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课前三分钟 撬动大世界
【作者】 任本德
【机构】 四川省宣汉中学
【正文】最早启动“课前三分钟”始于2013年暑期。刚刚进入高三考点复习,一个考点少则十天半月走不出来,讲练考评,机械强化,枯燥沉闷,更重要的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一些内容(四川卷要求的字音、字形、成语、好词好句等)被割裂中断了。于是,我就思考能不能化整为零,积滴水以穿石,在所任教的班级,每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内容,板书到小黑板,课前3分钟上台讲解,分析易错点,易混点,或是强调特殊用法,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当时谓之“每日一贴”。
2014年,接手新的高三班级后,我继续沿用这种办法,只是在一些要求上有所提升。首先,不再是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扩大展示面。其次,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展示者先把要发布的内容整理到本子上,然后再摘要搬到黑板上,方便查阅保存。再是,展示的内容增加了文言短篇的断句翻译,古诗词曲鉴赏,名句名篇易错字形以及名言警句的分类(主题)积累。当时谓之“课前展示”。
在两届高三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了课前三分钟的环节,每天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一种期待。展示者精心准备,同学们认真听,摘要记,老师适当点评,师生、生生互动良好。展示的内容也逐渐扩大到演讲、辩论、趣味竞答、逻辑推理、心理测评……
有了两年的实践,对课前三分钟这个小环节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所谓“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小三分钟,还真可以做出大文章。所以,2015年,高一起始年级始,我把它命名“我的地盘,我做主”,并将之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谋划。
一、看效果别有洞天
我告诉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交给你的课前三至五分钟,这块黑板、这方讲台就属于你,从内容到形式,任由你挥洒、主宰。但便于由扶到放,我先给同学们拟定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内容:
容易理解错误的词语、成语、俗语。典型病句辨析,某一类病句解析。好书、好文章推介。对某一个中外作家的介绍。对某一个历史人物的品评。对一首诗、词、曲(包括现当代诗歌)的品读鉴赏。对某一句警策性的、富有哲理性的话的解读。文言短篇的短句翻译。对一种历史文化传统、现象的考究,追溯缘由。对一种民俗风情的介绍。主题演讲。
今天回头看,依稀可见教师的功利性,尽管视野有所扩大,但核心思想还是在应对最后的考试。但是,你永远也想不到学生的创造力有多大,一旦放手,洞开的竟然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在我提示内容的基础上,同学们进行了无限延伸。
文学方面,他们先后做了陈与义、史达祖、仓央嘉措、纳兰容若、李叔同、胡适、季羡林、杨绛、路遥、莫言、席慕蓉、林清玄、三毛、北岛、顾城、余秀华、汪国真、余华、余光中等一大批他们喜欢但教材又未涉及的作家的专题讲述或是作品辑录、诵读、赏析。历史方面,他们讲到历朝末代皇帝、著名宦官、民国大师;他们谈到历代公职人员的薪水,谈到宋代高薪养廉,明代低薪巨贪;他们分析岳飞的内困外焦、梁启超的人生变轨;他们讲金岳森的精神恋爱,谈朱安(鲁迅原配)的无爱婚姻。 艺术方面,有乐器的介绍、声乐的种类、名曲的赏析;有丰子恺的画风、民间的剪纸、色彩的奥秘;介绍迈克尔·杰克逊的慈善,中国女排的坚韧;科技方面,有介绍计算机硬件配置,分析人机大战的前景与隐忧,展示科学家拍摄的星空照片,探索宇宙的奥秘。还有关于影视评论、时事政治、哲学思辨等等,不一而足。
二、导过程匠心独运
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老师尝试过“课前三分钟”,但很快就偃旗息鼓,理由总是学生越讲越差,浪费时间。殊不知,我们放手让学生占领这块阵地,并不意味着教师只作冷眼旁观的看客,教师应该积极作为,做好相应的指导、引导与点评。
(一)要求明确并适时矫正。展示者提前将陈述要点板书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或做成ppt,便于讲者层次清晰,听者理解记录。尽量脱稿,将展示内容烂熟于胸。要求普通话,声音洪亮;语言简练,生动流畅;面向同学,自然大方;情绪饱满,辅以手势;轻重缓急,掌控全局;时间管理,要点突出。教师在教室后方, 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提醒、指点、帮助。
(二)认真倾听并学会等待。“认真倾听是尊重的开始”,教师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育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如果台上就是我,我会作何感想?”教师始终用鼓励信任的眼光关注台上的展示者,当学生讲述不流畅、卡壳的时候,用点头、微笑等方式无声勉励,哪怕是暂时的停滞,要暗示同学们耐心等待,或是用掌声鼓励,最终迎来突破障碍,激情喷涌。
