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和谐 有效 自主——我的教学主张
【作者】 袁 静
【机构】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第二中学
【摘要】和谐课堂,有效教学,自主学习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和主张。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教学的改革如火如荼,但是从本质上看教学改革的成效不大,因为很多改革只是教学的改进,主要研究教师“怎么教”,并未对“怎么学”等实质性问题进行改善。我认为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不仅仅关注“教师怎么教”,而更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工夫,旨在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力求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和谐课堂;有效教学;自主学习
【正文】
和谐课堂,有效教学,自主学习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和主张,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但是从本质上看教学改革的成效不大,因为很多改革只是教学的改进,主要研究教师“怎么教”,并未对“怎么学”等实质性问题进行改善。我认为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不只是关注“教师怎么教”,而更应关注“学生怎么学”。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师,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这句话表达的意义是: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基于此,我的数学教学主张是 和谐 有效 自主。
“有效教学”,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不可以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工夫,旨在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力求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精选活动素材,优化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就是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有效的收获。为此,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做好系统的教学设计。设计好,组织好,精心选择好活动素材是组织和谐的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选择活动素材一般遵循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选择活动素材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方法。教师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尽可能让学生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中选择合适的策略,在活动中人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选择活动素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创造性的融入一些生活素材,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ASA”判定公理之后,可以设计实际应用方面的活动素材,具体内容是:小明不小心地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成了三块碎片,现要去买一块同样的玻璃,最省事的办法是应带哪一块碎片去?这样提供的活动素材针对性强,目的是引导学生让数学走进生活,并且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应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兴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应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轴对称”时,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要在河边修建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学们对这个实际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通过这样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关键
和谐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平台,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创新的机会。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获取一种数学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这个过程重要,应该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运用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不是被动学习,避免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矛盾”,这是和谐数学课堂的关键。
自主学习,是一种数学教学目标。数学学科除了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技能和形成数学素养以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喜爱数学,会学数学,教师应把“让学生会学”和“让学生学会”作为自己的宗旨,学生应把“会学”和“学会”作为自己学习的根本。其次,自主学习,是一种数学教学方法。不同的数学教师会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通过让每个人学习、感受和分享自己与他人的学习经验或经历,促进自己自主学习。
例如我在上初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时这样分析处理的:初三数学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根的判别式。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本课是教材P36页的有关内容,在教材所处的位置只是占一点点,虽然新课程标准没有要求,教材上也没有明显突出,但由于其内容太重要了,因而必须把它作为一堂课来上。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能尽快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用配方法计算后得到的求根公式,通过对公式的观察,分析,讨论,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当b2-4ac≥ 0 时,才能直接开平方,进一步讨论分析得出根的判别式,从而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根的判别式定位要准确,虽然其内容重要,因而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只能要求作了解性深入,练习尽可能简捷明确。
我的教学流程基本是:学生推导求根公式→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再出两道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中一道是没实数根的→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没实数根 → 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归纳总结
ax2+bx+c=0(a≠0)的根的情况→练习巩固。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培养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感受数学的变化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四、增强教学机智,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复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思维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设计“摸到红球的概率”这节课时,我设计一道摸球游戏的开放题如:用8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 (1)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的概率为 1/2(2)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概率都是1/4,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五、善于利用小结,合理安排课外作业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后,教师不是亲自总结,而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一让他们总结获得知识。通过学习自己学会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二让他们总结学习方法。通过学习自己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形成什么本领。总结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引导他们学会学习的过程,还是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一句话,总结的过程就是本节课的升华,是自主学习的积极参与和锻炼。
课后,如果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重复的习题训练或者让他们做那些自己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训练只是练习,并非是真正的学习。这个教学过程不属于有效的自主学习。就课后练习而言,让学生探究那些根据自己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能够解决的问题,探究那些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实践的问题,探究那些能够提升数学素养的问题,这样做才是自主学习。具体说,每节课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练习将已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使数学教学在和谐的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愿我们每位教师能够放飞自己,放飞学生,教的轻松,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罗刚淮 论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策略
[2]杨娟 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探究
和谐课堂,有效教学,自主学习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和主张,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但是从本质上看教学改革的成效不大,因为很多改革只是教学的改进,主要研究教师“怎么教”,并未对“怎么学”等实质性问题进行改善。我认为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不只是关注“教师怎么教”,而更应关注“学生怎么学”。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师,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这句话表达的意义是: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基于此,我的数学教学主张是 和谐 有效 自主。
“有效教学”,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不可以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工夫,旨在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力求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精选活动素材,优化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就是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有效的收获。为此,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做好系统的教学设计。设计好,组织好,精心选择好活动素材是组织和谐的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选择活动素材一般遵循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选择活动素材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方法。教师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尽可能让学生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中选择合适的策略,在活动中人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选择活动素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创造性的融入一些生活素材,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ASA”判定公理之后,可以设计实际应用方面的活动素材,具体内容是:小明不小心地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成了三块碎片,现要去买一块同样的玻璃,最省事的办法是应带哪一块碎片去?这样提供的活动素材针对性强,目的是引导学生让数学走进生活,并且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应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兴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应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轴对称”时,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要在河边修建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学们对这个实际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通过这样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关键
和谐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平台,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创新的机会。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获取一种数学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这个过程重要,应该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运用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不是被动学习,避免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矛盾”,这是和谐数学课堂的关键。
自主学习,是一种数学教学目标。数学学科除了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技能和形成数学素养以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喜爱数学,会学数学,教师应把“让学生会学”和“让学生学会”作为自己的宗旨,学生应把“会学”和“学会”作为自己学习的根本。其次,自主学习,是一种数学教学方法。不同的数学教师会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通过让每个人学习、感受和分享自己与他人的学习经验或经历,促进自己自主学习。
例如我在上初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时这样分析处理的:初三数学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根的判别式。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本课是教材P36页的有关内容,在教材所处的位置只是占一点点,虽然新课程标准没有要求,教材上也没有明显突出,但由于其内容太重要了,因而必须把它作为一堂课来上。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能尽快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用配方法计算后得到的求根公式,通过对公式的观察,分析,讨论,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当b2-4ac≥ 0 时,才能直接开平方,进一步讨论分析得出根的判别式,从而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根的判别式定位要准确,虽然其内容重要,因而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只能要求作了解性深入,练习尽可能简捷明确。
我的教学流程基本是:学生推导求根公式→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再出两道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中一道是没实数根的→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没实数根 → 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归纳总结
ax2+bx+c=0(a≠0)的根的情况→练习巩固。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培养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感受数学的变化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四、增强教学机智,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复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思维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设计“摸到红球的概率”这节课时,我设计一道摸球游戏的开放题如:用8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 (1)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的概率为 1/2(2)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概率都是1/4,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五、善于利用小结,合理安排课外作业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后,教师不是亲自总结,而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一让他们总结获得知识。通过学习自己学会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二让他们总结学习方法。通过学习自己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形成什么本领。总结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引导他们学会学习的过程,还是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一句话,总结的过程就是本节课的升华,是自主学习的积极参与和锻炼。
课后,如果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重复的习题训练或者让他们做那些自己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训练只是练习,并非是真正的学习。这个教学过程不属于有效的自主学习。就课后练习而言,让学生探究那些根据自己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能够解决的问题,探究那些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实践的问题,探究那些能够提升数学素养的问题,这样做才是自主学习。具体说,每节课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练习将已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使数学教学在和谐的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愿我们每位教师能够放飞自己,放飞学生,教的轻松,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罗刚淮 论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策略
[2]杨娟 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