开的整个世界,基于言语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认识到语文素质的整体性,坚持从部分逐步走向整体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做到人的精神文化和对生活的认识感悟有机的 统一结合。
2.实践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实践的主题,为学生提供、创造 实践机会(例如,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此外,在教学中 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学习生活语文化也尤其重要。
3.创造性原则
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思想,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培 养只会获取确定性知识的学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激 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会从书本中走出来,去到生活中进 行思考,感悟语文的人文性。
总之,教师的职业目标是“教书”“育人”,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高度统 一的结合体,离开了“育人”,教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没有老师对知识的教授,那就不存在“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的成果可以很快地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体现出来,而“育”一个人是长期累积的结果,需要时间去考证。“教”出来的是树,只有用心“育” 出来的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时刻谨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不能急功近利,只教书而不育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现代教学理念;教育改革
近些年,不少教师都在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中学语文的教学,但所有的这些方法都无一例外,主要都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很难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改变不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局面。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师,必须要适应改革的大潮,立足于教学改革要求。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课改下的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当属“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导地 位”,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接受,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一味的授予,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对于教学无疑是一个挑战。在改革大潮的推动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下,中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学科密切相 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本科教学重点的同时,还必须深化 教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迪,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举一反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完美衔接。
二、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
“语文”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所以我们必须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必 须关注生活,不仅能够理解别人的表达意思,更要求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的。既能意会,更能言传,是学习要求达到的基本高度,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围绕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以及教学大纲要求,本人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做了以下思考:
1.传统教学观念中重学生的接受向现代教学中重学生感悟的转 变衔接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被接受者,只是死记硬背课本和教师教授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对知识,甚至 于人生缺乏思考,这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对学习、生活的感悟,通过 思考和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这是一种知识与灵魂碰撞出来的 火花,这也是教师无法直接给予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 生一些发表自己意见看法的机会,让学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 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再加以引导,让他们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 行思考,发散思维。
2.与传统观念相比,加大了实际技能训练、运用的比重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以致用,学习的知识就 是为了使用知识,语文可以说是最贴近于我们生活的一门学科,通过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极大增 加了学习的兴趣。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能在人际交往中让别人感受 到不一样的内在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让学生扮 演课文中不同角色相互对话的环节,以此来提高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3.在传统教学观念中重结果轻过程,而现代化的教学不仅要求重结果,还必须重视过程
在教学中,除了教学培养重点有所改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老师不再是只扮演着严师的角色,也可以是一同学习 的朋友,关爱学生的长辈。这也是新课标中“将学生放在教学主导地 位”的体现,新世纪的教学观念要求培养的是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 所以教学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考高分,“高分低能”型的人是无法适应 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素质教育” 的思想,考试成绩只是一个片面的量,它并不能对一个学生做出全面、 客观的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教育体系越趋完善, 不论是高校还是将来进入社会,选拔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看成 绩,其中越来越多的看重的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究
教师作为一种已经流传千年的职业,我们可以对其不断探索创 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离开其根本,“无本之木”那只是空谈, 在进行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它固有的一般原则:
1.全息性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必须覆盖言语极其活动的全部关系和所有映射、所 敞开的整个世界,基于言语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认识到语文素质的整体性,坚持从部分逐步走向整体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做到人的精神文化和对生活的认识感悟有机的 统一结合。
2.实践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实践的主题,为学生提供、创造 实践机会(例如,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此外,在教学中 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学习生活语文化也尤其重要。
3.创造性原则
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思想,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培 养只会获取确定性知识的学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激 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会从书本中走出来,去到生活中进 行思考,感悟语文的人文性。
总之,教师的职业目标是“教书”“育人”,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高度统 一的结合体,离开了“育人”,教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没有老师对知识的教授,那就不存在“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的成果可以很快地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体现出来,而“育”一个人是长期累积的结果,需要时间去考证。“教”出来的是树,只有用心“育” 出来的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时刻谨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不能急功近利,只教书而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