(三)教师点评或同学问难。学生展示结束,教师的点评至关重要。学生的付出,在教师这里得不到很好的回应,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兴味索然。教师或是对声音、姿态、语言等做正面评价,指出优缺点,以期改进;或是点评他的进步,以资鼓励;或谈内容的共鸣点,联系点、升华点,以求思考;或谈与之不同的观点、看法,以待探究。教师也可以找学生评价,或是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对讲述内容的倾听及理解效果。有时候,要求同学们将展示者的要点复述,或是强化诵读记忆,也是对他劳动的一种肯定。
(四)教师示范或资源选播。经过充分准备,教师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时机,自己秀一把,或是做成微视频,给学生播放,让学生从中体悟。还有一些体现语言魅力的电视节目,可以下载播放,给学生提供更高水准的范例。比如《我是演说家》《开讲啦》《世界听我说》等等;一些高品质的脱口秀节目,也可以选用。
三、谈意义超乎象外
前面说,安排这个教学环节多少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在实际实施两年多来,其意义远大于语文教学上的“三维目标”、学科素养,甚至直逼核心素养。
(一)学生的蓬勃发展
南宋诗人陆游说,“功夫在诗外。”诗外的功夫有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惯于表达,谙于沟通,学会了倾听,懂得了尊重。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木讷于言的同学的变化尤为可喜。我总是拿美国总统林肯、英国首相丘吉尔、哈佛学院教授布赖恩·利特尔、圣雄甘地、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只针对演讲)等性格内向的演讲家鼓励他们,说“性格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内心强大。在日常生活中,废话不多,但一旦需要表达观点时,便会滔滔不绝,且直击要害。”现在,班上几位刚开始讲话如蚊蝇的同学,那一亩三分地,还真能够很好主宰。
(二)教师的自我成长
学生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内容展示出来,教师作为听众,自然获得相应的知识,了解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窥见心理特征及成长规律;作为教师,需要相机点评,要将学生展示内容进行适度解剖,或引向纵深,或揭示本质,或拨云见日。这就倒逼教师去强化学习,自我提升。
(三)课堂的焕然生机
课前三分钟,之所以赢得学生的青睐,是因为把他们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搜集资料,整理消化,然后再呈现给同学,很有成就感,听者因为是来自同龄人的分享,也最容易接受。这个环节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借此,教师也会自我总结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和方式,在余下的三十几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情,延续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2014年,接手新的高三班级后,我继续沿用这种办法,只是在一些要求上有所提升。首先,不再是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扩大展示面。其次,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展示者先把要发布的内容整理到本子上,然后再摘要搬到黑板上,方便查阅保存。再是,展示的内容增加了文言短篇的断句翻译,古诗词曲鉴赏,名句名篇易错字形以及名言警句的分类(主题)积累。当时谓之“课前展示”。
在两届高三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了课前三分钟的环节,每天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一种期待。展示者精心准备,同学们认真听,摘要记,老师适当点评,师生、生生互动良好。展示的内容也逐渐扩大到演讲、辩论、趣味竞答、逻辑推理、心理测评……
有了两年的实践,对课前三分钟这个小环节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所谓“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小三分钟,还真可以做出大文章。所以,2015年,高一起始年级始,我把它命名“我的地盘,我做主”,并将之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谋划。
一、看效果别有洞天
我告诉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交给你的课前三至五分钟,这块黑板、这方讲台就属于你,从内容到形式,任由你挥洒、主宰。但便于由扶到放,我先给同学们拟定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内容:
容易理解错误的词语、成语、俗语。典型病句辨析,某一类病句解析。好书、好文章推介。对某一个中外作家的介绍。对某一个历史人物的品评。对一首诗、词、曲(包括现当代诗歌)的品读鉴赏。对某一句警策性的、富有哲理性的话的解读。文言短篇的短句翻译。对一种历史文化传统、现象的考究,追溯缘由。对一种民俗风情的介绍。主题演讲。
今天回头看,依稀可见教师的功利性,尽管视野有所扩大,但核心思想还是在应对最后的考试。但是,你永远也想不到学生的创造力有多大,一旦放手,洞开的竟然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在我提示内容的基础上,同学们进行了无限延伸。
