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素质教育改革与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 钟 敏

【机构】 广西贺州高级中学


【正文】  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改革在山东等省已经启动了。相比较而言,初中历史学科在改革中有所变化,但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测量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师万万不可以等闲视之,并且大纲和教材已有了较大改动,考题的模式和所用的教材有了较大程度的脱节,鉴于此,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必须更新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构建先进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的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教育模式、方法,构建高素质和大容量的高效课堂。  
  1、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努力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革命性进步。所谓革命性进步,具体的说就是要实现历史教学的多样化、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历史课堂中不要再出现一个老先生抱着一本老的掉牙的讲义在那儿踱着方步来回的徘徊的场景,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纯粹为了记忆而记忆历史的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简写了洋务运动的评价,却通过课后“学思之窗等方式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深入探究革新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老和尚念经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轻松、活跃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加以批评,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重点放在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机能突显出来,使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高一年级很关键,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重点更是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三册,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就是学习专门史的时间了,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是势所必然。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可能是以下两个因素在作怪:(1)因语数外等学业繁重紧张,学生把历史等科目当做副科去学习,颇有些娱乐心情,放纵身心之功效。(2)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好的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后者尤其可以说明,目前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也就是停留在直接的感官刺激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这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刺激而过瘾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让学生愿意去学习历史。
  2、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高兴去学。我们应该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在学校里的作用,比如可以将大学里测量历史系学生的方法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中,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尤其是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热点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3、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欢去学。与初中比较,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当然,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三、运用全球史观,构建全新的中国近代现代史学体系 
  高中历史课程中,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只作为选修零星的穿插于某些章节中,这必会削弱本身的地位,因此如何在两难的窘境局面上照顾学生对这一方面的需求,是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虽然,初中阶段这些内容高一学生都已学过,但对初高中的要求深度、广度不同,中国古代史学生相对还熟悉点,但世界史内容他们是在初三学的,由于初三升学压力,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好世界史的内容。所以,若在高中阶段学生不接受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就会出现严重脱节,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教育 “面向世界”的要求;从微观角度来说有害于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中国是世界一部分,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有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而且对于文科生而言,这个问题更为现实,即在高考综合科目考试中,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内容又是出题的“热门”内容。所以,高中生掌握世界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内容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这一点上决不能囿于陈旧,而是要根据教情、学情和考情作适当的调整。在给学生讲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时就不能单纯从中国国内历史的演变去考虑,而应将其置于世界历史的大框架中进行分析。新教材已注重到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认识,“引言”就很重要,教师要重视这些内容,用好这些内容,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教材,找出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内容和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