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教学中围绕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作者】 张芳越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实验小学
【正文】问题情境,就是指在一定的情境或条件下,依据教学内容设置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明显的问题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产生学习的动力,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素质教育铺路搭桥。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新意或悬念重重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因此,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设置好课堂教学情境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下面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谈一下如何创设课堂情境。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我认为数学课堂创设情境主要有如下目的:1、将数学问题放在现实生活或学生能理解、能想象出的虚拟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实际作用;2、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简而言之,创设情境的目的无非就是让学生更好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兴趣地学习数学知识。
然而现在许多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千方百计地虚拟情境。其实数学情境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这种兴趣比任何的手段都来得持久。
其实我们可以创设以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使学生沉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笔者引领大家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提醒大家先猜一猜它的面积与谁有关系?如何计算?再如:笔者在教学《倒数》一课时,直接出示8组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一下子激活了学习兴趣,通过寻找规律,理解了倒数的含义,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像这样,通过纯数学情境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就不要再寻找一些其它的生硬的生活情境,浪费师生的精力。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另外,数学问题情境中所产生的问题要具有一定难度和坡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新知的实际应用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出现一些多余条件或缺少必要条件的情境,让学生收集、整理一些相关信息,以及分析、取舍一些相关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些纸张和剪刀,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出几个三角形,让学生求出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加在一起求出了内角和;有的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平角,而求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总结规律,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样的操作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动手的同时积极动脑,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这样学生对主动构建所学到的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二是儿童故事里充满了令孩子向望的童话世界,他们能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能从故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得到开心的一笑,能从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发思考,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故事情境,在小学低中年级用得较多。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一节课中,笔者这样导入新课: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师继续讲:“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候,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6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坐在位子上已笑得前仰后合。这时笔者话锋一转:“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一个“猴王分桃子”的童话故事令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笑声过后,带给孩子们的是更深层面的理性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可每只小猴得到的仍是2个桃子呢?难道这里有什么秘密吗?”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得有趣而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境,从而使他们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愿意参加的一种活动。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等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从而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理解数学。笔者以前在听两位老师同上《确定位置》一节课中,其中一位老师让学生们进行一个找座位比赛。请大家根据教师发的座位卡片找座位,看哪些同学能正确快乐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大部分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是有三个同学找了一会儿,没找到,急得满脸通红。这时老师说: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为什么找不到座位?通过大家讨论补充,都明确要准确找到座位,就应该写明是第几组第几个位。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座位入手,创设一个重排位置的情境,将学生引入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位置所需要的条件。这样一来,将原来科学化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亲切。正是由于将知识生活化,才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格外生动,学生也有话可说。
3、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还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还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质疑,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4、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我们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
例如,笔者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当地人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旁边的人:“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当地人说:“没有人知道,因为古代草片文书上没有记载,而我们今天也不能判定这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说:“可是,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泰勒斯取出一条结绳,在助手的帮助下,测得塔高是136.5米。故事讲完了,在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时,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大家面面相觑,回答不出,于是教师说:“下面将要学习的知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这一悬念的设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很自然地进入学习之中。创设这样的悬念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而教师则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
5、创设期望效应,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数学情境的一个作用就是给纯数学加入一点人情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因为教师本身就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数学成绩不佳者,不应该轻易地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当他们的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教师应及时给予期望、信任和真挚的爱,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取得化败为胜的成功。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对学生每一次积极的发言都应用期待的眼神或适度的诱导进行激发,有赞许的目光或适当的表扬给予激励。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期望的信息,便会产生积极的“鼓励”效应,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心理上的动力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我们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有效的展开,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我认为数学课堂创设情境主要有如下目的:1、将数学问题放在现实生活或学生能理解、能想象出的虚拟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实际作用;2、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简而言之,创设情境的目的无非就是让学生更好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兴趣地学习数学知识。
然而现在许多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千方百计地虚拟情境。其实数学情境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这种兴趣比任何的手段都来得持久。
其实我们可以创设以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使学生沉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笔者引领大家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提醒大家先猜一猜它的面积与谁有关系?如何计算?再如:笔者在教学《倒数》一课时,直接出示8组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一下子激活了学习兴趣,通过寻找规律,理解了倒数的含义,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像这样,通过纯数学情境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就不要再寻找一些其它的生硬的生活情境,浪费师生的精力。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另外,数学问题情境中所产生的问题要具有一定难度和坡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新知的实际应用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出现一些多余条件或缺少必要条件的情境,让学生收集、整理一些相关信息,以及分析、取舍一些相关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些纸张和剪刀,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出几个三角形,让学生求出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加在一起求出了内角和;有的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平角,而求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总结规律,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样的操作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动手的同时积极动脑,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这样学生对主动构建所学到的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二是儿童故事里充满了令孩子向望的童话世界,他们能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能从故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得到开心的一笑,能从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发思考,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故事情境,在小学低中年级用得较多。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一节课中,笔者这样导入新课: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师继续讲:“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候,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6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坐在位子上已笑得前仰后合。这时笔者话锋一转:“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一个“猴王分桃子”的童话故事令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笑声过后,带给孩子们的是更深层面的理性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可每只小猴得到的仍是2个桃子呢?难道这里有什么秘密吗?”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得有趣而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境,从而使他们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愿意参加的一种活动。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等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从而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理解数学。笔者以前在听两位老师同上《确定位置》一节课中,其中一位老师让学生们进行一个找座位比赛。请大家根据教师发的座位卡片找座位,看哪些同学能正确快乐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大部分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是有三个同学找了一会儿,没找到,急得满脸通红。这时老师说: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为什么找不到座位?通过大家讨论补充,都明确要准确找到座位,就应该写明是第几组第几个位。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座位入手,创设一个重排位置的情境,将学生引入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位置所需要的条件。这样一来,将原来科学化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亲切。正是由于将知识生活化,才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格外生动,学生也有话可说。
3、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还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还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质疑,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4、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我们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
例如,笔者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当地人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旁边的人:“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当地人说:“没有人知道,因为古代草片文书上没有记载,而我们今天也不能判定这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说:“可是,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泰勒斯取出一条结绳,在助手的帮助下,测得塔高是136.5米。故事讲完了,在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时,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大家面面相觑,回答不出,于是教师说:“下面将要学习的知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这一悬念的设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很自然地进入学习之中。创设这样的悬念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而教师则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
5、创设期望效应,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数学情境的一个作用就是给纯数学加入一点人情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因为教师本身就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数学成绩不佳者,不应该轻易地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当他们的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教师应及时给予期望、信任和真挚的爱,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取得化败为胜的成功。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对学生每一次积极的发言都应用期待的眼神或适度的诱导进行激发,有赞许的目光或适当的表扬给予激励。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期望的信息,便会产生积极的“鼓励”效应,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心理上的动力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我们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有效的展开,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