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创设情境师生互动 优化高中政治课堂

【作者】 钟长清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


【正文】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教学过程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关键词:创设情境;师生互动;高中政治;课堂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策。那么在新课改指导下如何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呢?
  1.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学习目的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一旦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用材料导入。一个寓言故事、一篇文章、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一则笑话都可以成为绝好的材料,经过处理加工、去粗存精,并赋予材料以新的生命力和针对性,为我所用。以其形式新颖、语言幽默和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这框中我用了《爱我中华》这首歌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在讲述高二哲学“人生价值的含义及特点”这一框时,先用多媒体系统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配以他的生平事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热情。然后问几个学生是什么时候开始思考人生价值的,进而分析“价值”的含义。接着打出“眼镜与正常眼和近视眼”的漫画得出“哲学上的'价值'包含两方面”的结论。末了敞谈班级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同学们的心在这里贴近了,同学们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升华,这样扣紧教材内容恰当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
  1.2用疑点导入。疑点、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明辨是非,摆正观点。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设疑、多提问,利用设疑、提问将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进行高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部分教学时,我们采用了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沧州石狮沉河的故事,从学生感兴趣的“石狮在哪里”的问题入手,引发学生讨论。当分别代表老船工、传教者、寺僧意见的“在上游”、“在中游”、“在下游”的三种假设提出后,教师针对石狮的打捞,用形象生动的动画展现了石狮沉河后自中游至上游的运动轨迹,动画的直观和动感,让学生在新奇之余,很自然地引用了物理学的原理去解释这一现象,不仅达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以自然科学为基石的哲学的魅力。“石狮原来在上游,老船工竟然是对的!”在学生惊讶之余,教师再一次引导他们体会到那些原先被认为是不可置信的观点在实际面前的强大。可见,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一不靠感觉,二不看分工、学历、地位,而只能由实践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水到渠成。
  2.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因此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也就显得十重要。
  2.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借助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学生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日常生活世界引进课堂,创设一些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例如:高一《经济常识》第六课的“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其目的不仅是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主要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在行使自己合法权利时不损害别人的合法权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体现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在学习这一课题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消费者、经营者、法官、旁听的观众。首先由“当事人”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真实故事,然后,每个角色的扮演者分别就这一事实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此次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当事人”的权益有没有受到侵害?如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最佳的解决办法是什么?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课,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又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性原则——既教了书,又育了人。这样教师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以此来启迪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知识。
  2.2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矛盾型问题情境。陶行知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探索欲望强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在学习高二《哲学常识》“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时,当学生看到“个人作为一种'事物',必须也能以自己具有的属性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时,我就让学生思考“乞丐的人生在没有价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乞丐(如年老体弱者、残疾人)因为不具备正常的劳动能力,但他们以乞讨的方式(应看成是他们的一种劳动)来养活家人,可以说人生是有价值的,而那些有劳动能力却好吃懒做的乞丐则是社会的寄生虫,他们的人生没有任何价值。这既让学生明白了现实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人生观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广大教师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改中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式,更好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善于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