文学方面,他们先后做了陈与义、史达祖、仓央嘉措、纳兰容若、李叔同、胡适、季羡林、杨绛、路遥、莫言、席慕蓉、林清玄、三毛、北岛、顾城、余秀华、汪国真、余华、余光中等一大批他们喜欢但教材又未涉及的作家的专题讲述或是作品辑录、诵读、赏析。历史方面,他们讲到历朝末代皇帝、著名宦官、民国大师;他们谈到历代公职人员的薪水,谈到宋代高薪养廉,明代低薪巨贪;他们分析岳飞的内困外焦、梁启超的人生变轨;他们讲金岳森的精神恋爱,谈朱安(鲁迅原配)的无爱婚姻。 艺术方面,有乐器的介绍、声乐的种类、名曲的赏析;有丰子恺的画风、民间的剪纸、色彩的奥秘;介绍迈克尔·杰克逊的慈善,中国女排的坚韧;科技方面,有介绍计算机硬件配置,分析人机大战的前景与隐忧,展示科学家拍摄的星空照片,探索宇宙的奥秘。还有关于影视评论、时事政治、哲学思辨等等,不一而足。
二、导过程匠心独运
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老师尝试过“课前三分钟”,但很快就偃旗息鼓,理由总是学生越讲越差,浪费时间。殊不知,我们放手让学生占领这块阵地,并不意味着教师只作冷眼旁观的看客,教师应该积极作为,做好相应的指导、引导与点评。
(一)要求明确并适时矫正。展示者提前将陈述要点板书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或做成ppt,便于讲者层次清晰,听者理解记录。尽量脱稿,将展示内容烂熟于胸。要求普通话,声音洪亮;语言简练,生动流畅;面向同学,自然大方;情绪饱满,辅以手势;轻重缓急,掌控全局;时间管理,要点突出。教师在教室后方, 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提醒、指点、帮助。
(二)认真倾听并学会等待。“认真倾听是尊重的开始”,教师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育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如果台上就是我,我会作何感想?”教师始终用鼓励信任的眼光关注台上的展示者,当学生讲述不流畅、卡壳的时候,用点头、微笑等方式无声勉励,哪怕是暂时的停滞,要暗示同学们耐心等待,或是用掌声鼓励,最终迎来突破障碍,激情喷涌。
(三)教师点评或同学问难。学生展示结束,教师的点评至关重要。学生的付出,在教师这里得不到很好的回应,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兴味索然。教师或是对声音、姿态、语言等做正面评价,指出优缺点,以期改进;或是点评他的进步,以资鼓励;或谈内容的共鸣点,联系点、升华点,以求思考;或谈与之不同的观点、看法,以待探究。教师也可以找学生评价,或是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对讲述内容的倾听及理解效果。有时候,要求同学们将展示者的要点复述,或是强化诵读记忆,也是对他劳动的一种肯定。
(四)教师示范或资源选播。经过充分准备,教师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时机,自己秀一把,或是做成微视频,给学生播放,让学生从中体悟。还有一些体现语言魅力的电视节目,可以下载播放,给学生提供更高水准的范例。比如《我是演说家》《开讲啦》《世界听我说》等等;一些高品质的脱口秀节目,也可以选用。
三、谈意义超乎象外
前面说,安排这个教学环节多少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在实际实施两年多来,其意义远大于语文教学上的“三维目标”、学科素养,甚至直逼核心素养。
(一)学生的蓬勃发展
南宋诗人陆游说,“功夫在诗外。”诗外的功夫有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惯于表达,谙于沟通,学会了倾听,懂得了尊重。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木讷于言的同学的变化尤为可喜。我总是拿美国总统林肯、英国首相丘吉尔、哈佛学院教授布赖恩·利特尔、圣雄甘地、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只针对演讲)等性格内向的演讲家鼓励他们,说“性格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内心强大。在日常生活中,废话不多,但一旦需要表达观点时,便会滔滔不绝,且直击要害。”现在,班上几位刚开始讲话如蚊蝇的同学,那一亩三分地,还真能够很好主宰。
(二)教师的自我成长
学生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内容展示出来,教师作为听众,自然获得相应的知识,了解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窥见心理特征及成长规律;作为教师,需要相机点评,要将学生展示内容进行适度解剖,或引向纵深,或揭示本质,或拨云见日。这就倒逼教师去强化学习,自我提升。
(三)课堂的焕然生机
课前三分钟,之所以赢得学生的青睐,是因为把他们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搜集资料,整理消化,然后再呈现给同学,很有成就感,听者因为是来自同龄人的分享,也最容易接受。这个环节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借此,教师也会自我总结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和方式,在余下的三十几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情,延续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和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